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8小時危機」之後,美國在敘利亞將走向何方?

「48小時危機」之後,美國在敘利亞將走向何方?

最近敘利亞人民和國際社會都非常緊張。8日上午,敘利亞戰局中再次傳出化武襲擊的論調。敘利亞反對派、美國、英國等第一時間指責敘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襲擊無辜平民。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出威脅,聲稱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與其盟友要為東古塔地區發生的疑似化學武器襲擊付出「重大代價」,並給出了「48小時動武」的最後通牒。而俄羅斯也不甘示弱,表示所有在敘部隊已做好準備。一時間敘利亞上空陰雲密目,就等美俄碰撞的「驚天巨響」。

如今48小時已過,美國並無實質性動作,各方總算鬆了一口氣。其實筆者在之前就已經撰文指出,美國此次虛張聲勢的可能性較高。因為根據敘利亞最新戰況,美國干涉的最合適節點已經過去。假設美國真的武力介入,最大的目標應該是支援在東古塔被包圍的反政府武裝,那麼在戰事初起或者雙方達到僵持的時候出手干預是最合適的。但是目前東古塔的戰事已經以敘政府軍完勝而告終,美國即使介入也於事無補。同時美國一心想打根本不需要安理會的授權,更不會提前通知讓對方有所準備(就像去年4月份一樣)。所以美國此次選擇在最後關頭退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麼「48小時危機」過去了,美國下一步會走向何方呢?筆者的判斷是,美國會拉英國「助威」,拉法國「助拳」,壓敘利亞,管土耳其,同時威逼伊朗。

總的來說,美國不可能放棄自己在中東的利益,特朗普上台前後已經不止一次的強調中東對於美國的重要性。而敘利亞則是美國干預中東局勢的重要立足點,這也是美國近年來大力扶持敘反政府武裝和庫爾德勢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現在的敘利亞局勢正在滑向對美國不利的方向,阿薩德政權在俄羅斯、伊朗等勢力的幫助下已取得了主導權,反政府武裝既失地盤又失民心,逐漸被逼到了牆角。庫爾德勢力雖然開始風頭一時無兩,但正在遭到不給美國面子的土耳其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還想在敘利亞站住腳,就必須加大投入。可現在敘政府、俄羅斯、伊朗、黎巴嫩真主黨以及土耳其正逐漸抱團,美國隻身跳入顯得勢單力孤,所以美國會拉上幾個陪綁,比如英法兩國。

首先說英國。有報道稱,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將在4月12日召開內閣緊急會議,討論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攻擊平民」和是否對政府軍發動打擊等事項。《每日新聞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英國準備「盡全力地」從潛艇上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打擊敘利亞的軍事目標。與此同時,希臘《每日新聞報》報道稱,英國部署在塞普勒斯阿克羅蒂里基地的「狂風」戰鬥轟炸機已經準備就緒,一旦開戰就對敘利亞進行空襲。由於英國在國際局勢向來追隨美國,所以此次如果加入敘戰局也並不奇怪,但由於英國干預手段有限(應該主要通過導彈襲擊和空襲),也不會沒有美國授意就自作主張,所以充其量是「助威」。

而法國就有些不同,在「大國情結」的驅使下,法國一直以來都是希望敘局勢朝著有利於法國中東政策的方向發展,以便於展現法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影響力。3月29日有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已承諾將派遣軍隊進入敘利亞曼比季,以協助當地庫爾德武裝抵禦土耳其進軍該城鎮,其直接派陸軍干預敘利亞幾乎已成事實。美國知道現在僅靠空襲等手段是無法從本質上改變敘利亞局勢的,而美國又害怕自身傷亡,所以法國如果能夠出動地面部隊可謂正合美國之意。此次「化武襲擊」美法兩國配合默契,因此法國在未來將在敘利亞給美國「助拳」甚至成為地面戰場的主力。

筆者判斷,在未來「美國隊長」將帶著隊員們繼續向敘政府施壓,在儘可能不與俄軍正面衝突的前提下,敲打敘政府(如打擊親敘武裝),抵制俄羅斯、伊朗擴大的影響力,同時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加大對於殘存反政府武裝的援助力度,使其能堅持下去。對土耳其則會連哄帶嚇,不讓其把庫爾德武裝斬盡殺絕。從更深層次來說,美國會利用因此次事件而在中東聚集起來的軍力威懾伊朗,從而迫使其在5月份即將舉行的有關伊核協議的談判中讓步。

作者:蘭順正,察哈爾學會·國際關係群群友、獨立智庫國際關係研究員、著名時事評論員

文章來源:作者授權察哈爾學會獨家首發

註:「察哈爾眾議堂」是察哈爾學會公共外交群與國際關係群出品的思想產品,旨在接納廣大公共外交愛好者的獨立思想言論,使之助力公共外交走入「草根」群體中,廣納百川,百花齊放。歡迎各界有志之士加入,共同為公共外交事業建言獻策!

還沒入群?沒關係!

關注下方察哈爾學會微信公眾號(Charhar),在後台輸入「報名入群」+「姓名」+「所在單位」,會有工作人員與您聯繫,邀請您入群。趕快報名吧!

前瞻性

影響力

合作共進

發出中國聲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哈爾學會 的精彩文章:

刁大明:鷹派全面接管白宮,美國對外政策將何去何從
張敬偉:移民政策收緊,美國夢變得支離破碎

TAG:察哈爾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