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養的迷思》—父母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關鍵

《教養的迷思》—父母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關鍵

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由最近新讀的一本育兒書籍引發的思考,——父母的教育方式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教育部長 曾志郎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史迪芬.平克教授 聯合推薦 ,教養的迷思—-作為新世紀的父母最應該看的一本書

.

我在前面不止一篇文章中談到過目前網路上各種似是而非,詭辯性的偽科學觀點,對於沒有接受過心理學訓練的我們普通父母來說,是很容易上當受騙的,這裡面牽扯複雜的心理學概念,那麼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搜尋科學的,真正為我們所需要的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最近在了解的國外非常流行的批判性思維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以一種合理的、反思的、心靈開放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邏輯嚴謹的推理、合理的論證以及培養思辨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對各種海量的信息保持謹慎的態度,不要人云亦云,善於接納不同的意見,進行理性的分析。

當下,網路上各種媒體鼓吹的所謂心理學,教育學專家,兜售各種毫無嚴謹理論依據的育兒觀念,這些自我包裝的大師,與其說擅長心理學,還不如說擅長利用人性弱點的攻心學,他們時不時的寫出一些能讓家長們讀了以後流下眼淚甚至自責不已的雞湯小文,把我們本來就已經焦慮萬分的父母們忽悠的眼淚汪汪,神經兮兮。而這些雞湯文背後則是利益的驅使,利用家長的焦慮,利用父母們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

讀過一些真正的教育著作,你會發現,真正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們,說話都是很謹慎,負責的,他們不會輕易出來忽悠人,因為他們珍惜自己的羽毛,他們講的每一句話都要建立在經得起推敲驗證的基礎之上。

而這本教養的迷思,我個人認為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教養理論和觀點,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去尋找養育孩子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他讓我們今後能謹慎對待各類大師們及其兜售的理論

讓我們看到了真正出言謹慎,講學術良心的心理專家們所撰寫的著作是什麼樣子的

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一種不再繼續過那種充滿焦慮,迷惑並被各種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論所綁架了的生活。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的作者是朱蒂哈里斯,在這本書里,哈里斯主要想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科學的論證和合理的懷疑來證明,多少年來為人們所公認的「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決定性原因」這個主流觀點並不成立。她在本書里向我們證明,事實就是與我們的直覺和所信奉的主流理論相反,父母的教養不但不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決定性原因,甚至連主要原因都不是。那麼真正決定孩子人格發展的原因是什麼?一個是遺傳自父母的基因,另一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同輩群體,也就是孩子所成長的那個由同齡人所組成的社會環境。

也許有人看到這個觀點,就會忍不住出來反駁,因為這與我們現如今網路上遍布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決定孩子的未來等等觀點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但是,如果我們冷靜的讀完全書,作者想要傳達的觀點

1此前人們在關於孩子教育的認知體系中,嚴重高估了父母教養的作用。父母教養對孩子人格的發展可能有作用,但是不像以前人們廣為信仰的作用那麼大

2來自父母遺傳的基因對孩子人格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一直被人們低估了或者忽略了,甚至把本來來自於基因的作用誤以為是來自於父母的教養了

其實仔細想想,在我們上學哪會,每個班裡都會有這樣的人,他們學習並不一定那麼刻苦,可就是成績斐然,基因決定了智商有高下之分,這是不爭的事實,還有對於音樂,美術等特長,更是需要天賦,古人云,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這就是基因的力量,決定了一個人天生的氣質,性格等。

基因的影響被忽略我個人認為有多方面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總是想一廂情願的相信孩子生來都是平等的,是一張白紙,那麼我們就可以盡我們所能為孩子描繪一幅燦爛的未來,可是如果我們接受了孩子根本就不是一張白紙,在出生的那一刻有些東西就已經是註定的了,想想看,我們的心理是否無法接受。

3孩子所成長與其中的同輩人群體對孩子人格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也一直被人們嚴重低估或者忽視了。

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學校的問卷調查顯示,我們眼中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他本來的樣子,我們想要找到真正的孩子,就必須走進孩子的心裡。,在學校最讓你自豪的事情是什麼?

很久以來,學習成績一直被當作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硬指標」。「當學生的,首先就得學習好。」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但在孩子們眼中,最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的並不是成績,而是能否在集體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46.19%的孩子表示,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解決問題,有一群好朋友。只有21.07%的孩子認為,考試取得好成績或在競賽中取勝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下面是書中一些值得警示和參考的文字

1教養孩子不是父母單方面對孩子做的事情,而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做的事情。

現在到處都是這類育兒書籍,養育了一個或兩個較為優秀的子女,就把自己的教育理論寫出來,我並不是說這類書不可以看,但是,首先,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沒有對照,也沒有重複的試驗充滿了偶然性,不確定,根本不能用來說明問題。另外,這類書籍總是強調父母的作用,告訴父母該怎麼做,卻忽略了孩子本身,很多情況下,不是作者的教養方式有多好,而是好的孩子產生好的教養方式。簡單來說,孩子天生就有這些天賦,你即使不用費太多心思他也能成長的完美,這種情況下,你稍微有點科學的養育理論,在你的孩子上都會很好的實現,這讓你覺得是你的教育理論產生的效果,可對於其他父母來說,這可能就是誤導。

孩子的個性不同,他們的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也就不同,作者把這種效應叫做孩子對父母的效應,後面作者還進一步指出:不是好的教養方式能夠培養出好的孩子,而是好的孩子產生好的教養方式,不是好的教養方式能夠培養出好的孩子,而是好的父母培養好的孩子。父母無法改變孩子與生俱來的人格,至少在孩子長大以後,看不出父母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2孩子生下來就具有某種特質,他們的基因使他們傾向於發展某種人格,但環境可以改變他們,這個環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養環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環境,是孩子與同齡人共享的環境。

根據這一理論,身為父母的我們,今後就必須重視孩子的同齡人,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在家裡父母面前和在外面同齡人面前,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家庭和外界是兩個可以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環境。同輩群體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是塑造兒童行為和改造他們性格的地方。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備受爭議的學區房,在教育資源短缺且不平衡的大環境下,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優質的生源,教育的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並不是聳人聽聞,雖然他不符合我們倡導的教育平等的願景。

《在中國的傻子,一半在抖音,一半在快手》這篇文章中,作者就犀利的指出,打開目前網路上火爆的抖音,快手直播,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並引以為傲,直播不雅視頻,等等現象,不勝枚舉,是什麼,讓這些本該在校園中的花季少男少女們,誤入歧途且不自知。這些視頻平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並不是視頻平台本身有問題,而是把這些嚴重毀三觀的視頻推為熱門,讓無數不諳世事的未成年看見,成了很多無法明辨是非的未成年學習的榜樣。這就是同齡人的力量,當這些未成年人看到他們的同齡人在網路上的如此行為時,盲目的效仿像毒品一樣,侵蝕著他們的心靈。

有人說,每次打開快手都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中國廣大底層青少年已經沒有未來,沒有希望了,為了紅,傻子們可以做任何無原則無底線的事,而快手,就這樣一次次縱容這群妖魔鬼怪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讓其把這當做一種潮流,來膜拜,效仿。

一位網友這樣感慨,一邊是高鐵飛馳,高樓林立的北上廣深,一邊是快手中混沌沉淪的中國農村,構成了一個完整真實的中國。

這篇文章,對我而言就是讓我深刻的理解了同齡人群體對孩子的性格,思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3責怪父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父母是最容易被擊中的目標,自從佛洛依德點上第一隻雪茄之後,父母就成為攻擊對象了。

當教育已經成為了各方利益角逐的對象,那麼父母就背上了沉重的枷鎖,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推到父母的身上,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媒體,輿論,所謂的專家包裝好的社會中,他們不停的給父母傳達這種觀點,只要父母肯花時間,經歷,金錢教育,孩子一定能成功,這符合我們的心理,於是,我們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把大把的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各種教育,輔導班中,我們付出的越多,期望就會越高,當期望與現實不匹配的時候,失望,責備,卻從來不曾真正想過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可這是父母的錯嗎?

但真相是為人父母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不是你付出真誠和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有時候,優秀的父母不一定有好孩子,但這不是他們的錯。

我們現在擁有各種神奇的技術,我們已經消除了許多疾病,我們也成功的解決了大自然的許多難題,也許這就使我們產生了攻無不克的錯覺。我們以為自己可以讓孩子成為我們理想中的人,這完全只不過是一種感覺而已。最嚴重的是目前的社會,新聞各種媒體輿論,總是有意無意的渲染,誇大父母的責任,原生家庭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你為自己的懶惰,無知尋找的一種借口,而只要出現兒童的行為問題,如各種各樣的熊孩子問題,我們總是第一時間不加任何思索的認為熊孩子後面必定有同樣的父母,可是問題真的是這麼簡單的嘛,社會環境,同齡人的影響,孩子天生的氣質性格,等等我們是否在遇到一個現象時能夠停止立即下結論,而是思考這背後更複雜,深層次的原因。

掩卷沉思,有那麼一瞬間,我自己都感受到巨大的失落,我們如此努力的為了孩子付出一切,可是,如果父母的作用真的那麼微不足道,那麼我們又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仔細想想,作者寫此書的目的並不是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微不足道,她只是想讓我們放棄過多的焦慮,更加理性,更加理智的看待教育。同時如果我們能夠放棄以父母的身份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要求,我們也能看到更多更重要的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就比如同齡人,還有孩子天生的氣質等。

1享受養育孩子的過程,教給他們你所知道的一切,放輕鬆點,他們將來如何並不能反映出你對他們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們變得更完美,也不能毀滅他們。他們是屬於明天的。作為父母你也有自己的生活,你要讓孩子明白這一點,讓孩子給你空間享受你的人生。

2.你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幫他選擇一個更好的圈子即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格局,讓孩子擁有機會接觸到更優質,更志同道合的同齡群體

除去基因決定的孩子天生的不同,環境對孩子成長也很重要,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在物質條件足夠豐富的今天,文化精神環境就顯得更加重要,文化這個詞看似很虛,說白了就是和孩子互動的人素質越高,孩子的文化環境就越好,和孩子互動的人分三類,家長,老師,同伴,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心中所認同的同伴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群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融入群體中去,學會與他人相處,成為社會性動物。這個群體顯然是他的同齡人群體,而不是大人群體。學區房為什麼如此搶手,就是因為它能給孩子帶來一個好的圈子,有錢人送孩子去國際學校更是因為他們知道在那樣的學校里,自己的孩子會結交更優質的同學。注意是優質同學而不是老師。

這些觀點恰好證實了如今一個現實,教育正在變得越來越昂貴,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太多的資源給孩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因為這些需要送孩子去最好的學校,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認識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文化環境。千方百計讓孩子遠離那些壞朋友,盡量讓孩子多結交一些好朋友,要相信榜樣的力量,而父母也可以成為孩子的文化環境,所謂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其實就是父母表現出了榜樣的力量,無形中給孩子建立了一個圈子,父母認真工作,對家庭負責,家庭和諧美滿,道德素養高,這樣孩子才可能通過對家長的模仿,養成好的品格,並且擁有成長心態,堅持終身學習。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能融入這個圈子,不一定是孩子真正所處的圈子,其心嚮往之的圈子也可以賦予孩子學習的動力。

最重要的一點,文化環境也包括書籍等信息載體,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從來不是一句空話,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失去,但是唯有吃過的飯,讀過的書,一同化為血肉,真正的跟你融為一體,是永遠屬於你的。閱讀經典,就如同與優秀的大師交流,書中蘊藏著作者幾十年思想,智慧的結晶,為孩子提供的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文化環境。

3基因決定了孩子的智商,天賦,父母能做的是發掘孩子的興趣或者特長所在,並幫助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深耕於此,(這點非常重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這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寫了那麼多,能力有限難免捉禁見肘,我只是想告訴更多的父母,兒童成長不僅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是生物基因,家庭環境,同齡群體以及其他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最終形成了兒童的優點和缺點。只有理性的看待這一切,父母才能更準確的知道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應擔當的責任,也才能更加科學的養育孩子。而這對於孩子,對於父母都非常重要。

篇幅所限,有許多內容未能一一展開討論,如現在越來越被重視的兒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我也是一頭霧水,要了解的太多。

再比如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在前面無條件養育中我也談起過,就是你想你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換句話說,我們評判一個孩子很優秀或成功的標準究竟是什麼?是不是4歲認識2000字,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或者考入名校,又或者身居高位,功成名就?我們的孩子是屬於未來的,是我們無法企及的未來,我們應該教給他們的是更多的知識本身還是其它更重要的東西,讓他們葆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想像力,創造力,讓他們學會批判性的思考,賦予他們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讓他們做一個善良,品德高尚,富有同理心而不是做一個精緻的利已主義,這些才是更重要的吧,因為我堅信,如果孩子有了這些品行,不管將來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勝任。往深了說,他們更有能力站在更寬闊的角度思考人生的意義。但是,這些又如何融入到每天的日常生活的培養中去呢?這都是為人父母應該關注的問題。

謹以此文與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們共勉。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讓我們一起給孩子更好的陪伴

遠媽

碩士畢業,兩個孩子的媽媽,自學兒童心理學,熱衷幼兒教育,大寶三歲,從1歲開始親子閱讀,同時兩歲半開始英語啟蒙,在磨耳朵與讀繪本中摸索前行,希望與同樣關注幼兒教育的媽媽們交流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恐龍親子閱讀 的精彩文章:

李歐李奧尼作品系列—田鼠阿佛

TAG:小恐龍親子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