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叫好不叫座?都是票房惹的禍!

叫好不叫座?都是票房惹的禍!

文 | 狗耳朵

「叫好不叫座」似乎一直都是藝術電影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暴裂無聲》上映一周多來,口碑持續暴走,豆瓣也給出了8.3的高分,但這份好口碑與關注度似乎始終徘徊在小圈子裡,影片至今的排片僅為4.9%,累計票房還未超過5000萬。

如此鮮明的反差,正好印證了藝術電影好口碑與低票房割裂的尷尬現狀,也間接反映出2018年電影產業向上攀爬過程中已知的明顯障礙。

妥妥的2018年度十佳

忻鈺坤導演是幸運的,處女座《心迷宮》的成功,為他的後續作品積累了足夠的投資與期待,也讓《暴裂無聲》順理成章地名列豆瓣2017年度電影榜單「最期待華語獨立佳作」。

GIF

「好口碑」還從製作方那裡為《暴裂無聲》的拍攝贏得了足夠的空間和放任。

對導演來講,能把想表達的一次說個夠,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而就觀眾來說,能在國內院線看到這樣擁有「無聲力量」的作品實屬難得,就像喝慣了美酒加咖啡之後突然嘗到一口牛欄山,即使被嗆也依舊興奮無比。

GIF

《暴裂無聲》的影片靈感來自於社會新聞,劇本雛形也完成在《心迷宮》之前,所以,《暴裂無聲》可能才是忻鈺坤導演最想拍的電影處女作,但卻礙於經驗和預算等問題,才被迫延後了。

和眾多「文藝即任性」的導演一樣,忻鈺坤也喜歡把故事背景放回自己的故鄉,因此在包頭異常凜冽的冬天裡,《暴裂無聲》的故事也艱難地展開了:兩起看似毫不相關的兒童失蹤案意外聯繫到一起,將所有人一股腦捲入其中,開啟了這場無邊無際的人心之戰、道義之戰、人倫之戰。

山林,荒野,尋找孩子的人們迷失在其中。

影片中山洞裡的鏡頭特別吸引我,你在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所有人不斷墮入利益深淵,而真實是什麼?真相又是什麼?無聲的吶喊穿透形形色色的皮囊,直擊心底。

口碑、票房失衡後的電影市場危機四伏

2017年之後,中國電影邁入了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但與此同時,商業資本變本加厲地推高票房,「唯票房論」機制也愈演愈烈,非商業電影舉步維艱。

以《暴裂無聲》為例,藝術電影在宣發資金投入、演員陣容票房號召力、迎合市場的吸睛賣點等方面明顯底氣不足,所以院線片排片率處於劣勢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排片過少恰恰就是造成影片院線票房難盡如人意的最直接關鍵因素

王小帥曾在《闖入者》首映日排片佔比不足1%時向媒體坦言,他那一整天都是在震驚、沮喪和絕望中度過的;而當年《百鳥朝鳳》導演吳天明「下跪門」背後的口水戰里又有多少人意識到了被「市場」所支配的電影院線上,文藝片的驚慌和無奈?

隨著時光浪淘盡,曾經的高票房熱門商業大片幾乎全軍覆沒深埋海底,而曾經大多數人都沒顧得上在影院品鑒的文藝片卻常常會作為經典,被人一直翻看、提起,甚至是懷念。

GIF

為了高票房的回報率,商業電影不惜大比重消耗有限資金聘請高號召力的明星參演,倚仗「明星效應」拉升票房。這樣一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明星片酬被哄抬,電影創作資金預算反遭縮減,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有悖於電影創作規律的短視做法,必然會帶來排山倒海的惡性連帶效應。

叫座電影卻不賣座,確實不會給當下的電影市場造成立竿見影的影響,但長期缺乏對藝術價值和精良製作的追求必定會讓電影市場經歷一番質的潰敗。

產業化的電影必須有文化

藝術性與商業性似乎一直是電影圈裡爭論不休的話題,但時至今日,二者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電影屬於娛樂但並不完全是為了娛樂,屬於商品但必須是有文化的商品。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

一直以來,中國藝術電影的主力都在一線城市,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已經為藝術電影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受眾市場。就像去年的《岡仁波齊》《二十二》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

隨著市場的成熟與拓展,藝術電影如果能更多地走向二、三線甚至是四、五線城市,那將不僅迎來藝術電影的「小春天」,整個國內電影市場都將會迎來一場巨變。

電影《二十二》劇照

除了受眾市場的變動,資本的介入也在不斷打破藝術電影的壁壘。

如今的藝術電影不再像第六代導演手中那樣純粹,或者說是「偏執」,各類型電影界限也趨於模糊。就如現在的很多導演和創作者,都願意在資本要求之下吸納和借鑒類型片的元素;也如《暴裂無聲》這類導演風格化顯著的文藝片,也在儘可能地去利用宣發平台造勢,嘗試加入知名演員,藉助影展獎項加身等。

所以,與其抱怨電影市場不景氣,吐槽爛片當道,不如買張票,走進影院看完日後的「准經典」,親手為電影產業內的「文化思想氣息」買賬。電影需要產業化,但產業化的電影必須有文化。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觀察眼 的精彩文章:

海外「票房奇蹟」在豆瓣只值6.7分?
鄭愷:我們不約!《聲臨其境》:嗯

TAG:傳媒觀察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