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00後永遠不懂,我的故鄉在九十年代

00後永遠不懂,我的故鄉在九十年代

1994年7月,廣東廣州練健美操的女性 圖/fotoe

慾望釋放的90年代,中國人擁抱物質、回到生活,小日子從未如此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衝擊著劉慧芳式的精神取向,「吃多大的苦都得自己扛著,多虛偽的價值觀,我不伺候了」(王朔語)。

——————

80後和90後成長起來的九十年代,是最直白的年代,也是最模糊的年代。情感和物慾撕扯,迷惘與狂熱交織。

關錦鵬監製的《紐約紐約》講了一個典型的90年代故事:上海五星級酒店的年輕領班將擔任紐約新酒店的負責人,當時恰逢移民潮,各色人等紛紛與他搭關係,包括他喜歡的高冷女郎。「你和我在一起的目的就是為了去美國?」「是。」

電影今年4月上映後不溫不火,一個無人認領的年代本來也不指望太多觀眾。影片本身,甚至不如它翻唱的主題曲《瀟洒走一回》來得有話題性。

「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洒走一回?」1991年,葉倩文發行這首金曲,鏗鏘的旋律與意氣風發的歌詞,透露著那個年代的色彩;尤其一個「賭」字,形象地傳達出一代人的姿態。

1996年,李陽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前向數千聽眾推銷瘋狂英語學習法,帶領聽眾狂喊:我一定能講最漂亮的英語! 圖/fotoe

90年代,市場經濟極大繁榮了物質生活,人們甩脫了必需品,享受著消費品。貨架上琳琅滿目,舞廳里光影迷離。

90年代,市場經濟也解放了個體意識,錢包鼓起來了,休閑時間也多起來。日常生活一點點地從體制中分離,回到個人手中。

如果說80年代是慾望蘇醒的年代,90年代就是慾望釋放的年代。從計劃經濟時代挺過來的人們,已經飢餓了太久,壓抑了太久。

慾望泄閘,如猛虎下山。學者王一川談到90年代曾說,沒想到80年代的詩意性訴求,在90年代完全轉換成了「感官愉悅」。

價值觀碰撞之下,90年代的生活方式,方方面面都洋溢著一種奉行享樂主義、追逐感官刺激的「何不瀟洒走一回」的氣質。

時尚:你可以覺得土,但必須承認它的勇敢

————————

「服裝很像90年代。」有一次,歌手鄧紫棋登台獻唱,紫色胸衣加白色熱褲、外罩一件漁網裝的裝扮被網友群嘲,其中一條評價說道。

網友:你還是穿回漁網裝吧。圖/央廣網

在2016年尚且顯得出格的叛逆小天后,被形容穿得像90年代——這當然有對那個年代的調侃,換個角度看其實也是肯定。

我們可以嘲諷那個年代的審美,卻必須承認它的勇敢——至少在時尚這件事情上。

1991年,麥當娜使內衣外穿成為時髦,這一次,中國很快與世界接軌,曲線畢露成為整個90年代最吸引眼球的衣品。

麥當娜把內衣外穿發揚光大。圖/中國日報

1994年夏天,露肩、露背的連衣裙或短上衣搭配短裙,成為上海街頭的摩登。1998年流行的弔帶衫、弔帶裙,是內衣外穿的典型。而露得更徹底的「三點式」,最早在1986年由健美女運動員陳靜在深圳一穿成名,雖然是應國際協會的要求,於當時的中國仍驚世駭俗;而在90年代,比基尼全面進入,像重慶這樣的內陸城市,游泳池裡也可以瞥見清涼美女。

敢穿、敢露,90年代的女人鉚足了勁兒跟隨時尚的脈搏律動,一往無前地表達著掙脫傳統束縛的決心。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以「北京宣言」為平權運動注入了活力。

1998年,在廣州荔灣大廈的商鋪前,這維納斯女神石膏像也穿起了時髦的皮坎肩,戴上了隨身聽耳機。圖/fotoe

追趕時髦的道路上當然也有過誤區。

1992年1月23日的《文匯報》報道:讓冬季也能展示腿產時裝的魅力,一種內褲外穿的踏腳褲(健美褲)開始流行於今冬街市,街道上男男女女大都穿著這種款式別緻,無論站立走動都顯得十分挺拔的踏腳褲。

原本對身材要求極高的褲型成為全民爆款,全盤接受並迅速普及是那個時代對所謂時尚的本能反應。一篇毒舌的文章寫道:這是多麼慘痛的記憶,好多大娘大媽大嬸子都來穿健美褲,一眼看去就是一個個倒三角,從腰到腳脖子都是被健美褲束縛成錐形支撐。

品位有待提高,但勇氣畢竟可嘉,一個男女老少都追求美的年代總是進步的。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說,民主社會,「每個公民習慣於琢磨一個很小的目標,那就是他自己」。

90年代西安的服裝店。 圖/fotoe

90年代的中國人樂此不疲地在自己的身體上進行美學實驗,偶有觸動傳統神經之時,也溫柔地推動了社會接受度。

「古今胸罩,一戴添嬌。」1996年,古今內衣公司的廣告詞傳遍大江南北,次年出現在高架橋上的廣告牌,還引發了一場知識分子的思想論戰。

在《解放日報》上,署名方良的文章寫道:環高架立交橋上,不是一般的食品、家電、機械產品廣告,而是婦女用品——胸罩廣告,總覺得過於形象而直露……如果胸罩廣告可上高架環線,那麼其他婦女衛生用品也可佔領高架立交的廣告陣地了,豈不是更貽笑大方?

另一篇署名司馬心的文章回應:若是為了撲滅該一類的「聯想與想像」,於是草木皆兵的話,那麼豈但一個胸罩,便是短衫裙子等,但凡「婦女用品」,因為均有「引發想像」之嫌,不是一概不能廣而告之了么?而淮海路上那偌大一家古今胸罩商店,不是也應當封門打烊了嗎?

到了1998年,古今大張旗鼓以16萬年薪在全國招聘形象代言人,已經沒有人再糾結「露不露」的問題了——比起胸脯,更讓人們感到刺激的是金錢。

雙休日:把休閑娛樂的自主權歸還給個人

————————

前所未有地,中國人普遍擁有了更多的錢,以及更多的時間。

1994年之前,法定勞動者每周工作六天,上班族好不容易盼來周日,還要解決堆積下來的家務。馮鞏的相聲調侃,誰星期天不去幫丈母娘扛煤氣瓶、當義務勤雜工?當時一種說法叫「戰鬥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當年3月,休息制改為大小周,即逢大禮拜休息兩天,逢小禮拜休息一天。但人們對此並不適應。新規定實行的第一個大禮拜,某城市有幾十個單位的工作人員忘記休息,如常趕去上班。

一年後,姍姍來遲的雙休日總算正式進入人們的日程表,也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

1991年,天津商家運用古老的吆喝手段促銷,音響震耳欲聾,受不了的消費者紛紛用手捂住耳朵。圖/fotoe

《中華讀書報》的一則文章記載:雙休日一到,北京的商場人山人海,商家緊急制定「雙休日計劃」以應對「星期六客流」;有人開始盤算利用兩天時間干一點「工作之餘的工作」,於是有了「第二職業」的新說法;電視台也調整安排,新增周末的綜藝節目;社會上的雙休日娛樂以及業務學習花樣繁多,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從中得到改善。

生活從未如此有滋有味。越來越多的人自掏腰包下館子。一張1994年攝於北京某餐館的照片上,三個女人圍坐在擺著空碗碟和啤酒瓶的飯桌邊,舉著小鏡子,給剛饜足的嘴巴塗口紅。

生活也從未如此有聲有色。卡拉OK和夜總會承接了旺盛的荷爾蒙,人們搖頭晃腦、鬼哭狼嚎,不在乎歌曲意義也不講究演唱技巧,只要自己過癮就好。由長虹率先打響的價格戰,讓更多中國家庭買得起彩色電視機,部分經濟寬裕的還率先享受了家庭影院。

1996年,廣州由外地姑娘組成的時裝模特表演隊。她們從午到夜,每天在酒樓、遊樂園、酒吧和夜總會間奔波趕場,表演三到五場。那兩年,這種表演隊已形成一種行業。圖/fotoe

女人們扮靚的手段越來越新潮。1995年被稱為「美容元年」,時髦女性的美麗事業又多了一項「上美容院」,可以去做臉,去減肥,還可以順便美髮。1996年歐萊雅帶著五彩斑斕的染髮膏來了,中國人的頭髮不再只有黑白兩色,最時興的是染成酒紅色。

享受生活成為共識,旅遊休閑蔚然成風。90年代的開端,1992年,5個在年三十結伴去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成為新聞人物;而90年代的尾聲,1999年,國務院用政令確保了「黃金周」,長假休閑開始大範圍形成傳統。

一篇《淺談90年代中國審美時尚》的論文談到當時的休閑風:「它不僅是對緊張生活壓力的自我釋放,同時也意味著人的感性生存利益的一種制度化方式,以及滿足這種利益的美學合法性。」

「當『風光名勝遊覽』『雙休日郊遊』『新馬泰國際旅行』等名目繁多的旅遊形式蔓延為90年代中國大眾的文化時髦之後,便具有了『讓生活美麗』的審美性質,由富裕生活帶來的娛樂享受正從人的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里往外流淌著美妙的情緒。」

婚姻價值觀:越來越尊重他人的自由

————————

整個90年代,對生活方式最大的衝擊來自價值觀。

「跟著感覺走」「我是流氓我怕誰」「掙錢真累」「別理我,煩著呢」……那時候小範圍興起的文化衫,簡明扼要地傳達著人們的心理動態;王朔式的語言又佔據著文化衫的半壁江山。

更能反映90年代價值趨向驟變的是王朔的另一句名言:「大家喜歡劉慧芳那樣的人物,吃多大的苦都得自己扛著,多虛偽的價值觀,我不伺候了。」

1991年廣州,第四屆全國書市內的草叢中,讀書的情侶。 圖/fotoe

劉慧芳是國產電視劇《渴望》的女主角,在1990年讓國人狠狠感動了一把——但這不過是奉獻精神在90年代初的迴光返照,很快就被人們拋進歷史裡,個人生活才是新一個十年的主流。

清醒過來的人們越來越強烈地要求擺脫他人和社會的干擾,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將之上升到公民權利。因為噪音與污染問題,1995年成為北京居民向建築施工單位追討「安寧權」的「訴訟年」,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私人空間不容侵犯。此外,90年代的高頻詞還有「隱私權」,個人要求更多自由的同時,也越來越尊重他人的自由。

中國人依然重視家庭觀念,但這並不妨礙丁克家庭的數量穩步上升。「丁克」這一來自歐美髮達國家的「婚姻時尚」,在90年代發展中的中國開始有了市場。

90年代中期一份對丁克家庭的問卷調查顯示,不生育的理由,一類是出於對中國人口過多的憂慮——這聽起來有些堂而皇之;另一類就顯得真誠許多——為了讓生活更輕鬆一些;第三類原因在那個年代則頗有些超前——為了自我實現。

無論如何,在傳統思想最根深蒂固的家庭領域,90年代的中國人開始在陽光下獲得了多元選擇。

新生活潮猛烈的沖刷之中,不免泥沙俱下。除了電影和流行金曲,香港文化也輸送了「傍大款」「養小蜜」「包二奶」。講述婚外情的美國電影《廊橋遺夢》1996年火爆中國,令許多中年男女心如撞鹿、浮想聯翩,婚外情因此升溫。

《廊橋遺夢》劇照。

好好壞壞,是是非非,恩怨情仇和財富夢想就這樣在90年代倉促上演又匆匆謝幕了。

那不是一個容易定義的年代,那也是一個必須認領的年代。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473期

小 新 推 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關於組織衛生技術人員收看《第十四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學術報告的通知
2018奧斯卡大預測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