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哲學史》閱讀簡談

《西方哲學史》閱讀簡談

閱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在上冊里,作者從宏大的歷史著眼,又從哲學家個人的細微處入手,梳理了古代哲學和天主教哲學的起源、發展,並指出其中的聯繫、脈絡、問題和不足。作者英國版序言中指出:「哲學家們既是果,也是因。他們是他們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結果,他們(如果幸運的話)也可能是塑造後來時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哲學,從遠古以來,就不僅是某些學派的問題,或者少數學者之間爭論的問題,它乃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一、什麼是哲學

個人認為:哲學是「愛智之學」,哲學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不應當僅僅是屬於哲學家自己的,它應當屬於每一個人。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指出: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的確,中國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中國人一定是屬於哲學的。一個人只有「哲學化」了,他才能更為深刻地認清自身,認清這個世界。

羅素指出:「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為止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務的思考;但是它有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二、關於古希臘哲學家與我國先秦思想家的對比聯想

羅素認為:「哲學是從泰勒斯開始的,他預言過一次日食,據天文學家說,這次日食出現於公元前585年。」由此可推測泰勒斯大概生活在公元前585年左右,畢達哥拉斯(大約公元前580年至公元前490年)最著名的發現在於畢達哥拉斯定理(即中國的勾股定理),他說:「萬物都是數」。中國的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哲學家、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東西方哲學的起源是不相上下的,泰勒斯不知道中國的老子,老子也不知道存西方世界存在一個泰勒斯,但是他們二人同時對世界和個人的思考確是相似的。從宗教角度來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既不偏愛西方,也不偏愛東方。人類文明也並沒有先後優劣之分,只是有所差異,而在本質上則是相同的。

必須指出: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這個希臘的牛虻,是一個苦行僧式的哲學家,他總是穿著襤褸的舊衣服,光著腳到處走,他的不顧寒暑、不顧饑渴使得人人都驚訝。他對於肉體情慾的駕馭,是常常為人所強調的,他在最終時刻對於死的淡漠便是這種駕馭力的最後證明。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預示了斯多葛派和犬儒學派。斯多葛派主張最高的善乃是德行,一個人不能夠被外部的原因剝奪掉德行;這種學說已經隱含在蘇格拉底聲稱他的法官們不能損害他的那篇辯論之中了。犬儒學派鄙視世上的財貨,這種鄙夷表現在他們逃避文明的舒適生活上;蘇格拉底能夠赤著腳衣衫襤褸地生活,也是出於這樣的觀點。在這一點上,孔子卻是不得已「累累若喪家之犬」。

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村,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認為必須注重禮儀,恢復周禮,以禮治國。「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中國傳統認為:哲學是「內聖外王之道」,類似於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柏拉圖認為理想國中如此,但又與其自身矛盾,柏拉圖又說:「哲學家一旦為王,又違反其意志」。

赫拉克利特曾說過:「我們既踏進又不踏進同一的河流: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由此可見:客觀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和轉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在讀《西方哲學史》(上卷)的過程中,特別欽佩作者的批判眼光和哲人精神。當英國BBC廣播公司採訪羅素時,問他想對1000年以後的人類說些什麼時,他的回答是:「包容」。的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未免有些狂妄和自大,有一些民族和國家更是這樣,否則就不會有基督教在歷史上對猶太人的屠殺,就不會有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對猶太人的屠殺,就不會有日本法西斯對中國的大屠殺。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對待任何一種文明和思想我們都要包容,我們不可妄自尊大,「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不僅僅是哲學家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e讀人生 的精彩文章:

TAG:Yue讀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