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州彝族歷史人物,每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且有著巨大貢獻

貴州彝族歷史人物,每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且有著巨大貢獻

濟火

彝名妥阿哲,三國時蜀漢牂牁郡西部(今貴州黔西、大方一帶)人,部落首領,為六祖中慕齊齊(即默部)東移貴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長,他習戰鬥,尚信義,善撫其家 眾,深受部落的愛戴。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南征,濟火與其結盟,獻糧通道以迎師。佐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獲。武侯表封他為"羅甸國 王",授予"丹書鐵卷",令治理慕胯(今貴州大方、金沙、黔西、織金、納雍、水城一帶),世長其地。後又受劉禪詔,討平普里叛亂。時濟火年見高,劉禪賜銀 鳩杖,以表寵異之極。濟火是貴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發跡一千多年。

阿台、阿輪

阿台、阿輪,兩兄弟,南北朝北周時東爨(今貴州貞豐一帶)人。為烏蠻人,系三國蜀漢羅甸國牂牁酋長濟火的後裔。阿台時居毋縣地(今貴州興義境內)一帶,北周時(公元561-583年)遙授為樹帥大將,支持他發展地方勢力。阿輪則居漏江縣(今普安縣地)。

比婁

比 婁,唐朝祿州(今貴州畢節一帶)人。彝族君長。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比婁應矩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戶內附,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 670年)設祿州、湯望州,由比婁和他弟弟阿七分治。祿州即畢節,湯望州即是後來的郎岱(今六枝)、平遠(今織金)、水城等地。

阿珮

阿 珮,彝族,唐朝明州(今貴州貞豐一帶)人,土著首領。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阿珮以所屬明州地歸附唐朝廷。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36),朝廷 封他為羅甸王(簡稱羅王),所領地曰羅甸國(簡稱羅國),治所在令貞豐縣東南的羅王亭,轄地在今貴州貞豐、晴隆,關嶺一帶,世襲爵位。朝廷又封其別帥烏蠻 普里部首領為滇王(今貴州晴隆境內某山有滇池而得名,非雲南滇池),後改名普寧郡王,治所在今貴州安順西七十里羊武寨。

田景遷

田景遷,北宋初年珍州(今貴州正安、桐梓一帶)人。土著酋長,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率土歸附宋朝廷,朝廷賜名珍州,封田景遷為珍州刺史。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改名西高州,又稱夜郎郡。領夜郎、麗皋、榮德、樂源四縣。

普貴

普 貴,北宋初年烏蠻(今貴州大方一帶)人。彝族土著首領。北宋初年,其祖父烏蠻豪長羅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貴陽市),驅逐矩州領主謝氏,毀其城垣,改名黑羊 箐,自己則駐紮石人山(今貴陽市白雲區)控之,自稱"石人部落"。不久羅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貴的父親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 974年),普貴晉京,以所領矩州之地歸順宋朝廷,土語訛"矩"為"貴",宋太祖趙匡胤予以敕書,文中有"惟爾貴州,元在要服"。"貴州"一詞始見於文 獻。宋太祖封普貴為矩州刺史。

阿榨

南宋水西(今貴州大方一帶)人。羅氏鬼國 主。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阿榨內附元朝,朝廷詔以阿榨為安撫使,佩虎符。這是羅氏土官的開端。次年,阿榨率眾反元,元廷命阿里海牙率兵攻 討,集雲南、湖廣、四川兵三萬餘人三路並進,當大軍壓境時,安西行省左承李德輝在播州建議招撫,派張孝思招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阿榨降,元 朝以水西等地為順元路宣撫司,以阿榨弟阿里為宣撫使。從此至清朝初年,水西地區安氏,世授冊封為安撫使或總管或宣慰使。

阿里

元 朝水西人,水西羅氏鬼國酋長榨之弟。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阿榨率眾反元,元廷命阿里海牙率兵攻討,集雲南、湖廣、四川兵三萬餘人中三路並進。當 大軍壓境時,安西行省左承李德輝在播州建議招撫,派張孝思招降。次年(公元1280年)九月,阿榨降,改羅氏鬼國為順元路,以阿榨弟阿里為宣撫使。至元十 九年(公元1282年),羅氏鬼國之一部亦奚不薛又舉兵反元,因力量有限,同年被迫降,次年元廷立亦奚不薛總管府,仍命阿里總管。開始建立土司制度。阿里 死後,由其夫人奢節攝事。

奢節

(?-1303),元朝水西(今貴州黔西、大 方縣一帶)人,彝族女酋長。她是元朝順元路亦奚不薛總管府總管阿里之妻。阿里去世後,她於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攝總管職,文武兼備,勤于軍 政,寬賦愛民,扶持農牧,安定社會,深得百姓擁護。她是位反抗元朝的彝族女領袖。元成宗大德五年--七年(公元1301-1303年),元廷派中書右承劉 深率湖廣兵二萬遠征雲南"八百媳婦",路過貴州時,大肆搜括丁夫糧餉馬匹,要水西出金3000兩、馬匹3000匹。人民不堪此重負,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 1301年)五月,水東雍真葛蠻土官宋隆濟首先起義,八月,奢節在水西起義,水西水東軍並肩戰鬥,圍攻順元城(今貴州貴陽),殺死知州張懷德,與劉深激戰 十餘回合,奪回被強征的糧餉馬匹,最後陷劉深軍於窮谷中。緊接著,雲南、廣西的少數民族也紛紛起義響應,聲威大振,全國震動。元朝廷被迫罷征"八百媳 婦",處死劉深,"以謝天下"。由於元朝廷調集湖廣,四川、雲南、陝西的官兵和思州、播州的士兵圍剿。經大小40餘戰,水西水東軍傷亡嚴重,寡不敵金色, 奢節和宋隆濟於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先後失敗,被俘就義。奢節和宋隆濟的起義,為貴州人民鬥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水西人民稱頌她為"烈姬"。

靄翠

(?-1381), 彝名隴贊阿期,元朝末年水西(今貴州大方一帶)人。為水西彝族第六十六代君長,於元朝末年世襲順元路宣撫使,八番順元沿邊宣慰使,領水西四十八目。明太祖 江武四年(公元1371年),與水東宋蒙古歹、普定女總管適爾等率土歸附明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襲","稅聽其輸納",並賜姓安。次年,又授靄翠為廣 威將軍,並改元朝的八番順元沿邊宣慰使司為貴州宣慰司,授靄翠為宣慰使,宋蒙古歹為宣慰同知,設治所於貴州城內,賜紅印和手本。洪武六年(公元1373 年),朱元璋又詔貴州宣慰使靄翠位居各宣慰之上,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靄翠與奢香結婚。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派兵征討西南,師次沅 州,靄翠命總管隴約迎師至鎮遠,通道積糧以候,並貢馬一萬匹、米一萬石、氈一萬領、刀弩牛羊各一萬,以助軍資。同年靄翠去世,因其子安年幼,由其妻奢香代 襲其宣慰使職。

奢香

(1361-1396),彝名舍茲,四川古藺人。明代著 名女政治家,水西彝族傑出領袖。她是彝族恆部扯勒(四川古藺一帶)奢氏後裔,藺州宣扶使奢氏之女兒。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嫁給貴州宣慰使水西 彝族首領靄翠為妻。她聰慧過人,輔助於內。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代丈夫入朝進貢。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軍征討雲南,時水西芒部、烏撒 等奴隸主擬聚眾抗拒明軍,奢香及時說服二部歸附明朝,使水西避免了一次戰禍,並積極輔助靄翠籌備戰馬一萬匹、米一萬石、氈一萬領、刀弩牛羊各一萬,以助明 軍。這一年靄翠去世,因子年幼,由奢香代襲宣慰使職。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貴州都指揮使馬曄欲激變水西彝族,以便借故踏平水西,所以故意制 造事端,裸撻奢香,激怒了水槽四十八目集於奢香軍門,欲造反報仇。奢香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沒有中馬曄的奸計,而是說服了四十八部,並在貴州宣慰 同知水東首領劉淑珍的幫助下,忍辱負重,甘冒風險,親自進京告御狀,揭露馬曄罪行。朱元璋將馬曄調回京城治罪,從而使水西又免被了一場戰禍。此後,她率領 水西人民積極開修驛道,建立驛站,溝通了內地與西南的交通,增強了貴州與中央及內地的聯繫,促進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她還積極發展貴州的文 化事業,曾派其子安的等到南京太學學習,又在貴州宣慰司創辦儒學,引進中原文化,促進了貴州文化的發展。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奢香去世,朝廷 遣使祭之,封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

安國亨

(?-1593),明朝貴州水 西(今貴州大方一帶)人。彝族土司,他是奢香夫人的後裔。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襲其叔祖安萬銓職,任貴州宣慰使。他以安萬銓的長子安信輔 佐。但國亨作風不好,安信勸之不聽,於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反將安信殺害,安信弟比那(今織金)頭目安智和其姐夫永寧宣慰使安效忠告安國亨 謀反,相約出兵攻水西,從而導致安氏部族同室操戈,互相仇殺近十年,後來,新任貴州巡撫阮文忠與御史鄭國士調大軍征討,安國亨太伏罪請降,仇殺始告平息。 安國亨因擅兵仇殺被革官帶,明神宗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復官。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組織百姓開墾,對貧窮都給予耕牛農具接濟,又不斷參與平亂立功, 做到"境內大治,人民安業"。又得"飛魚服"的賞賜。國亨能詩,擅書法,尤長楷書,修文、大方等地均有其摩岩和碑刻遺迹。其中修文陽明洞"陽明先生遺愛 處",修文城南隅之"陽明玩易窩"等處石刻最為著名,保存亦完好。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國亨去世,由安疆臣襲職。

安坤

(?-1665), 貴州水西(今貴州大方一帶)人。彝族土司。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軍30萬人分兵攻雲南,吳三桂率清軍通過水西至雲南,迫安坤降清,次年,清 廷封安坤為貴州宣慰使。他因受明以來大西軍抗清力量的影響,又受南明抗清力量的影響,又受南明抗清將領皮熊、常金印的鼓動,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 年)二月起兵扶明抗清,清廷聞變,同年3月,即命吳三桂領雲南、貴州各鎮守軍討伐,清軍被水西軍圍困在果勇底達二月之久,使之糧盡援絕,清永順總兵劉安邦 戰死。後來,由於水西土目司車噶喇叛變,在內外夾擊下,水西兵大敗,被迫轉入深山大箐中,直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水西軍徹底失敗,安坤被吳三桂 俘獲礫死,自此,將水西分設四府流官治理。

楊翰楨

又名張余亭,彝名龍鏗,小 字花猛,貴州畢節大屯人。為大屯土司張翔(即楊三)之子。敘永府學生員,有文才武勇,清雍年間(公元1723-1735年),受鄂爾泰和總兵韓勛器重,受 命曉諭烏蒙土知府祿萬福改土歸流。為大屯土司三世,雖有二子,均早殞。遂以水潦堂侄余鍾麟之季子余仲過繼管大屯。

余家駒

(1801-1851), 字白庵,小名石哥,彝族。貴州畢節縣人。彝族詩人。幼年喪父,由母撫養成人。科舉貢生即歸隱林泉侍親,創作了大量詩篇,著述多未刊而遭兵燹,只留下《時園 詩草》二卷行世。由於長期世居川滇黔三省毗鄰的烏蒙山區,山水詩成為一大特點,雄渾險奇,氣勢磅礴,詩中反映了彝、苗等少數民族濃郁古樸的民族文化習俗。 還有詠史詠物憑弔古今、臧否人物的詩也獨樹一幟。時人評論其詩"沉雄浩蕩,不名一家,當其上下千古所依傍。奇情快論,破憲而出,山川景物,無不別開生面。 其氣魄固足雄壓一切,而語帶煙霞,不染塵氛,又如姑射仙人,遺世獨立。"還善畫,工潑墨山水。

安履貞

(1824-1880), 字月仙,一字廉娘,貴州威寧人。彝族女詩人。幼年喪父,由母撫養成人。其兄安履泰,字階平,博學多才。受其哥教誨,安履貞工詩能文。由於家遭橫禍,她幾次 決心殉身申訴,後屈從母命未果,被譽為繼奢香之後的水西奇女。十九歲與余昭成婚,夫婦二人瑟甚篤,互相砥礪,時相鳴和,詩文益增其美,其詩明白如話,淡中 見奇,平中賦以新意,有《園靈閣遺草》一卷傳世。其中思親吊弟傷女之作,字字血淚,感人肺腑。

餘珍

(1825-1864), 字子孺,號寶齋、海山、坡生、彝名龍灼,清朝貴州畢節大屯人。彝族詩人,世襲大屯九世土司。早年因社會動蕩,改文習武,被授予都司,因堅壁清野有功,誥授 武翼都尉,戴蘭翔,並任大屯土千總。自幼受其父余家駒影響,富文才,著有《四餘詩草》傳世。又擅長書法繪畫,其名聲聞於黔、川、滇三省。書法楷字宗顏真 卿,草書學懷素,特喜作臂窠大字,龍騰虎躍,甚有氣勢。畫以山水為主,得倪雲林心傳,蕭疏淡遠,與字之雄強恰成對比。至於花卉、蟲鳥、人物,莫不悉心研 習,皆有可觀。還博收藏,蓄有古今名印三百餘枚,古硯五十餘方,金石碑版,名人字畫乃至古玩花木,搜羅甚富。

余昭

(1827-1890), 字子懋,號德齋,一號大山,彝名龍補,生於四川敘永縣水潦,因自幼喪父,一直在貴州畢節大屯其伯父余家駒家生活,傳授家學。成年參加科舉,曾受欽賜花翎直 隸州知州、後補知府。著作有《敘永廳志稿》、《土司源流考》、《有我軒賦稿》、《德齋雜著》、《大山詩草》等。其詩"氣則雄渾,筆則剛健","其大氣磅 礴,健筆勁拔,超出恆流,非可以章句繩者"。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卒於貴州畢節縣大屯,享年64歲。

來源: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彝兒彝女 的精彩文章:

TAG:彝兒彝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