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訪「瓷都」春遊「神垕」

探訪「瓷都」春遊「神垕」

沖著「鈞瓷之都」美譽之稱,我們一行五人來到了禹州市神垕鎮,天公不作美,去的時候下著小雨,不過,雨中漫步在千年古鎮中,古老建築風景散發著濃濃的韻味!

這裡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神垕古鎮」之名,歷史上曾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被譽為全國唯一「活著的古鎮」。唐宋以來的燦爛鈞瓷文化,使神垕中外馳名,與此同時,許多古典傳說也為古鎮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歷史文化亮點。神垕歷史悠久,文物古迹豐富,有老街、宗教建築、明清民居、鈞窯遺址等,除了得益於鈞瓷文化外,神垕的民俗與飲食文化也頗具特色,深受眾人的喜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寨牆,神後古寨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牆,固如城牆,寨四周和寨牆上建有炮樓,主要作為軍事防禦和抵抗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每個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如:伯靈翁廟、關帝廟、花戲樓等,西寨內有文廟、二郎堂、老君廟、白衣堂、貞節牌記等,還有沿街店鋪和富有時代及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範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位鎮區老街中心。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宋代,據現存碑文記載,重建於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徵性建築,是神後「鈞都」、「瓷鎮」的重要標誌。廟內主要建築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因其隨師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神垕鎮伯靈翁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據史載,舜曾「陶河於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聖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

廟門外設計的一個抱庭,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這在省內眾多古建築中是少見的。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主體兩用建築(即山門和戲樓合用),兼出、入、演戲為一體,設計精巧,雕工細緻,古樸、莊重、美觀、大方,整個戲樓採用木結構為主的歇山,九脊飛檐,樓閣式建築,龍飛斗拱,層層疊裝,陰陽浮雕,盤龍翔鳳,獅象競爭,玲瓏透剔,古樸端莊,精緻文雅,構成線條明朗,稜角優美,五彩繽紛的精美圖案,戲樓內雕樑畫棟,粉壁彩屏,以盤龍透雕為中心的井圖案,其造型設計,線條構描,別具風格,極盡精工,全樓都是彩釉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金光閃耀。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氣,由當地瓷業行幫會供養一個「一把泥」梆子戲(現禹州市豫劇團前身),長年在「花戲樓」演出。

古代與伯靈翁廟緊鄰的關帝廟(現為一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邊與伯靈翁廟並排也有一座同樣的「花戲樓」,為東戲樓。北面與窯神廟緊挨,是一座鐘鼓樓和木牌樓,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計為單間二柱單樓式,這樣的純木結構建築能完整保存數百年,它對研究古代木結構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神後老街俗稱「七里長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兩岸的五個古老村莊(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神後鎮,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全長3.5公里,狀如一隻巨大的蠍子。老街是隨著神後瓷業的發展形成的,特點是狹窄,街麵店鋪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鋪就,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老街兩邊還有許多衚衕,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衚衕」、「雞蛋衚衕」、「文家拐」等。老街到處滲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神後經濟自古繁榮的見證。

古鎮內還分布著好多古民居建築。如:白家大院,溫家大院,霍家大院,辛家大院,鄧禹樓,轉角樓,此外還有苗家祠堂、楊家大院、王家大院、苗家院、郗家院等多處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它們靜靜的矗立,見證著神垕的時代變遷!

由於神垕位於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鈞瓷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代表,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工藝美術行業佔有重要的地位,神垕也成為世人矚目和嚮往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神垕制瓷業的興盛,大批的外地商人來到神垕購瓷,也有大量的神垕居民到全國各地銷瓷。神垕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陶瓷製品和大量的民間收藏吸引了外地不同階層人們的眼光,使得許多外地古玩愛好者來神後「淘寶」。精明的神後人有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雙巧手,開始了仿古器物的製作。在西大街、東大街、北大街率先出現了十餘個家庭仿古作坊,生產古瓷器、古銅器等,做出來的物品經過「做舊」處理,稱為「高仿」,高仿的物品一件達數千元,且銷售極佳。一時間,神後外出經營古玩之人成倍增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外出從事古玩業之人達到二千人以上,古玩作坊達六十多家,神後古玩業迅速興起,為古玩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神後古玩在以往古鈞瓷的基礎上,已發展成為金、銀、銅、玉、石、木等數十類、上千品種的龐大生產體系,經營遍布全國各地。

1999年,由鎮政府牽頭,西大辦事處協助,在手工作坊多、環境清凈、交通便利的西大老街設立了古玩市場,每周二開市。開市之初,神後鎮印製了數萬份宣傳材料,由神後外出人員帶到全國各地古玩市場分發,西大辦事處積極協助,打掃市場衛生,維護市場治安,開市第一月,所有進場交易人員由辦事處免費提供早餐,二年之內不收任何管理、交易費用。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使古玩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神後古玩市場每個交易日展出攤位300多個,參加客商數千人,出現了營銷火爆、人氣兩旺的新局面。古玩市場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古玩交易的品種呈多樣化。由以往比較單一的古瓷器而發展為銅器、玉器、石器、木器、首飾、字畫等數十類上千個品種,人們選擇的空間更大,品種更多;二是外地客商來神後交易人數成倍增加。客商中省內有鄭州、洛陽、開封,省外有西安、太原、北京、武漢、合肥等。他們不僅買走了神後眾多的工藝品、古玩藏品,同時帶來了中原地區及南、北古老產區的各式特色工藝品,神後已經成為知名的「中原潘家園」、全國賣品集散地;三是仿古作坊也直接上市交易。以往他們是坐等客戶上門,如今每到開市日,各仿古作坊都帶著自己的產品參加交易,有條件的實行進店經營,形成了「前店後坊」傳統式生產銷售布局,成為神後古街的一道風景,使古鎮、古街、古玩融為一體,相映生輝。有機會希望大家親自來感受這裡的風土人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方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一方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