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吃法讓營養跑光 怎樣滿足味蕾又吃出健康

這些吃法讓營養跑光 怎樣滿足味蕾又吃出健康

編者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吃的要求也由最初的「吃飽」演變為「吃好」,面對琳琅滿目的食品,怎麼吃才能在滿足味蕾的情況下,又能吃出健康呢?人民健康網為「吃貨們」量身定製了一檔《吃貨指南》欄目,讓您成為一位健康「吃貨」。

喝湯棄肉不足取

關於肉湯,有一個流傳很久、影響很廣的觀點:「肉湯精華多,肉渣沒營養」。所以,很多人有喝湯棄肉的習慣,認為雞、魚、肉骨等經過長時間燉煮,營養物質都已經釋放到湯里,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至於煮湯的肉,其中營養已經所剩無幾,是「肉渣」「骨渣」。

大量科學研究證明,肉湯裡面的營養價值很低,不足肉本身的1/10。喝湯棄肉是對食物和營養的極大浪費。長期大量喝濃肉湯還有風險,因為肉湯中嘌呤含量高,可能引起體內尿酸偏高,進而導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風。

肉湯的營養全部來自肉,肉類中含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兩種營養成分。經過燉煮,湯里只有一些水溶性的物質,比如維生素C、氨基酸、小肽和鉀元素,還有少量蛋白質會溶出來,但只有1%—2%。肉類所含的絕大多數營養物質是非水溶性的,鈣、鐵和90%以上的蛋白質等還保留在肉塊中。

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喝湯棄肉是捨本逐末的行為,得到的營養太少了,起不了補鐵、補鈣的作用,蛋白質的攝入也不足。

很多人以做出乳白色的濃稠湯汁作為烹飪成功的標準,認為乳白色的湯比較營養和滋補。其實,這種湯還不如清湯,它的脂肪含量更高,常喝無益。湯能變成乳白色,要歸功於脂肪,乳白湯汁的形成過程就是脂肪乳化的過程。在長時間的熬制過程中,食用油與肉食自身所含的脂肪組織會被粉碎成細小微粒,而卵磷脂和一些蛋白質能起到乳化劑的作用,形成水包裹著油的乳化液,最終成為乳白色「奶湯」。

肉湯中嘌呤含量高,鈉鹽和脂肪含量也不少,痛風患者和「三高」人群喝湯尤其要注意進食量,最好遠離鮮湯、濃湯、甜湯,以免脂肪和能量超標,否則會導致血壓、血糖、血脂和尿酸增高,引發或加重病情。【詳細】

9種吃法讓營養跑光

1、果蔬全削皮

很多人怕蔬菜表皮有農藥殘留,一般會削皮後再烹調,比如茄子皮、西葫蘆皮、蘿蔔皮等。事實上,蔬菜表皮中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葉綠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等多種營養物質,削皮後再吃其實丟掉了很多營養素。

2、菜先切後洗

很多人切完土豆絲、茄子絲後直接就浸泡在水中,這樣做雖能避免變色,但大量的營養素也悄悄流失了。蔬菜切好後再沖洗,表面的農藥殘留和泥土很容易進入斷面。

3、切得太細碎

切得塊越小,其表面積越大,接觸空氣和熱鍋的可能性越大,營養素損失得也越厲害。還會有一些營養物質隨著蔬菜汁液而流失。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B族維生素丟失。

4、焯菜時間久

鍋里的水太少、火太小,焯菜時間就會增加,造成蔬菜中很多的營養素流失。

5、腌肉亂用鹼

不少人喜歡用小蘇打、嫩肉粉等鹼性物質來腌制肉類,讓其更加滑嫩,但這些鹼類物質會使蛋白質發生變性,不易被人體吸收;脂肪遇鹼後會發生皂化反應,不但失去價值,還會產生異味;而且,肉中大量的B族維生素也會損失殆盡。

6、炒菜先過油

做地三鮮、干煸豆角等菜肴時,很多人喜歡先將食材在油里過一下,撈出來再炒,這樣會讓菜色澤明亮、氣味香濃。但這種烹調方法不僅破壞了菜中本身的營養,損失了原本豐富的維生素,過了油的肉也不容易消化,還會導致攝入的油脂超標。

7、炒菜油溫高

很多人炒菜的時候都會先熗鍋,尤其喜歡把油燒冒煙了再放入蔥姜,熗出香味了再炒菜。但那時油溫往往已經超過200℃,油中的維生素E、磷脂、不飽和脂肪酸等在高溫後很容易被氧化,蔬菜中的其他營養素也被破壞了。

另外,炒菜時,如果火力太小、炒菜時間過長,食材中大量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花青素、葉綠素等就會隨汁液流走。

8、鹽放得太早

不少人炒菜時有多放鹽或早放鹽的習慣,這樣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過多,不僅造成營養素損失,而且還會讓菜肴塌蔫,影響口感。

9、綠葉菜加醋

很多人喜歡炒菜的時候放點醋提味,但如果炒綠色蔬菜時加了太多醋,菜色就會變得褐黃。

這是因為,綠色蔬菜中含大量的葉綠素和鎂,加醋後,醋酸中的氫就會馬上替換掉葉綠素中的鎂,這種重要的營養素就被「偷」走了。

吃油要躲開這些誤區

1、吃油多樣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經常換著吃不同名字或不同品牌的油是很多人對吃油多樣化的理解,事實上許多油脂雖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構成差不多。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和葵花籽油類似;花生油和米糠油(稻米油)類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等。所謂不同油脂的替換,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比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茶籽油和亞麻籽油替換等,否則所得到的脂肪酸是基本一樣的,就相當於沒替換了。

2、橄欖油只能用來涼拌。「高貴」的橄欖油只能用來做涼拌菜,這是不少人的共識。現在市場上的橄欖油大體可分為初榨橄欖油和精鍊橄欖油。初榨橄欖油是直接從新鮮的油橄欖果實中榨取的,呈黃綠色,並且含有多酚類等抗氧化物質。若用來炒菜,多酚化合物容易被破壞,因此,最好涼拌,還可用來燉菜或調餡。經過精鍊的橄欖油跟其他精鍊的植物油差不多,煙點高,抗氧化物質和香味成分也被除去了大部分,但由於它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耐熱性較好,氧化危險小,適合用來炒菜。

3、煎炸過的油可以用來炒菜。很多人不捨得扔炸過食物的油,還會用來高溫炒菜或油炸。但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因為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當繼續使用這種油高溫烹調時,致癌物產量會急劇增加。這類油應該避免高溫加熱,可以用來做燉菜或者花捲等面點。

4、無論什麼樣的烹調方法都用一種油。不少人家裡常備著一種油,無論是炒菜、涼拌還是油炸,都只用它。但不同油的耐熱性不一樣,過高溫度的烹調會加速致癌物產生,帶來健康風險。比如煎炸應該用最耐熱的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日常炒菜可以選擇用耐熱性較好的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精鍊橄欖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焯煮菜、做湯和涼拌可以選擇耐熱性差的亞麻籽油、紫蘇籽油、核桃油、未精鍊的初榨橄欖油等。

5、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吃更好。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動物油和植物油搭配著吃更健康,其最佳比例是1∶2。這種說法其實是對膳食中合理脂肪酸比例的誤解。從脂肪酸平衡的角度看,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維持在1∶1∶1的適宜比例,但這個比例說的是整個膳食結構,既包括烹調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為飽和脂肪酸)。除平日極少吃肉蛋奶的人之外,吃動物油弊大於利。

6、標有「不含膽固醇」的才是好油。對於有些人來說,「膽固醇」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很多廠家看準了這個商機,在植物油標籤上打出了「不含膽固醇」的宣傳詞。事實上,膽固醇只在動物性食品中存在,植物油中都不含膽固醇。所以說,「不含膽固醇」只是一個噱頭,並不能作為選擇食用油的標準。

7、顏色越淺(或者深),油的質量更高。有的人認為,油的顏色越深越好,還有一些人觀點恰恰相反。其實,油脂的色澤,除了與油料籽粒的粒色有關外,還與加工工藝以及精鍊程度有關。越是精鍊的油脂,顏色就越淺。按照其精鍊程度,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等,一般分為四個等級,級別越高,其精鍊程度越高。精鍊後,一、二級油有害成分的含量較低,雜質少,如菜籽油中的芥子甙等可被脫去,但同時也流失了很多營養成分,如大豆油中的胡蘿蔔素在脫色的過程中就會流失。三級油和四級油的精鍊程度較低,雜質含量較高,但同時也保留了部分胡蘿蔔素、葉綠素、維生素E等。大家可根據自己的烹調需要和喜好進行選擇。

吃雞蛋五大認識誤區

誤區一:蛋黃越黃營養越好。蛋黃顏色與其含有的各種色素有關,其中一些色素如胡蘿蔔素等的確具有營養價值。不過,現有的技術手段很容易讓蛋黃顏色加深,不僅與營養無關,還會帶來安全隱患。

誤區二:農家蛋更營養。真正的農家蛋(土雞蛋)可能會更好吃一些。但檢測表明,農家蛋的各個營養素含量並不比普通雞蛋更高。另外,放養土雞的產蛋環境衛生狀況不好把控,雞蛋受到糞便污染的可能性較大。

誤區三:「初生蛋」和「功能蛋」更有營養。一般來說,雞在生長期130~160天之內所產的蛋都會被稱為初生蛋。沒有任何檢測證據表明,初生蛋的營養素含量比普通雞蛋更多。實際上,初生蛋個頭較小,每個約40克,因重量不夠標準,在國外是不允許出售的。功能蛋是指通過飼料技術使雞蛋富含鋅、碘、硒、鈣等營養素。這聽起來很好,但實際上,因為沒有標準也不好檢測,很多產品都有過度宣傳之嫌。

誤區四:產婦要多吃雞蛋。產婦坐月子時大量吃雞蛋是我國一個習俗,但在食物豐富的今天,已經不再適用。產婦應該保證食物多樣性,除了每天吃一兩個雞蛋,還要吃肉類、奶類、豆類、糧食和果蔬,以達到膳食平衡。

誤區五:毛雞蛋是滋補品。毛雞蛋即「死胎蛋」,是雞蛋孵化至半途的胚胎,在很多地區常作為滋補品食用。實際上,毛雞蛋營養價值並不高,而且往往含有很多致病菌。

吃水果的誤區要糾正

空腹吃水果助消化

蘋果、橘子、葡萄、桃子、梨等水果中含有大量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等)會刺激胃壁的黏膜,對胃部健康非常不利。尤其是兒童,飯前空腹吃水果,還會影響正餐的質量。時間一長,不是缺這個營養素,就是缺那個營養,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

水果能當飯吃

許多白領女性認為正餐光吃水果,不但可以減肥,還可以起到養顏美容的作用,一舉兩得。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久而久之,不但會造成毛髮乾燥斷裂、皮膚失去光澤,還可能經常感冒,出現貧血、鋅缺乏、工作或學習障礙。正餐光吃水果,不論過與不及,都無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脂肪及鈣、鐵、鋅等微量營養素。因為水果中並不含有這些營養素或含量甚微。水果的水分佔80%,以葡萄糖、果糖、蔗糖為主的糖類佔10%。因此,水果不可當飯吃,應以正餐為主,水果為輔。

吃水果多多益善

在營養學裡,無論什麼營養素、什麼食物,都要講究一個「度」。國外研究表明,食用過多的果糖會使人體缺銅,導致血液血膽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含糖較高的水果有蘋果、梨、柑橘、柿子、西瓜、桃等。所以,吃水果過多也有害於身體健康。從中醫食療角度來講也是這樣:比如說蘋果,性涼,含鉀較多,吃多了會引起腹脹。因此,脾胃虛寒、潰瘍病人不宜多吃。葡萄性味甘、酸,食用過量容易引起內熱、泄瀉等症,脾胃虛弱者更不宜多食。桃子、橘子性溫辛、酸甘,多吃會令人生熱上火,尤其是未成熟的桃子更不能多吃,否則,會腹中膨脹,生癤痛。香蕉性寒,脾胃虛、胃痛和腹瀉、胃酸過多者不能多吃。

飲用酸奶的常見誤區

1、酸奶中的益生菌對於健康有一定益處,但其作用有限。喝酸奶時,菌種都會經過人體的消化道,但並不會定殖在我們的腸道中;即便少部分菌種留下來了,它們成功存活的數量也很低。因此,想要通過喝酸奶來增強體內益生菌的數量是不科學的。「建議喜歡喝酸奶的人長期堅持喝就好,不用刻意地追求所謂的『特殊菌種』。」

2、不建議大家進餐後再喝酸奶來促進消化。酸奶確實有一定促進消化的作用,但是,進餐後人體已經處於飽腹狀態,再喝酸奶可能會感覺更撐。因此,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選擇其他時間段來飲用酸奶,長期堅持喝酸奶能夠改善人體的消化功能,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 的精彩文章:

春季健康菜譜,健康營養又下飯的菜譜
這六種營養的食物,便宜又方便!長吃好處多多哦!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