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善讀「論語」2.10:審其行察顏觀色,識人品任人唯賢

善讀「論語」2.10:審其行察顏觀色,識人品任人唯賢

「為政篇第二」10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視其動機,觀其手段,察其反應,人品無所遁形矣。」

【注釋】

「以」意為依據、按照、憑藉,引申為做事的動機、依據或前提。

「由」意為經由、經從,引申為做事的手段、方法。

「安」意為居心、用心、意圖。居心藏於內,人不得而知。但心有所屬,必形之於外,察其形而可知其心,察其心意投射即可知其心之所安,故引申為對事物的反應。

「廋」音「搜」,意為隱藏、藏匿、隱匿。

【評析】

事在人為。組織團隊和人才培養是為政乃至任何事業成功的基礎。因此,識人用人是關鍵所在,是重中之重。但識人又是世間最難的一件事,因此說「知人者智」。

在本章中,孔子向我們介紹了識人的三條法則。

一是視其動機。也就是看他做事的出發點是為己還是為仁。比如,同樣是「爭位」,有人是爭權奪利,有人是當仁不讓;同樣是「讓位」,有人是逃避責任,有人是推賢尚善。雖然兩種行為表現類似,但因為動機不同,其人品高下立判。

二是觀其手段。也就是看他做事的原則和方法,是不是守底線,是踏實穩重還是取巧行險等等。有些人為政崇尚暴力,不但以暴力殺戮奪取政權,更以暴力專制維持政權。為達目的,舉凡欺騙、蒙蔽、劫掠、殺戮,皆無所不用其極,完全視法治與民權為無物;而有些人則如孟子所言,「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三是察其反應。也就是觀其志,看他對外界事物的真實反映。有些為政者,明明做了禍國殃民的壞事,卻毫無愧意。不但不知反思,反而篡改歷史、文過飾非,其存心仁善與否,豈非顯露無疑?更有一班旁觀者,雖非事主,但察其言行,或愚昧盲從,或曲意逢迎,其人品之賢不肖,亦無需贅言矣。

孔子介紹的這三個識人原則,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不但可以觀人,亦可用以省己。的是居家旅行、自我修養、謀生交友、從政經商之必備良方。

【案例】曾國藩識人善用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為官以德,謀政以忠,清正廉明,任人唯賢,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謚號「文正」,後世尊稱「曾文正公」。「文正」是從政文人夢寐以求的謚號,歷代皇帝都不肯輕易將此謚號授人。歷史上能得此謚號者鳳毛麟角,多為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范仲淹、曾國藩等。

曾國藩在識人方面頗有心得,曾著識人用人之專著《冰鑒》。與曾國藩並稱「曾胡」的胡林翼贊「曾公素有知人之鑒,所識拔多賢將」。就連曾國藩的敵人,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亦贊其「能識拔賢將」。他總能慧眼識英雄,曾推薦提拔了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名將賢臣,為國家發掘了很多人才。

曾國藩的識人之能,從下面這則廣為流傳的小故事中就可見一斑。

某日,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帶了三個人去拜見曾國藩,請曾國藩給他們分派職務。當時曾國藩正在散步,李鴻章就示意三人在廳外等候。

曾國藩散步回來後,李鴻章即稟明來意,請曾國藩考察那三人。

曾國藩卻搖手道:「不必考察了。面向廳門,站在左邊的那位是個忠厚人,辦事小心謹慎,可派他做後勤供應一類的工作;中間那位是個陽奉陰違、兩面三刀之人,不可重用;右邊那位是個將才,可獨當一面,應予重用。」

李鴻章很是驚奇,便問其中緣故。

曾國藩解釋道:「剛才散步回來,在廳外見到了這三人。走過他們身邊時,左邊那個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餘,小心翼翼。可見是一小心謹慎之人,因此適合做後勤供應一類只需踏實肯干,無需多少開創精神和機敏的事情;中間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過之後,就左顧右盼,神色不端。可見是個陽奉陰違,機巧狡詐之輩,斷斷不可重用;右邊那位,始終挺拔而立,氣宇軒昂,目光凜然,不卑不亢,有大將之才,將來成就不在你我之下。」

次日,曾國藩邀李鴻章及三人共進午餐,下人給每人上了一碗湯圓。曾國藩與眾人邊聊邊吃,吃罷忽然發問:「可有人記得剛剛碗里一共有多少個湯圓?」

眾人盡皆目瞪口呆,唯有一人回答「八個」,曾國藩欣然一笑。回答者正是他昨天斷言有大將之才的人。此人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的淮軍勇將劉銘傳。劉銘傳後來成為台灣的第一任巡撫,為台灣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這個案例中,曾國藩事先並未對三人的為人處事有任何了解,無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曾國藩作為旁觀者,僅靠「察其所安」就完成了對各人的準確判斷。

曾國藩先通過三人在等候接見時的表現,觀察其對環境的反應,便已知各人心志;次日又通過數湯圓,查察了三人的細心程度和觀察力。而劉銘傳的現場表現果然不負曾國藩對其大將之才的判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解仁意 的精彩文章:

善讀《論語》1.10:孔子溫良恭儉游列國,鮑子推賢尚善讓管仲

TAG:善解仁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