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首任金華知府王宗顯

明朝首任金華知府王宗顯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起義爆發,不出數月,黃河、長江、淮河流域廣大地區,到處高舉起義旗幟,反元鬥爭迅速展開。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攻下集慶(今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然後向四周擴大。

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部將李文忠、鄧愈、胡大海率軍從徽州攻入浙江,佔領建德,改建德路為建安府,設立德興翼元帥府,留李文忠鎮守。十月,胡大海引兵攻克蘭溪,在蘭溪建立寧越翼元帥府。《續資治通鑒》載:「十月辛未,吳將胡大海取蘭溪州。先是,大海至婺之鄉頭,擒萬戶趙布延布哈等,平其五壘。是日,進攻蘭溪。官軍千人出戰,敗之。克其城,廉訪使趙秉仁等被執。立寧越翼元帥府。」

胡大海佔領蘭溪後,先派兵駐守各戰略要地,然後進攻婺州(今金華)。婺州城在帖木烈思、石抹厚孫堅守下,胡大海久攻不克,回蘭溪築城防守,戰事呈膠著狀態。坐鎮應天(南京)的朱元璋決定派兵增援,命令李善長、徐達駐守應天,他親自出馬,率十萬大軍,冒著嚴寒,經徽州南下,至德興東折,於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抵達蘭溪。《明史紀事本末》載:「初,胡大海取蘭溪,分兵守要害,遂進攻婺州,已而婺州堅守不下,太祖命李善長、徐達守建康,甲子,自率常遇春等兵十萬往征之……十二月,師至蘭溪。」

在蘭溪,王宗顯和朱元璋會面,這是蘭溪歷史上級別最高的「同鄉之會」。不久之後,也就在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攻克婺州,王宗顯「閃亮登場」,成為明朝首任金華知府。

王宗顯是安徽和州人,年輕時攻讀儒學,廣泛涉獵經史,元末避戰亂,僑居建德。攻克建德後,胡大海對他以禮相待,招致幕中,而後隨胡大海征戰,來到蘭溪。朱元璋抵達蘭溪後,在胡大海引薦下,王宗顯和朱元璋見了面。明初金華人劉辰在《國初事迹》中記載:「胡大海克嚴州,得儒士王宗顯,問系烏江人。及大海克蘭溪,進攻婺州不克,回蘭溪築城守之,太祖至蘭溪,大海以宗顯見,太祖曰:爾與我同鄉里,正濟所用……」劉辰在《明史》《萬曆金華府志》中有傳,他是婺州之戰的見證者,朱元璋攻取婺州後,劉辰以書生身份進見,被任命為典簽,建文帝時,任監察御史、鎮江知府。由於劉辰「知國初事」,永樂元年(1403)被推薦參與纂修《太祖實錄》,後來官至北京行部左侍郎。

初次見面,朱元璋就「一見如故」,主動認王宗顯為同鄉,對他說「爾與我同鄉里,正濟所用」,這是有淵源的。在今安徽省中部,以及湖北省東北、河南省東南的部分地域,北宋熙寧五年(1072)設淮南西路,簡稱「淮西」,屬地包括濠州、和州、壽州、廬州等,宋代以後,後人習慣稱該區域為淮西,朱元璋是濠州人,王宗顯是和州人,因而兩人可稱為「淮西同鄉」。再者,當時朱元璋打天下的資本是淮西集團,其大將清一色全來自淮西地區,如徐達、湯和、常遇春、周德興等等,大家協同作戰,出生入死,作為淮西集團首領的朱元璋,這時期應當是注重同鄉情感的。還有,朱元璋麾下猛將常遇春、廖永安等,是至正十五年(1355)在王宗顯老家「入伙」的,當時朱元璋征戰和州,且常遇春、廖永安也是淮西人。

王宗顯和朱元璋見面時節,雖然是寒冬臘月,但朱元璋的「爾與我同鄉里」,使王宗顯頓感溫暖。然後,朱元璋讓他到婺州刺探軍事情報,這王宗顯也確實「有兩把刷子」。當他把刺探來的情報彙報給朱元璋時,朱元璋很高興,對他說:「我打下婺州後,讓你當知府。」《國初事迹》載:「命宗顯潛至婺州城察聽事體,宗顯到於近城五里舊識吳世傑家,察得城中守將各自為心,回告,太祖甚喜,太祖曰:我得婺州,令汝作知府。」王宗顯當知府可謂機緣獨特,他被朱元璋「提前任命」於攻佔婺州之前。

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十九日,朱元璋攻克婺州。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在婺州置中書分省,改婺州路為寧越府(後改金華府),同時踐行諾言,任命王宗顯為寧越知府。

王宗顯曾經寓居建德,又是「儒士」,因而對婺州的情況比較了解,就任知府後,奉命開辦郡學。當時金華的葉儀,浦江的宋濂、戴良,蘭溪的吳沉、徐原等,都在他聘請之列。《萬曆金華府志?宦績?王宗顯傳》載:「王宗顯,字仲良,和州烏江人。洪武初克婺州,改州為寧越府,以宗顯為知府事,乃開郡學,延儒士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政,吳沉、徐原為訓導。時喪亂之後,學校久廢,至是始聞弦誦之聲。」

《明史?王宗顯傳》載,王宗顯是「未幾,卒官」,即就任寧越知府後,在辦學興教等方面有所作為,不久後在知府任上去世,因而其去世時間,應該就在至正十九年(1359)。此外,在《光緒直隸和州志》《光緒江浦埤乘》等典籍中也可見王宗顯事迹,但信息量都不大,且內容相近。

謝謝閱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華地方志 的精彩文章:

《鄉音金華》出版

TAG:金華地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