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卷二·君主傳一:一遇風雲便化龍——蜀漢昭烈皇帝劉備

卷二·君主傳一:一遇風雲便化龍——蜀漢昭烈皇帝劉備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i]之後也。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提起劉備,以前大家會覺得他以德服人忠君愛國,與「國賊」曹操成鮮明對比。而在近些年,或許是為了標新立異,有些學者通過主觀的分析,把劉備從一個「弘毅寬厚,體恤百姓的英雄之器」[ii]描述成了一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形象。甚至關於劉備皇叔的身份都成了疑點被反覆質疑,其中最為大部分人認可的說法是「獻帝為了擴大勢力,牽制曹操,所以認下皇叔並封其左將軍,以便擺脫控制。」

首先,針對於劉備的身世,我認為沒有什麼疑點需要討論,也不認可這種觀點,《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詳細的介紹了劉備的祖上,:「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而根據《資治通鑒》等書記載,劉備不敵呂布,投奔曹操,隨曹軍攻打徐州擊敗並處死呂布,戰後劉備隨曹操回到許都。可見在接受左將軍的時候,已經基本可以算是曹操的手下了,並且難以對曹操構成威脅。獻帝為了自身的利益,的確存在著拉攏劉備牽制曹操的可能,但這並不能帶來多大的幫助,也不足以成為劉備身世的疑點。只能說確實給了劉備政治生涯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皇帝承認的漢室宗親,這也成為了之後劉備走向輝煌的根基。

幼時喪父,與母親編製草鞋為生,也就是所謂「織席販履」之徒的劉備,在幼年的時候就展示出了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志向[iii]。在之後向盧植[iv]求學的過程中,「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喜歡交朋友,同齡的人都爭相跟隨他。如此深得人心的人,又怎麼可能是一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呢?偽君子會在自己行將就木的時候說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已惡小而為之。」這樣的話嗎?偽君子會在敵軍追擊的時候,寧願日行十餘里也不忍拋棄追隨的百姓嗎?[v]換句話說,百姓會放棄家園追隨一個偽君子嗎?所謂偽君子的無稽之談就此便可不必再議了。

劉備,從織席販履之輩到蜀漢昭烈皇帝,在近四十年的奮鬥生涯中,展現出的異於常人的品質,值得每一個人欽佩,少時立志要做天子,年輕時憑藉人格魅力獲得豪強支持,招募軍隊取得戰功,上任平原縣令期間深得百姓愛戴,曹操借父仇進犯徐州,天下諸侯皆作壁上觀的時候,劉備當即帶手下千餘人前往馳援。陶謙死後讓手下迎劉備為徐州之主,劉備再三推辭最後接受[vi]。後徐州為呂布所奪,最終投奔曹操擊敗呂布並勸諫曹操將其處死。戰後受獻帝認家譜並封左將軍、豫州牧。參與了董承組織的衣帶詔計劃,最終失敗逃往徐州再次被曹操大敗。逃往袁紹手下參加了袁曹官渡之戰,後離開袁紹轉投劉表,在新野駐紮。此時劉備三十九歲,前半生可以說顛沛流離,惶惶如喪家之犬。即便是投奔的皇兄劉表也暗地裡防備他[vii]劉備在這種巨大的失敗陰影下,仍然努力尋找著機會,甚至主動出擊並擊敗了夏侯惇的部隊。在此之後,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轉折點——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和他的集團終於有了一個奮鬥的目標:隆中對所提出的「以益州荊州為根基,待時局發生變化,立刻派遣手下大將攻打宛城和洛陽,自己領大軍出秦川,並聯合孫家三路進攻,大業可成」[viii]。接下來,隨著戰略目標的確定,劉備在短短六年的時間,實現了三分天下,並於之後的漢中之戰擊敗曹操,走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ix]。

高峰之後便是低谷,伴隨隨著關羽被殺,荊州被奪,曹操病逝,曹丕廢漢自立。劉備與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東漢結束,三國時期正式開始。同年劉備向孫權宣戰,舉全國之力進攻東吳。禍不單行,張飛緊接著被部下殺害。被憤怒沖昏頭腦的劉備拒絕了孫權的求和,執意進攻,這也間接的改變了三國的歷史[x]。隨後猇亭大敗,桃園[xi]夢斷,託孤白帝,結束了自己的一生[xii]。

少時廣交豪傑,知己伴身,為了自己的理想,即便敗無可敗仍堅持不懈,中年時沒有被複生的髀肉磨去了鬥志,反而奮起而爭,禮賢下士,以德服萬民,最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實現了幼時的夢[xiii]。劉備一世梟雄,堅韌頑強,弘毅寬厚,絕非宵小之輩所能詆毀。

再此借用元初大儒郝經在《郝氏續後漢書》中對先主的點評:漢得天統,莽簒而在光武,操竊而在昭烈。魏吳雖僣,猶夫吳楚也。昭烈天資仁厚,宇量(闕)毅,巋然一世之雄。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崎嶇百折,僨而益堅。顛沛之際,信義逾明。故能終系景命,信大義於天下。任賢使能,灑落誠盡,使諸葛亮以死自效。復見三代君臣,高、光為不亡矣。國賊未討,境土未復,而僨軍崩殂,哀哉!

劉備傳到此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希望看過的朋友可以提出寶貴的意見,我會認真採納並在之後的人物傳記中加以改進。

一點點其他的個人見解與主題無關:關於桃園結義這段千古佳話,《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並無提及,其餘史料中也沒有相關記載,關張二人以兄事備,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關羽在劉備被曹操擊敗後確確實實的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這裡的「誓」字有兩種翻譯可能。一種是說關羽單方面的誓死追隨劉備,另一種翻譯方式是關羽確實與劉備張飛共同有誓言,同生共死。但個人偏向於第一種解釋。畢竟三人社會地位不同,劉備是皇室後裔,關羽是逃犯,張飛則是書香門第(後便會在第二卷詳細介紹)。在者,關羽和張飛的性格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陳壽的評價是「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如此巨大的社會地位和性格差異下,我認為結拜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這只是個人臆測,畢竟沒找到相關的史料準確的記載。如果以此為大前提,那麼關羽在降曹之後依然決定辭官尋主,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劉備獨特的人格魅力就是他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劉備在關張接連死去之後確實失去了理智才會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強行伐吳並且將反對伐吳的官員全部留守。說明皇叔對關張二人確實是非常的當回事了。♂/滑稽

[i]中山靖王劉勝

[ii]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iii]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當天子之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iv]盧植,字子干,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v]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vi]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vii]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viii]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隆中對》

[ix]我一直認為,劉備的人生巔峰是在他進位漢中王的時候,此時劉備擁有荊州益州,手下人才濟濟,士氣旺盛,曹操親自帶兵都鎩羽而歸,足以說明劉備已經成為三家中最強的一個。這也間接的導致了曹孫在襄樊之戰中圍剿關羽時展現出的驚人的默契。

[x]上一段章節附註提到劉備此時力量最強,如果此時接受孫權的求和共同出兵攻打魏國,勝算很大(君主新喪,曹丕強行稱帝,政治基礎不穩,民心未安,內外皆憂,所以孫權此時要求稱吳王曹丕立刻就同意了)。但劉備若是真的忍得下這份仇恨,那我會覺得他確確實實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偽君子,他在盛怒之下作出的不加考慮(可以稱之為本能)的決定,恰恰說明了他對關張的感情沒有虛假。

[xi]下文會提及我對桃園結義的看法,此處為了方便閱讀暫用此來敘述。

[xii]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xiii]見注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走了,就請別再回來
烏托邦的世界—《列子.湯問》記載的終北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