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個白痴》:品咂笑聲里的餘味

《三個白痴》:品咂笑聲里的餘味

優秀的喜劇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笑聲,更重要的是笑聲里的餘味。印度電影《三個白痴》就是這樣一部喜劇。

所有的笑料透著反傳統、反規制,不走尋常路,是對灌輸式教育體制的諷刺和反思。

標準答案式教育的悲哀

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各個行業都因之發生改變,教育更無法避免。互聯網帶來的不僅僅是教育模式的衝擊,最主要的是對傳統教育體制的巨大衝擊。

萬能的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引擎,讓「不知道」到「知道」只是瞬間的事,在互聯網上,你總能找到你的所需要的答案,而且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反觀目前的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國的標準化知識灌輸教育下,答案是唯一的,不按照老師教授的答案作答就是錯誤的。比如,形容的秋天的樹葉,課文上寫法是「黃色的樹葉」,學生寫「黃黃的樹葉」就是錯的。

教是為學服務的,怎麼提高學的效率才是教育的根本,而不是為了強化教而去讓學生服從權威、死記硬背所謂的知識。其實,有些所謂的知識,放在20年、30年之後,就是笑料,就是謬誤,比如1970年代的學生學的商品經濟,那時考試還要論述帝國的商品經濟如何優於西方的市場經濟,在現在看來,簡直可笑,但在當時不僅要論證,還得邏輯嚴密,有說服力。

《三個白痴》塑造的性格各異、興趣各異的三個學生在印度帝國工業學院的經歷,也讓人看到了學校集中教育的弊端,喜歡攝影的法汗為了父母的期望考進了工業設計學院,在學校里不能學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學科,而是將時間耗費在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上,這與中國國內大學何其相似。現在國內高考是考後在報志願,而在早年則是報完志願再考試。那時你沒有太多選擇的空間,報志願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而是根據自己能考多少分以及這個學校在你所在的城市招收幾個學生來決定的。而對於廣大鄉村的學子來說,像中文、金融、國際關係、機械製造、天體物理等專業沒有太大的區別,當時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本科文憑,之後是國家包分配,是一切統管模式下的教育、就業分配製度。

畢業之後,市場經濟來了,不包分配了,學天體物理學的同學傻了,就業單位就有限的幾個,要麼是研究所,要麼是天文館,跟自己競爭的大都是自己的同學,甚至是同班同學。還有一些學冷門專業的學生,如檔案學,一個城市檔案館就那麼幾家,一屆畢業生就八九十人,哪裡能消化得了這麼多嗷嗷待哺之口。於是,市場經濟初期,對走向就業自主選擇市場的第一批大學生來說,專業不對口就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這難道不值得高校及教育系統的領導反思嗎?

其實,就算是現在,大學的專業設置,學科設置還是死板、僵化的,特別是一些地市辦的專科學校,看似專業精細劃分,其實是故步自封、畫地為牢,比如,旅遊管理專業,這用得著專門設置一個專業嗎?有多少城市需要旅遊業管理人才?中國的大學批量生產這類畢業生有何實際用途?旅遊業的管理大多集中在政府公務員群體,不是你學了旅遊管理就真的能做旅遊管理工作了,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學以致用何其艱難

學以致用,是教育領域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道理,但不僅在印度,在中國同樣存在不導向學以致用的專業存在,而且因學科設置累積的慣性,一大堆人附著在這個教育線上吃飯,所以這個沒有太多實際用途的專業仍在不斷的浪費著公共資源和學生的時間。

《三個白痴》笑聲的背後是現實的血淚,像「消音器」一樣死記硬背的學生在每個校園裡都能找到,而像蘭徹一樣刁鑽古怪的學生則是每個學校的「公敵」和搗亂分子,像法汗這樣的學生則是不務正業的典型代表。考試,如今仍是學校衡量學生的一個工具,今後在很長時間裡同樣是,但《三個白痴》能夠讓我們警醒:這樣一切以考試為核心的教育,是否是我們需要的教育?是否是正確的教育?是否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生命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影A站 的精彩文章:

TAG:光影A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