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奶奶那一代人的首飾,竟然是這樣打出來的#潮汕物食

奶奶那一代人的首飾,竟然是這樣打出來的#潮汕物食

現在,先將目光從手機上移開,檢視一下你的脖子、手腕、手指,身上的這些配飾,應該都屬於工業文明的金屬製品。但如果有機會打開你阿嫲、外嫲的首飾盒,你肯定會有考古隊發現寶藏的驚喜。

「以前金首飾都很簡單,在村鎮,除了項鏈、井圈,講究點就是印仔了。現在科技發達,才有了這麼多款式。」陳甲茂說。

井圈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繞了個圓的戒指,沒有任何裝飾。印仔則是時尚升級版,相信更多的人有印象,就是戒指正面有個平面,上面雕上字,「雕什麼字是可以定製的,有些人會寫上自己的名字。」

時尚總是不斷改變,作為裝飾品,現在黃金飾品連十二生肖、QQ表情都有了,但在以前,除了傳統婚嫁時使用,百姓買黃金更多是為了儲藏保值。「以前中興街打箔鋪的老闆,有錢了就到我爺爺這裡買戒指,把戒指當項鏈,掛一串在脖子上,需要用到錢了,就摘一隻去賣。」陳甲茂說。

從舊時最流行的銀褲帶、銀項鏈、銀鎖、銀腳環,到現在最時尚的別制BZITA首飾,變的是款式,不變的是

民國時期的中興街,是澄海南洋繁華的商業中心,各種金行、米鋪、打箔鋪、牙科診所……應有盡有,其中就包括陳甲茂太爺創立的利昌號金行。

清末民初,陳甲茂太爺到澄城一家金行當學徒,三年後出師,來到中興街自己經營。但真正把利昌號打出名聲的,則是陳甲茂的爺爺陳炳發。當時南洋一帶金行不少,但利昌號脫穎而出,越做越大。

打金的主要工具是:鐵鎚、鐵挫、剪刀,這個古老的工作台,也是陳炳發時代留下來的

黃金行業靠的是實力和誠信,陳甲茂說,抗戰時期,四處兵荒馬亂,百姓紛紛前來金行賣金,久了就沒錢收購了,但又不能不收,只能咬牙撐著。還好不久日本戰敗,利昌號才不至於倒閉。

亂世中的金行,承擔著濟世的金融責任。但同時,金行也有霸王條款,即無論買賣,除了利潤,還要收取百分之一的傭金,行內稱為扣派代派:賣給我,100元只能拿99;買100元,就要給101,「我太爺那時候,光是扣派代派就夠平時生活,打金賺取的收入就是積蓄了。」

GIF

光滑都是手工銼出來的

從古至今,黃金都是硬通貨。當時,很多當地人去海外經商,經常都是攜帶從利昌號購買的黃金當作貨幣使用,去東南亞那邊換回一些煤油、日雜回國內賣掉,又購買黃金過去交易。

就這樣,利昌號生意越做越大,陳炳發在當時的中興街擁有了幾個鋪面。但世事變幻莫測,他憑本能覺得,黃金還是不如土地穩妥,於是省吃儉用,陸續置買了幾百畝地,當上了地主。陳甲茂說:「爺爺當時是被日本人嚇怕了,他覺得錢有什麼用,還不如買田地,租給佃戶種,有收成就交租,沒有就不用。十幾年前溪南一位老人還記得這事,對我說,給你爺爺種田最好,有收成就來交租,欠收就不用交。」

手工時代,收飾成型後要用瑪瑙來打磨,瑪瑙光滑、脆,但比黃金硬

省吃儉用並不是形容詞,當時家大業大的利昌號,居然沒有姑娘家敢嫁,媒人也不敢去談,因為節儉得近乎自虐,據說一家十幾口人吃飯,舉筷只是一條小海魚。

抽飛馬、刷牙用美加凈、戴銀褲袋,是五六十年代的土豪。當時銀褲帶一條9塊錢

1949年後,利昌號金行、田地資產被沒收,幸好只是定了個小商販的成分。陳甲茂的父親去了國營供銷社上班,一個月工資23元。出生於1950年代的陳甲茂與家族產業無緣,十幾歲的時候去了市場賣魚。

到了1970年代後期,一位老人在市場里對陳甲茂說:「弟啊,你怎麼還在賣魚,現在時機對著你們字型大小,怎麼不去打金?」那時剛剛改革開放,民間對黃金首飾又開始有了需求,很多老輩人依然記得那個老字號,紛紛來借問現在還有沒有做。

記憶會褪色,但黃金不會

陳甲茂想重振旗鼓,卻不敢冒進。畢竟,民間雖有需求,政府的態度卻是含糊的。一開始,他只能偷偷在家裡做,上門的也只是以前的老顧客。一直窩到1990年代,陳甲茂才開了家店,利昌號正式回到街市上。

在潮汕,過半的家庭都有親人在海外。1980年代初期是華僑回鄉探親最密集的時候,那時候很多華僑回鄉,第一站就來到利昌號,定製戒指好送給親友。

回鄉探親的華僑有成群結隊的,也有孤家寡人,甲茂嬸記得,剛開始偷偷做金飾時,就有一個華僑阿婆來找過。那天下午,甲茂嬸剛好在家,聽到有人敲門,開門時看到一個七十多歲的阿婆,有點茫然,問:「這裡是利昌號嗎?怎麼變成這樣了?」

邀請進屋聊,才知道阿婆是從實叻(新加坡)來的,距離她上次看到中興街,已經隔了四十多年。阿婆喃喃自語:「中興街我是很熟的,利昌號我也很熟的,做姿娘仔的時候就經常在這裡買。」

滄海桑田,褪色了的中興街,利昌號,當然不會記得,一個世紀前,一個少女曾因它而鮮艷過。

GIF


現在,陳甲茂所經營的利昌號,也會賣一些黃金工業產品,但手工打金依然是老字號的招牌項目。對於手工和機制的區別,陳甲茂說:「機制更有標準吧,手工的沒有一個是一樣的。」

GIF

物食兄的理解,完美的製作技藝一直都是首飾的靈魂,比如我們信賴的別制BZITA,下面的守護歌姬系列手鏈,就是手工打造不出來的。

在現代化設備出現之前,要熔化黃金,都是將火炭燒紅,在燃燒的火炭上面架上銅管用嘴吹,利用風力增加火的強度。後來,上海人來中興街開了家鑲牙店,帶來了火雞(噴火槍),過年上海人回去時,陳炳發跟他們商量把火雞讓給他,讓他們過完年回來再買一套。

GIF

那年月,一切都是手工。比如項鏈,都是把金條錘薄錘細了,再用這種線板來拔線,線板上有不同口徑的孔,拉出來的金線,用鐵釘繞成圓圈後剪斷,再一個環一個環熱合起來,很耗功夫。現在簡單很多,小金環可以用模具直接做出來了。

以前的戒指都是井圈為主,最簡單的工藝形式,按照不同重量的模具來錘打變長,然後圈起來。到了陳甲茂父親這一代,工藝稍為變得複雜一點了,戒指上有了圖案,但也都是手工雕刻出來的,想雕什麼就什麼。現在沒有手工雕了,用不同的石膏模,各種圖案都有。

GIF

作為傳統金行三大件,銀腳環也是主打產品之一。現在小孩的銀腳環基本都是空心的了,但傳統做法都是實心的,一條標準的銀條可以做成一對腳環。先用火炭爐把銀燒軟,錘打成長條,再用機器碾壓,剪成兩塊,圈成一對環,再在上面鑿出花紋。腳環上的鈴鐺以前也是手工做的。

GIF

GIF

陳甲茂說,現在只能算是半手工式打金了,因為有了福建莆田生產的石膏模。模具有不同造型、款式,一個模具可以做一個首飾。

GIF


GIF


將黃金放在石膏模上,用火雞燃燒模具外壁,讓石膏發熱後,再燃燒黃金直至熔化,金水流進模具內部。模具內部另有機關,因為石膏是特製的,可以耐高溫,而暗藏在石膏中的蠟經燃燒後流出,被流入的金水取代了位置。燃燒到差不多的時候,用泥土蓋上模具冷卻成型,再拿到水裡清洗掉石膏等雜質,就是一個金飾配件了。

上:石膏模鑄出來的項鏈環 中:把金子放在石膏模上用火雞燒 下:幾十年前用的戒指模具,現在用的石膏模

最後,關於真金不怕火,有個人曾來問他,說既然真金不怕火,為什麼我的項鏈掉到煤炭爐里燒沒了?陳甲茂說,其實真金不怕火是指金子被熔化後仍然金光閃閃,沒有摻任何雜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潮汕物食 的精彩文章:

誰說不能說清明快樂的?站出來,保證不懟你#老馬假北字

TAG:新潮汕物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