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尖鋒線的本質——如何才能力透紙背?

尖鋒線的本質——如何才能力透紙背?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十七集|尖鋒本質

「一枝毛筆兩個鋒」

首先要了解尖鋒

【視頻此處略】

|筆記|

1.尖鋒線的本質

上一堂課有兩句話很重要:

一句話是「一枝毛筆兩個鋒」。

另一句是「筆心為帥」。

筆心的端點就是尖鋒。筆心為帥,也就是尖鋒比側鋒重要。

我們知道,尖鋒下紙,就是一個圓點。那當尖鋒運行移動,紙面上會怎麼樣呢?

很簡單,尖鋒移動,就是這個圓點在移動。所以,尖鋒線是一連串的圓點所組成的。這跟用鉛筆、圓珠筆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所謂的尖鋒線,本質上就是一連串的圓點。好象魚鱗一樣排列,一個圓點就是一個鱗片。所以古代又稱「鱗勒」。

《玉堂禁經·勒法異勢》說寫一橫:「此名『鱗勒』」。鱗勒是書法最基本的線條,是尖鋒線的特徵。

這裡有兩個字,一是魚鱗的鱗,這意思我已經說過了。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釋。

鱗勒在更早一點的文獻,如蔡邕的《九勢》一文中已經見到。他說:「橫鱗,豎勒之規」,就是一橫的寫法,也可以用作寫一豎的規範。

你看這三條線,都是尖鋒線,圓點大小也一樣。唯一區別就是疏密不同。

當我們寫尖鋒線的時候,圓形鱗片的排列,可松可緊,有時密有時疏。這樣就會形成不同的尖鋒線。

請你注意,為了清楚,每個圓點我都畫出了輪廓線。但實際上尖鋒寫出來的圓點,是沒有輪廓線的。好,現在我把圓點的輪廓線拿掉,就是實際書寫的尖鋒線了。

大家都看,鱗勒線條兩邊不是平滑的,而是輪形連續。上面這條線,鱗片排列疏,輪邊非常明顯,兩邊凹凸很大;中間這條線排列較密,感覺是一條邊緣毛糙的線。下面這一條,鱗片非常密集,這樣兩邊就接近於光滑了。

古人說,好線條要「不光而毛」,鱗勒就是寫毛糙線條的方法之一。輪邊線條也是經常用到的,可以消除線條平板的感覺。舉例來說,清代伊秉綬的作品,就可以看到這種輪邊線條。

有些線條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實不是,你看這一張白描,線條流暢而飛動,這樣細的線條,用的就是尖鋒線。把線條放大一些看,就可以看到圓點。

簡言之:

尖鋒線的本質,是圓點移動形成的線條;

線條兩邊是輪形連續,古稱「不光而毛」;

尖鋒線又稱鱗勒。

2.趯鋒

在《玉堂禁經》所記錄的張旭「九用」中,第七種叫「趯(yuè)鋒」。這就是寫尖鋒線的用鋒技巧。也可以用來調節尖鋒線的形狀。

還記得我在第六課中講過書法的要素嗎?「九用」就是九種用筆法。其中兩種是書寫動作,七種是調鋒動作。趯鋒是第七種,屬於書寫動作。

關於趯鋒,《玉堂禁經》這樣說:「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現在很多人看見古文就頭痛,血壓高,其實古文並不難,這裡只有三句話,我們一句句來。

第一句「七曰趯鋒」。這個「趯」字很少人認識。《說文解字》說:趯就是躍也。《前漢書·李尋傳》顏師古註:「趯與躍(躍)同。」所以趯鋒,其實就是躍鋒。順便說一下,「趯」字有兩個音,另一個音念(tì),我們在後面講永字八法的時候會講到。

第二句「緊御澀進」,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御,《說文解字》解釋「使馬也」,古人騎馬代步,「緊御」就是緊緊地拉住馬,這就是「勒」。澀,《說文》解釋是「不滑也」,艱澀,不通暢。這句話的意思,並非要勒馬停下來,而是避免失控。不是放馬疾行,而是艱難地前進。在書法中,筆鋒等於馬,御鋒等於御馬。所以稱之為「澀進」,前人說好像在濕泥上行走。筆鋒要咬得住紙,粘住紙。

這麼說恐怕大家還不懂,所以《玉堂禁經》第三句講了一個例子:「如錐畫石是也」。好像以鐵錐子在石頭上畫線那樣,這樣用鋒就對了。

這裡要講一個故事:我在第四課排過一個系統表,張旭的筆法,來之於他的舅父陸彥遠。陸彥遠曾經對張旭說過自己學書法的經歷,他說:「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就是學了很久,下了很多功夫,就是線條不夠好看。「後問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他後來有機會請教大書法家褚遂良,褚遂良只說了一句話:「用筆要像列印章」。陸彥遠一頭霧水,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後來在一個島上,看見一片平沙地,令人很想在上面寫字,「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於是陸彥遠拿鋒利的工具在上面寫字。居然線條非常漂亮。「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從這裡才明白,下筆要力透紙背,線條就好看了。

回過頭來,想想褚遂良所說的「印印泥」,其實就是說用筆要力透紙背,用力下壓。只不過,他不肯明白的說出來。在《玉堂禁經》中,張旭改了一個字,「錐畫沙」改成「錐畫石」,好像用鐵錐在石頭上畫,力量更大。歷史上傳說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也是同樣的意思。

這是一把錐子,我們來試試錐畫石,如果你很輕的畫,那是很容易的,但現在如果你很重地把它按下去,那會怎麼樣呢?你看這樣拉就很難拉了。它就發生了跳動,這就是趯鋒。你按的力輕一點,它跳動就容易點。但如果你按的力很大,它跳動就很難。每次跳動的間距就比較寬。

上一堂課,我示範寫尖鋒線的動作,是先馭鋒下紙,然後手腕向右,開始運行,寫完後,手腕向左,扶直筆管,回到正鋒狀態。

書法運筆,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拖」,拖是「筆管先行,筆鋒在後」,拖的時候,手腕向右,這個練習,就是上一堂課所做的。「拖」是最容易寫的,但筆鋒和紙面的摩擦力不大,很難做到力透紙背。

還有一種就是「推」,推是「先鋒先行,筆管在後」,推的時候,手腕向左,推的力量比拖大得多,但行進困難,這就是「澀進」。

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說:「勒不得卧其筆,須筆鋒先行。」就是筆管不要睡倒,筆鋒要先走。這是筆管基本垂直的情況下推筆尖,稱之為「勒」。

我用一段電線來表示筆心,假如你毛筆只有一根毛,那麼這根毛就是筆心。問題就比較簡化。那麼,毛筆它垂直下紙叫「馭鋒」,這個時候用的就是尖鋒。尖鋒在紙,你側一點,還是尖鋒,你彎一點,還是尖鋒。只要你不是彎到這個樣子,這個樣子就是側鋒了,不是用尖鋒了。

那麼今天講的呢,跟上次不同,上次是這樣子,是拖。今天講的是推。推是把它倒過去推,推行。推的時候注意,推的時候你不要太彎。太彎地推,會把筆尖推散,所以不能太彎。那麼什麼叫「勒」呢?「勒」照永字八法和唐太宗的說法,那就是筆管基本是直的,在這個情況下面去推,你看這一種情況,它是發生了跳動。這就是「趯」鋒。

我們來實際寫一下,先做上次的動作。

馭鋒下紙,手向右拖過去,然後收筆。今天就不同了,馭鋒下筆,頂實紙面,然後推動筆尖,收筆。那末怎麼知道你是趯鋒呢?可以看看紙的背面。你就知道了,它是跳動的。

趯鋒是可以調節的,就是說,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厲害。你下紙以後,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厲害。那力量越小呢,它跳的幅度就越小。你拿起來看,上面和下面的跳躍幅度是不一樣的。

要注意有些人寫趯鋒,他理解錯了,他不是把壓力加大,而是不斷地動手。他的趯鋒線怎麼寫呢?他就是這樣子。他這樣子來寫,看起來好像也是,實際上不是,他這是畫出來的。跟真正的趯鋒是兩回事。

這是我寫的《心經》中的幾個字。細長的尖鋒線就是用趯鋒寫的,放大後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趯鋒是書法的基本線條,不大容易。

各位如果真想學書法,就不要怕難啊。

本節要點:

尖鋒線是一連串的圓點,稱為鱗勒。

趯鋒是寫尖鋒線的技法。

力透紙背是線條好壞的關鍵。

思考題:

趯鋒寫的尖鋒線,是否需要把鱗片排得整整齊齊?

趯鋒能不能寫豎筆,或者撇捺?試一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札:羲之生前美意,怎料獻之後來愛情悲劇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