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個把照片拍成了畫的中國攝影師

一個把照片拍成了畫的中國攝影師

他總是一身長衫,清癯安寧,

靜靜地站在那裡,

就有一種超然的氣度和個性。

1995年4月13日,

一代攝影大師郎靜山逝世,

享年103歲。

略懂一些攝影或書畫的人,

對「郎靜山」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

他是民國極負盛名的攝影家。

《山亭自有悠貞趣》 1950年

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

——用照片向世人展示

浸潤了東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野渡無人舟自橫》 1988年

他說:「我主張在技巧上,

應吸收西方科學文明,

使照相不再是件難事;

但要談到藝術視界,無論取景或色調,

我都認為應多研究

國畫中蘊含的旨趣。」

1963 郎靜山 《雲深不知處》

所以當你看到他的攝影作品,

一定會驚嘆地喊出:

「這哪裡是照片,

分明是一幅中國畫呀!」

1892年(清光緒18年),

郎靜山出生在江蘇淮安

一個封建官僚家庭,

由於父親喜歡收藏書畫、唱戲和照相,

郎靜山從小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

1911年入申報館工作,

12歲時,郎靜山進上海南洋中學讀書,

在圖畫老師李靖蘭的教授下,

學會了攝影原理、沖洗和曬印技藝,

和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過當時肯定沒人想到,

這位「小少爺」會引領

中國攝影藝術的潮流。

1912年,完成學業的郎靜山

先後進入上海《申報》《時報》,

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之一。

《斜風細雨不須歸》 1960年

他雖以攝影記者為業,

但卻以仿畫攝影作品見長。

他借鑒傳統繪畫藝術「六法」,

潛心研習、加以發揮,

攝製出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的照片,

自成一種超逸和俊秀的風格。

這些作品,

在當時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

1925年,

郎靜山成為中國攝影學會創辦人。

1928年,任上海時報首席攝影記者,

發起並成立了上海「中華攝影學社」,

這是我國南方第一個攝影團體。

湖山攬勝 郎靜山最為著名的集錦攝影作品

他借鑒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藝術,

運用暗房技術把不同時間、

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結合在一起。

我們現在知道這種技術叫「PS」,

在當時這叫「集錦攝影」,是創舉!

《花好月圓》 1950年

郎靜山說:「我做集錦照片,

是希望以最寫實、

最傳神的攝影工具,

融合我國固有畫理,

以一種『善』意的理念,

實用的價值,

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森林之路》 1956年

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

他總是四處遊歷。

這一走,就再也停不下來。

他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

「相機比太太還重要。」

《高山竹》 1935年

當攝影師開始用心,

作品就帶上了靈魂。

那些光影交錯下的水墨意境像一首詩,

帶你進入靈魂的深處。

1934年 郎靜山 《春樹奇峰》

1934年,其第一幅集錦攝影作品

《春樹奇峰》在英國攝影沙龍入選。

從此,郎靜山創立的集錦攝影,

在世界攝壇中獨樹一幟。

《松鶴長春》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

郎靜山舉家遷往大後方四川。

其時往來於上海、昆明、重慶之間,

一方面從事新聞採訪,

一方面研究集錦攝影與創作。

《煙波搖艇》 1951年

1949年夏天,

郎靜山應美國新聞處邀請

到台灣參加影展,並定居台灣。

1951年郎靜山發表《煙波搖艇》,

以中國黃山、香港搖艇、台灣蘆葦為材料,

綜合三地風景構築心目中的中國山河,

這也成為日後郎靜山的創作模式。

蘆岸歸舟

中國禪宗曰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隱喻著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之關係。

郎靜山則擅長表現這種

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關係,

「隱逸高致的名士」與「氤氳朦朧的山水」,

構建成為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遠山環繞亭可憩

臨流獨坐

除了以物來影射思想、感情,

郎靜山的作品中還有許多人物形象。

作為長期浸潤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郎靜山,

有著很多文人雅士的風骨和情懷,

一生寬厚包容,為人淡泊求靜。

1947年,豐子愷在上海梅寓與梅蘭芳、郎靜山(左二)、記者陳驚躦(左一)合影

與知名畫家張大千、黃賓虹、

朱屺嶦、葉淺予、劉海粟、

齊白石等人都有交往。

也拍攝過他們的肖像。

白石老人 1946

于右任 1958

1952年 郎靜山 《時代女性蔣碧薇》

1958年 郎靜山 《于右任》

《著名京劇家盧燕》1956年

李麗華 1955

《老先生們》

郎靜山喜歡張大千的鬍子,

所以張大千常常是郎靜山戲作的模特兒。

郎靜山的藝術之路和際遇

也與張大千有相似之處,

他們都曾努力地希望被世界所接受。

松蔭高士 1953年 (老人為張大千)

雲淡風清 1953年

只是郎靜山缺少

張大千和西方頂尖藝術大師會晤這一節,

但卻比張幸運得多的拿到許多國際獎牌。

張大千一直在冥思苦想

怎樣將中國的筆墨與世界接軌,

從而達到自我人生的頂峰。

而郎靜山是用照相機與感光材料,

千方百計地弄出中國畫的味來。

除了攝影,郎靜山在做男人、

做父親的角色上一樣超然有度。

他認為,「人要是沒有覺知,

就什麼都沒有了。」

古剎掃塵

郎靜山從來都不教訓自己的孩子,

是要他們自己察覺。

以孩子是否能自覺,

來衡量他們是否成長。

郎靜山一共有十五個兒女,

卻隨時局磨折,

分別散落于海峽兩岸以及海外。

郎毓文是郎靜山的幺女,

父親留予她言傳身教的影響,

也正隨著她自己年歲的漸長而氤氳發酵。

郎毓文曾回憶到:

「記得我讀北一女中高一時,

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坐公路局車回家。

坐到一部有些椅背掉了的車子,

我一屁股坐在一張有靠背的,

一看父親坐的是沒靠背的,

本想是否該和父親換位子的,

但是自己想靠,

又見父親坐著滿挺的,就算了。

回到家後,

父親只是小聲地告訴母親,

並說我還沒長大,不懂讓座。

這比責備還能令我難過,

但是那時還是沒有

從這個錯誤中學到父親的智慧。

長大以後,我只聽父親說過一次:

『人要是沒有覺知,就什麼都沒有了。』

原來父親從來都不教訓我們,

是要我們自己察覺所有的事情。

我後來到溫哥華念藝術管理,

父親和母親第一次來看我時,

我請了幾個父親的客人,

父親才說我會點一桌菜了,是長大了。

那種自由和尊重,

沒有任何其他的父親

可以做到同樣的程度。

對於名望的追求,

父親更是從來不放在心上,

也從不攀緣權貴。

在上海交往的都是工作上及藝文界人士。

但是父親對朋友非常好,

家中天天都有客人來吃飯。

父親總說『吃頓飯算什麼!』 」

這位跨越了一個世紀的百歲老人,

童年及求學在滿清末年,

事業和名聲隨民國展開,

中年以後在台灣孤島一待就是四十年。

在自己103歲之際,

郎靜山為了拍一張照片,

還挑戰徒步登黃山。

他說:由於對攝影的興趣,

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齡了。

1995年,

郎靜山在台北逝世,

享年104歲。

攝影是靜止的,

郎靜山的一生卻是

充滿著創造與生機的,

「人活著要有生趣」,

也許這才是郎靜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郎景山攝影作品欣賞】

信手閑翻大師的攝影作品,

不由心弦顫動。

靜謐的影像,簡潔空靈的構圖,

遠山層疊、薄霧籠罩,

猶如傳統水墨中墨色的濃淡交織。

仙山樓閣 1956

古閣重巒 1936

坐看雲起 1934

絕嶂回雲 1942

雲峰鳥語

仙山樓閣 1956

楓橋夜泊

曉汲清江

華溪鹽井 1938

煙江弄舟晚 1950

《迎客松》 1933年

《一片春帆著遠天》 1936年

《曉風殘月》 1945年

《湖濱秋色》 1939年

中國式大學 1972年

春耕

樹影湖光

柳塘春水漫

望 岳

山徑歸人

花好月圓

一嘯風生

鳴鳥幽情

英雄獨立 約1970年

春到

蟪蛄愛草綠

無車運斧

假如時光能倒流,

郎靜山能活到今天,

並且掌握了數字PS技術,

他的集錦攝影會是什麼樣子?

假如現代攝影人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

吸取了中國繪畫藝術精粹,

再借鑒郎靜山的集錦攝影,

那現在的中國繪畫式攝影

又會是什麼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以「平和」養德保身
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沒有區別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