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家利用糞便反擊野生動物盜獵者

科學家利用糞便反擊野生動物盜獵者

拯救大象和其他物種的關鍵可能在於它們糞便中的DNA

上個月,新加坡海關官員截獲了60多包袋子,其中包含近1800件走私象牙。為了更好地追查這些罪行,他們給美國保護生物學家Samuel Wasser爾打了電話。

Wasser是一名科學家,但也是一名偵探。數十年來,他使用完善的技術,可以從任何象牙中提取DNA,使他幾乎能夠確定偷獵者殺死動物的位置。「給我一根象牙,我可以確定犯罪現場,偏差不會超過方圓三公里,有時後甚至確定具體的位置。」。

這種精確性的關鍵不在於象牙本身,而是對於偷獵者來說不值錢的東西:大象的糞便。

這是因為糞便含有DNA:不僅僅來自吃過的東西,還包括來自吃掉它的動物。Wasser和他的同事們在過去的15年中收集了足夠的大象糞便和DNA,為每一頭非洲象個體創建了一張地圖,包括他們本地化的DNA突變。了解這些微小的遺傳變異後,Wasser可以測試一塊象牙,準確地確定它的原產地;或者更具體地說,它的死亡地點。

這張地圖已經讓大象保護工作發生巨大的變化。2015年,Wasser利用數十根緝獲的大象牙齒,確定了非洲兩個最嚴重的大象盜獵「熱點」,在這些地方,成千上萬的大象因為象牙而死亡。這項研究還顯示,走私的象牙偷運往往不是從大象被偷獵的國家開始。

「它改變了一切。」在這些新的信息發布之前,研究人員和執法機構相信,大型象牙的偷運(通常是重達數噸)是從整個非洲採集而來,然後集中由販運者挑選並運走。新的研究發現,象牙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偷獵者一遍又一遍地在那裡得到這些象牙。

這不僅揭示了這個地方,還揭示了偷獵方法。要成為偷獵熱點,那裡需要有很多大象,並且偷獵者必需知道如何進入那裡,並找到大象。偷獵者肯定非常熟悉這個地區,以及熟悉大象的遷徙路線,這樣才有可能僱傭獵手追捕他們,而且必須建立聯繫人際網路,才能將象牙運往負責偷運的團伙那裡。不可能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完成這一切。這對執法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

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最終的執法目標應該是尋找購買和走私象牙的團伙,而不是他們僱用的外圍偷獵者。

這塊拼圖再次來自Wasser對緝獲象牙的檢查,還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這些緝獲的象牙多達2000件,甚至更多,無法分析所有這些每一根象牙。因此研究人員試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如何識別來自同一頭大象的兩根象牙。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將其中一根放在一邊,而不用對同一頭大象分析兩次。

不過,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事實證明,雖然他們可以通過大小,顏色和牙齦線的形狀匹配成對,但每次大稽查中,超過半數的象牙都沒有匹配成功。「我想,地獄是哪個地方的呢?」

為止,Wasser仔細檢查了近50次大型象牙緝獲,並對他們進行了基因分型。結果,研究人員在不同批次的緝獲找到來自同一頭大象的兩根象牙;不僅發現了它們,而且發現了每一批貨物之間的聯繫。對於每一對象牙,他們都是在10個月內分別由同一個港口運出境,而在這兩次緝獲中象牙的分布幾乎完全是重疊。

這個重大發現使得Wasser和執法部門能夠將多次貨運相互聯繫起來,並通過這一發現確定了三隻最大的象牙走私團伙。兩名卡團伙領導人已經被定罪,另外三名正在等待審判。

憑藉這一成功,Wasser現在將他的DNA技術應用於另一個物種:穿山甲。「野生動物科技挑戰」(Wildlife Tech Challenge)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其他機構的合作項目;在其資助下,Wasser和他的團隊正在將他們的方法應用於8種穿山甲上。這些動物已成為這個星球上被偷獵最多的動物。穿山甲肉在中國和越南被認為是一種美食,而它們的甲片則被用於民間醫藥。就像犀牛角一樣,鱗片由角蛋白製成,實際上在醫學上是無用的。

就像大象象牙一樣,穿山甲已成為大生意。穿山甲的走私量大得讓人吃驚:最大的緝獲量是10噸。

當然,與大象相比,穿山甲目前存在一些新的技術挑戰。一方面,穿山甲產生小糞粒,而不是大象留下的巨大的25磅糞堆。它們是吃昆蟲的孤居動物,所以它們的糞便很快就會分崩離析。Wasser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訓練狗來尋找穿山甲的糞便。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把他們的犬科偵探帶到越南和尼泊爾,在未來會到達更多的國家。

Wasser的研究和保護動物的工作收到高度重視。最近,動物福利學會(Animal Welfare Institute)將Albert SchweitzerMedal獎(該獎章是在推動動物福利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獎項)授予了Wasser,以表彰他的成就。

「我非常榮幸,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這就是我一生的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Plus科技 的精彩文章:

海洋哺乳動物為什麼如此巨大?
非洲的科學家是否受到了偏見

TAG:SciencePlus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