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隔壁竟然一直有人住?還有這些秘密沒有被公開!!!

故宮隔壁竟然一直有人住?還有這些秘密沒有被公開!!!

原標題:故宮隔壁竟然一直有人住?還有這些秘密沒有被公開!!!


在天安門西邊的中山公園裡有一塊「五色土」,這不少人都知道;可中山公園裡一直還住著五戶居民呢,這事您就未准知道了吧?



看來「生在天子腳下」,這句調侃北京人的話,其實並非都是妄言。不過在2018年,這五戶居民都將搬離這處曾經的皇家禁地。


2018年4月3日,社稷壇文物騰退項目啟動簽約,並在當日完成全部簽約並搬家交房,創造了項目整體簽約率、搬家交房率雙100%的記錄。



圖片來自「人民網」,劉立軍 攝


下一步,東城區住建委將協同中山公園管理處按照文物整體保護要求,補植景觀綠地,實現與周邊風貌的完整統一。



圖片來自「人民網」,劉立軍 攝


社稷壇文物騰退是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重點工作任務中首個啟動項目,它的順利完成,也算是為東城區在2018對太廟、天壇公園等13處文物的騰退項目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太廟


作為「左祖右社」皇家禮制建築群重要組成部分的社稷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中軸線上的重要遺產之一。


天子腳下,社稷為重


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時期帝王們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地方,同時也是京城九壇中距離故宮紫禁城最近的一座。



「社稷」,向來被封建帝王們視為國家的象徵。皇帝身為天子,受命於天,為了祈禱豐收,自明永樂皇帝始,明清兩代的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這裡祭祀土神、穀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而凡遇出征、打仗、班師、獻俘、旱澇災害等特殊情況,皇帝也要親臨社稷壇,祈禱並舉行儀式。



社稷壇呈正方形,共有三層,由漢白玉石砌築; 四周則有壝牆環護,牆上青、紅、白、黑四色琉璃瓦按東、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牆正中各有一座漢白玉石的欞星門。


而在內壇核心區,因鋪設有五種顏色的土壤,被俗稱「五色土」。



作為封建皇權祭祀文化的象徵,社稷壇的神聖與莊嚴,魔力和法度,都濃縮在了這塊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五色土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五個方位填實,五種顏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也代表東、西、南、北、中的「五方」,即:青土東方、白土西疆、紅土嶺南、黑土塞外、黃土中原。



因此「五色土」象徵著中國遼闊的大地和疆土,正迎合了歷代帝王們的千秋大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圖片來自「李毅軍的博客」


而在祭壇中央立的那根埋入土中的石柱,名為「社主石」或「江山石」,象徵著「江山永固,社稷長存」。



明清兩代共計24位帝王曾先後在近500年的時間裡,在社稷壇舉行過1300餘次祭祀活動,祈求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統治延綿不休;可惜,這也只能化作一枕黃粱夢。



圖片來自「李毅軍的博客」


1911年秋,清皇室在這裡舉行了最後一次祭社稷大典。典禮上,中和韶樂,清遠悠長,祭祀禮官依循著繁複的禮制祈望國泰民安。


然而,紫禁城外,革命的槍聲已此起彼伏,危如累卵的清政府並未能從這古老儀式中獲得救贖,而是走向了末路......



在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皇朝作古,社稷壇的歷史使命行將完成,卻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京城第一座對公眾開放的公園。

中山公園 篆刻歷史


1913年,最後一任奉祀官撤銷,社稷壇無人管理,開始種植苜蓿,飼養牛羊,雜草叢生,幾近荒廢。一年後,時任內城警察廳丞的朱啟鈐路過此處,決定將這裡闢為中央公園。



1914年10月10日,已經安靜許久的社稷壇人山人海、熱鬧非常,北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中央公園,在這一天正式對外開放。曾經神秘威嚴,閑人免進的皇家禁地,終於向普羅大眾們敞開了大門。



中央公園一經開放,便贏得了廣大市民的歡迎。即便當時園內沒有什麼遊樂設施,但只是幾件皇帝祭祀的御道、祭器,就極大滿足了北京市民的好奇心。



據說當年一到花季,會有一列火車一早從天津老站開出,沿途不停車,一直開到前門東站,晚上六七點鐘再返回天津,專門拉著天津遊客到中山公園看盛開的芍藥、牡丹和菊花,人稱「看花列車」。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去世,靈柩就停放在中央公園,供各界人士瞻仰弔唁。1928年,中央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作為開創皇家園林闢為市民公園之先河的中山公園,別看地方不算大,卻陳列著很多歷史風物,幾乎每一件,都可以向您講述一段傳奇往事。


屈辱的門面——「和平牌坊」


如今,當您走進中山公園南門,迎面的是一座藍琉璃瓦頂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鐫刻著「保衛和平」四個大字,名曰「和平牌坊」,是中山公園的標誌性建築。



圖片來自「李毅軍的博客」


然而這座牌坊當初不在社稷壇,而是矗立在東單路口,名為克林德碑,它記載著一段華夏民族不堪回首的歷史。



將時光拉回到1900年,中華大地上反洋人、反教會的呼聲震天,遍地都是義和團。洋人和義和團民互毆、打群架的消息隔三岔五就會蹦出來,民族矛盾激化猶如隨時爆炸的火藥桶。


1900年6月20日上午,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一行人在東單北大街的西總布衚衕西口與清軍神機營隊長恩海的巡邏隊發生衝突,克林德當場被殺。



「克林德事件」就此成為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導火索,隨後庚子國難降臨。



德國公使克林德


婁子已經捅了,總得找人來「擦屁股」,慈禧和光緒逃出京城,一路向西;差遣李鴻章從廣州北上與八國談判,克林德夫人對丈夫的死不依不撓,談判陷入僵局。



說來也巧,當時的「名妓」賽金花曾隨丈夫洪鈞出使德國,與克林德夫人相識,李鴻章趕緊托宮女找到賽金花尋求幫助。



賽金花與洪鈞

賽金花勸克林德夫人為丈夫建牌坊,這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可是大了去了,克林德夫人與瓦德西最終同意。



立牌坊被寫進《辛丑條約》第一條,1903年,克林德牌坊在東單路口建成,醇親王載灃代表清廷前往碑下致祭。



立碑當天,北京的各國公使館中的外交使節還有他們的夫人、孩子都參加了落成儀式,滿載屈辱的「石頭牌樓」就此在東單大街屹立了整整16年,一直到民國六年(1918年)。



1918年,一戰結束,德國成為戰敗國,作為協約國一方的中國成了戰勝國,北洋政府欣喜地拆除了克林德碑,拆除的材料全部被轉移到中央公園重新修好,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號稱「公理戰勝強權」,把克林德碑改成「公理戰勝」碑。



可事後看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如戰敗國一樣在巴黎和會上受到宰割,原來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被日本接手,「公理戰勝強權」成了一句空話,「和平牌坊」更是成了笑話。


因巴黎和會而爆發的「五四運動」


1952年10月2日,亞洲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了表彰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功績,大會決定將公理戰勝坊改為「保衛和平坊」。為此把中英文「公理戰勝」文字鐫去,刻上了郭沫若題寫的「保衛和平」四個鎏金大字。



至此,這座牌坊才真正洗去了恥辱,容光煥發地屹立在中山公園之中,在此後的歲月里,它都是華夏民族從新崛起挺立的標誌。



中山堂——偉大先驅「千古」


前文提到,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21日在北京病逝,靈柩停放於社稷壇北側的拜殿。



為了紀念這位革命先驅,1928年,國民政府將社稷壇拜殿正式更名為「中山堂」。



拜殿為木結構, 黃色琉璃簡瓦單檐歇山頂式,內設5間殿堂,白石台基,本是明清兩代皇帝在社稷壇(五色土)祭祀休息或遇風雨行禮的地方。



而在建國後,中山堂成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是每年舉辦孫中山誕辰和逝世紀念儀式的重要場所。



中山音樂堂——高雅藝術聖地


在國家大劇院沒蓋好之前,它的周邊就有不少欣賞高雅音樂會的場館,比如人民大會堂,六部口的北京音樂廳,還有就是中山公園內的中山音樂堂了。



中山音樂堂音響效果在國內首屈一指,演奏廳頂部安裝4道吊杆,舞台上方懸掛22塊有機玻璃反聲板,聲學指標據說可媲美維也納金色大廳。



西城、東城的孩子,上學那會兒應該都沒少被組織著來中山音樂堂欣賞音樂會,接受藝術熏陶。



此外,小北記得還在這裡聽過一次相聲專場,其中有笑林和李國盛老師登台表演。


百年茶社——來今雨軒


當年中央公園辟園開放後,園內的茶座享譽京城文化圈,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位於園東的來今雨軒。



圖片來自「細雨山丘」的博客


這裡本是公園董事會的俱樂部,經營茶水,後來開始賣點心、吃食。據說最有名的干燒活魚,每天都得做百八十條。



圖片來自「北多」的博客


人們在來今雨軒閑談、看書、寫作、會友、宴請客人,漸漸地,來今雨軒成了精英薈萃的地方。人們曾笑稱這裡是「國務院」,因為政界要人們閑暇時總在此碰頭。



1926年的來聽雨軒


而文人、知識分子們更是不會放過這處聽起來就詩情畫意的寶地。


通俗文學大師張恨水先生在來今雨軒的春柳含煙、蝶舞鶯唱中找到了靈感,創作出了代表作《啼笑因緣》;



圖片來自「北多」的博客


而魯迅先生更是曾27次到來今雨軒就餐、飲茗、交談、閱報、翻譯小說,經典童話《小約翰》便是他在這裡翻譯完成的。



圖片來自「北多」的博客


另外,陳垣、陳寅恪、蕭乾、蔡鍔、冰心、葉聖陶、李大釗、高君宇等社會名人也多次到來今雨軒飯莊就餐。



圖片來自「北多」的博客


需要提一嘴的是,在90年代初曾以經營「紅樓宴」而風靡一時的來今雨軒飯莊,又名「杏花村」位於公園西側,它並不是民國年間名流薈萃的來今雨軒茶社舊址。



圖片 東方天宇攝


唐花塢


唐花塢是一座溫室花房,「唐」與「煻」通,「煻」是用火烘焙的意思。「唐花」,即是在暖房裡培育的花。



每到臘月,唐花塢的牡丹、梅花、迎春花等通過花期控制技術同時綻放,已成為京城花事一景。



水榭景區


唐花塢南面的水域被稱為水榭景區,荷塘、垂柳、游廊、聽雨橋、迎暉亭、四宜軒......夏秋之際行走於此處,彷彿徜徉於江南市鎮間的諧趣園林。



圖片 東方天宇攝


格言亭


由白石築成的西洋風格的白色亭子,8根石柱內側刻有先人格言各一則,孔孟、朱熹、王陽明、岳飛等名家規戒世人的至理名言見於石柱,可惜在1955年因政治原因被全部磨掉了。



圖片來自「李毅軍的博客」


青雲片


原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別有洞天」景區內時賞齋前的遺物,一塊巨大的太湖石,曾是明萬曆年進士、書畫家米萬鍾家中的愛物。



圖片來自「李毅軍的博客」


蘭亭碑亭與蘭亭八柱


同樣也是原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於1917年遷入。亭為重檐藍瓦八角攢尖頂,立在中間的石碑上刻有「蘭亭修禊曲水流觴圖」和乾隆帝所寫的有關「蘭亭」的詩作,八根石柱上分別刻著歷代書法家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帖,是珍貴的石刻文物。



圖片來自「李毅軍的博客」


如小北這樣的北京孩子,對於中山公園念念不忘的一定是童年在遊樂場中的歡笑聲,露天電瓶碰碰車場,也算是京城當年的獨一份了,期末考試得了雙百後,爸媽總要獎勵來中山公園坐上幾回碰碰車的。



還有一處值得回憶的便是最北邊的筒子河了,逛累了,走疲了,就靠在筒子河畔,買袋快餐魚和一瓶北冰洋,邊吃邊喝邊看遊人划船,微風一吹,楊柳一擺,最是愜意。



可如今吶,這筒子河畔,卻有了新的用途。


相親角 挺神叨


在2017年的夏天,中山公園筒子河畔的「相親角」,因一位替兒子找對象的北京大爺的言辭而一時間被刷爆了朋友圈,「北京相親鄙視鏈」一下子就上了熱搜榜。



圖片來自《北京晨報》


對於這個問題,孰是孰非小北不想多言,正好關於積分落戶北京的具體政策剛剛出台落地,您可以聯繫起來琢磨琢磨,挺有點意思的。



圖片來自《北京晨報》


讓小北感到無奈與悲哀的是,曾經天真爛漫的兒時最喜愛的中山公園一角,如今淪為了大爺大媽們為兒女們謀取終身大事的「菜市場」,「愛情買賣」天天市儈一般上演著。



圖片來自《男人裝》


而讓這些老人家能舍下老臉當著別人討價還價、神吹海侃的,基本都是小北這代同齡人中的「剩鬥士」們,真是當年有多麼無憂無慮,今日就有多麼無邊苦惱。



圖片來自《北京晨報》


說完煩心事,小北也有中山公園的好消息要公布:


中山公園與荷蘭「國泰」鬱金香協會聯合主辦的「國泰」鬱金香命名四周年紀念展正在唐花塢開展,鬱金香、風信子、洋水仙......


名品齊集,或嬌艷,或妖嬈,或高貴,或浪漫,就等您去一睹芳容了!




門票:10元(花展期間唐花塢、蕙芳園可憑花展門票免費參觀)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中華路4號


交通:乘坐地鐵1號線到天安門西站B口出;或乘坐1路、52路等公交車到天安門西站下車


文/壹月陸日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大北京 的精彩文章:

眼淚都笑出來了!搞笑版的北京太好笑了
驚訝!全國人民關注的地方,居然隱藏著這麼多故事…

TAG:最愛大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