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智社會》:人工智慧領域的思維「格物」

《心智社會》:人工智慧領域的思維「格物」

讀完了《心智社會》之後居然有些「失望」——經過這麼多艱苦的研究、分析、實驗,我們仍然只取得了有限的進步。當然,書中的「結局」已經是「過往」。時代發展的洪流滾滾向前,「人工智慧」領域每天都以我們不易感知的速度在前進。

但這仍舊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

01

人是不是不可替代?

「人工智慧是有史以來能最大限度增強人類能力的東西,人類並不是進化的終點。」

一般而言,人們會覺得人的思維和機器有「根本」區別;而且,機器無論如何不會取代人——計算機、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再發展、再進步,也總不能代替人的情感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跨越式思維,不能擁有人的聯想、幻想、夢想能力。這其實也很有一種對人的「不可知論」判斷,因為人「太複雜」了——思維、人性、情感、價值觀、道德感、倫理關懷……這些似乎都不能數字化、不能量化、不能邏輯推理、不能規律性認知;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易變性,甚至帶有某種「神秘氣息」。

《心智社會》中,作者對人的思維如何形成進行了「格物致知」式的分析,從一個「積木拱門」開始,也是從「兒童思維」形成開始,一點點的通過定義、模型、實驗、論證、分析、調整……逐步的讓思維可以解構為一個個小的模塊。作者通過智能體、智能組、思維衝突、指揮體系及影響因素,B-腦的糾錯、記憶K線、學習模型、看見和區分、頭腦風暴、推理、表達、語言、思維框架,直至探討思維和世界、思維領域和思維模式……讓讀者逐步認識到:思維果然複雜,但並不是不能認知!甚至全部讀完之後覺得,人們在這個領域也僅是起步而已。

書中很多研究讓人震撼。我們感受一些事物了不起、宏大、值得景仰,有的是從時空變幻上感受的,比如《三體》勾勒出的時間上的星球紀元,空間上的光年穿梭,生命體上的維度生存……讓我們覺得突破自己的想像力有的是通過微觀層面上的「格物致知」感受到「一花一世界」,比如《心智社會》讓我們把自己難以理解的、容易忽略的、缺乏依據的「常識」進行一番深刻的再認知,意識到背後的「不容易」,發現更多的「原來如此」!書中談到:「常識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相反,它是人們辛苦獲得的大量實踐理念——是許許多多從生活中學到的規則和例外、性格和偏好、平衡和阻礙。」通過閱讀從中感覺到:我們把一些「常識」想的太簡單了。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子的學習過程會包含那麼多細節、那麼多功能、那麼多配合、那麼多選擇……而這些可以被人的思維很好的執行,確實值得驚訝——而研究者能夠將其一一解構,並實現「還原」,這個過程非常了不起。

人類是機器嗎?我們對這樣的問題不能簡單的予以否認了。人的思維可以解構,機器的定義也可以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我們既可以從人類的進化史上看自身,也可以從機械時代以來計算機的變化來預計,未來用於研究人工智慧、實現人工智慧的機器很可能更加複雜、更加精密、更多連接、更多程序和功能。人是不是機器,也就涉及到人是否可以被替代,涉及到人類發展是否可以終結等「終極問題」了!

02

並不是所有的真理都可能「簡化」

「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確定一項技能的先決條件是什麼,這總是讓心理學變得很複雜。」

「人的思維」毫無疑問是人工智慧研究的基礎,這就一定少不了心理學、生物學上的深入探討。《心智社會》在探討這些相關問題的時候,提出很多具有建設性、具有啟發性的觀點。

人類的思維總體上不會是線性的,而應該是網狀交織的;所以尋求「順序整齊的原則」是困難的。「科學家們和哲學家們都在尋求簡化。如果能夠用已經定義的事物,來定義新的事物,他們是高興的。這樣每個事物都可以用連續的層次和水平來定義了。」但這樣的「定義」有風險,那就是「一個環節出錯,整體就會坍塌」;然而,科學家喜歡這樣:因為這能讓他們發現「有價值的」和「可供檢驗的」錯誤,以便及時修正和調整。人工智慧的最基礎部分研究可以如此,但高級應用和整體框架則應在人的思維相似性上著力。計算機可以「死機」進行重新檢修,但人是「不死機」的——如果說人是高級的機器,那麼這種「不死機」特性一定是人工智慧應該最終考量的內容:如何通過實現網狀聯繫的程序,保證系統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適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

《心智社會》中作者給出了很多「定理」,這些定理看起來是鬆散的、雜亂的,缺乏物理和數學上的秩序美感。這一方面傳遞了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的諸多思索,為構建研究基礎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傳遞了人工智慧研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或者說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用一種有效的「線性關係」去解決這個領域的系統性問題。有的讀者可能對這種「無法簡化」並不適應,也基於這個領域現在現實中缺乏振奮人心的進展,進而否認這種研究以及相關定義的價值,甚至否認全書的價值,在我看來有些過於自大了。相對於人在這個地球上的生活史而言,人工智慧的研究從起步到現在也不過幾十年而已。如果我們說人體是一架精密、了不起的機器的話,相比造物主用了那麼長的歷史時間將它「造出來」,即便人工智慧今天沒有取得一般人可見的重大進展,其融合心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一樣值得尊重。

並不是所有的真理都可以「簡化」,如何認識複雜的事物本來就充滿挑戰。研究者們為了解決認知和實踐問題,一步一步將其「格」到最小的單元,本身也充滿了勇氣!我相信這樣的科研態度、這樣的細緻推進、這樣的步步較真,一定會一步步接近偉大!

03

我們容易遺忘,也有諸多「不理解」

「智能的力量源於我們龐大的多樣性,而不是一個單一而完美的規則。」

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架機器,可能更多的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是「主動的」;我們希望自己是自由的、善於選擇的,不是被其他事物操控的。《心智社會》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在對人的思維進行分析的時候,讓人發現很多容易忽視卻頗有價值的心理現象,這會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懷疑。雖然全書最終也沒能給出「機器如何像人一樣思考」的解決方案,但研究過程引人不斷追問。

作為「機器」理解的人,其「系統優勢」可能在於其多連接、不確定、不追求完美、可交互使用程序多樣,多類型記憶存儲功能,等等。這些觀點書中都用形象生動的描寫談到過。要讓機器像人一樣理解一個成年人認為簡單的概念,就要區分這個概念在成年人生活中的「意義」。比如一個數字5,我們可以單純數數從1數到5,也可以伸出一隻手表達分組的概念,還可以用5個點配合組成不同形狀,數字的每種意義都適用於不同的問題領域。「每種方法都會互相幫助,所有方法合併在一起產生了大量的技能,這些技能的效力和效率都會不斷增長。面對這種多重意義和反覆組合的情況,機器可以做到嗎?

對那些人們自身的思維尚不穩定的部分呢?

人們面對複雜問題作出決策的時候,是否應該總是打破已經建立好的、自製的思維邊界,試圖用更沒限制的方式思考?有時候我們可能在走進思維的死胡同的時候,會「靈光乍現」的改變視角,而後就像打開了某個開關一樣輕易的運用了以往的經驗,進而「柳暗花明」。機器如何實現?什麼時候常規思考,什麼時候進行頭腦風暴?

機器的精確記憶容量可以很大,並且其可以利用「檢索」模式進行精確「回憶」。人的精確記憶數量不會很多,而且會有遺忘曲線,但人的「思考」會有著比機器的搜索引擎快得多的結果。人的這種「長時記憶、快速定位」機能如何能在機器中實現?

「如果你忘了是怎麼學會某個理念的,那這個理念看起來就像一個不證自明的理念!」我們通常說的「洞察力」、「直覺」是不是和遺忘的經驗、技能有關?機器如何能形成「洞察力」?或者機器會不會有這樣的「概念」?

一個嬰兒最開始只是想喝水,得到一個他尚不能「獨立」獲得的杯子,他可能開始學會移動手臂、繞開障礙物……通過一個個子目標接近自己的最終目標,這樣逐步理解和管理物理的空間和時間的世界。類似的一個個「子目標」,帶領思維進入了人可以構想的最具雄心的事業中。如果喝水的目標需要大人的幫助,孩子會關注和表述如何影響大人,這樣喝水的樸素目標會引發更強大的理解社會互動的能力。人工智慧的研究有時需要把「高級計劃引領智力發展」的理念顛倒過來,通過子目標的控制和預測進而實現更大的目標,機器最終可以實現嗎?

每個孩子都會學會吃飯、走路、說話,他們的技能掌握一定和基因中的「學習技能」有關,人們在遺傳的過程中沒有直接將那些技能全部寫在基因里,也就是說「學習機制」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可能是更加節約和有效率的,只是我們自己並不真正理解自己「習以為常」的學習能力。機器的學習能力維度能否如此多元?如果實現了,人還有哪些優勢可以實現控制?

人類在大自然的進化中,以腦的發育和思維優勢走上了食物鏈的頂端。這種智能毫無疑問有強大的力量,但仍不能說「完美」。我們能否通過思維的自我革新獲得更進一步的「進化」?或者這種「進化」能否帶來毀滅?

04

前景值得期待

「我們總是渴望確定,但是不確定意味著永遠有懷疑的空間。而懷疑並不是局限我們思維的敵人,真正阻礙思維發展的是執念,而懷疑是解藥。」

未知還有很多,疑問也有很多。雖然我們研究人工智慧還在路上,但讀罷《心智社會》相信:憑藉人的懷疑精神和解構能力,憑藉一步一步的「格物」,人的思維一定會對「思維本身」作出更好的、更深刻的解讀!

當然也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人工智慧領域有革命性進展!

題圖來源於網路

圖文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作者聯繫,核實後作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基於非商業目的轉載無須申請版權許可,但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錦城老張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錦城老張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