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羽:伯鴻書店 中華書局的新名片

杜羽:伯鴻書店 中華書局的新名片

1997年末,中華書局離開了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入駐當時還略顯冷清的丰台區太平橋西里一幢白色的大樓。

此後近20年的時間裡,四周高樓漸多,人群漸密,不遠處的西三環上,穿梭不息的車流日顯擁擠,但中華書局始終安守著本分,似乎很少與周邊的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對於這個近在眼前的名社,並不熟悉,甚至很陌生。

直到2017年1月6日,中華書局伯鴻書店試營業,很多人才第一次走進這家傳統文化出版重鎮,才知道這些每日出入於這幢白色大樓的鄰居們,原來在經營著這樣一份事業。

伯鴻書店的店面不大,不足200平方米,青磚灰瓦,修竹老槐。春節剛過,兩扇門上,一邊貼著「福」字,一邊貼著「春」字,頗有幾分老北京民居的風韻。店內被3000多種書填得滿滿當當,遠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編輯的《資治通鑒》《全唐詩》,近至新出版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本草中國》,舉凡傳統文化涉及的古籍整理、文史研究、普及讀本,無所不包。在有限的空間里,還擺下了幾把座椅、幾張書桌,讀者可以坐下來讀書品茗,也可以望望窗內窗外的風景,發發獃。

「躲進書齋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媒體人李婧璇住得不遠,閑暇時,她喜歡在書店裡坐上一個下午,從閱讀中享受難得的安靜。不少人像她一樣,一來到這裡,就會想起「兩三竿竹見君子,十萬卷書思古人」這副舊聯。

兩年前,退休幹部任冰山剛搬到太平橋西里時,這個位置尚是七八間小門臉,開著幾家雜貨店、服裝店。這位老北京對新家周圍的環境早就心中有數: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多,文化底蘊不深。沒承想,幾個月之後,小店不見了,伯鴻書店取而代之,這讓素愛讀書、藏書的任冰山頗感驚喜。每每經過書店,他都會進來看看上了哪些新書。

「書店開業這一年多,我基本沒斷了買。像《中華好詩詞》《陟彼景山》都是『一版一印』,《評書三國演義》是連麗如、賈建國夫婦的簽名本,《燕京舊畫全編》是畫家李濱聲先生的簽名本,《〈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是作者張國剛教授簽名的毛邊書。」從年輕時代起,任冰山就常逛書店,但對於中華書局的出版物,他總是敬而遠之,「在我過去的印象里,中華書局的書大多是給學者用的,和老百姓的關係不大。進到這個書店才發現,他們跟上了時代的腳步,有很多『接地氣』的普及讀物。而且因為學術積累深厚,這些普及讀物無論是文化品位還是編校質量都堪稱上乘,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除了逛書店,任冰山還常到書局二樓參加「伯鴻講堂」。「伯鴻講堂每月舉辦一次,主講人都是傳統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了聽上一場講座,有的讀者從外地遠道而來,而我們社區居民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們還有一個書友微信群,及時分享講堂的最新信息。」據任冰山觀察,講堂的聽眾不僅有中老年人,還有不少大學生乃至中小學生,「伯鴻書店、伯鴻講堂,拉近了我們這些普通讀者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讓孩子們多了一個感受優秀傳統文化氛圍的空間」。

「伯鴻書店的圖書品種遠不及那些大的圖書賣場或者網上書店,但這裡集中展示了各種類型的傳統文化圖書,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在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看來,伯鴻書店是一個可以讀、可以買、可以聚、可以敘的場所,不僅社區居民,到書局訪問的眾多學者、出版人也都會在書店駐足,「中華書局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靠的主要就是這一屋子的書。我每次給大家介紹的時候,心裡都很自豪。」

不久前,讀者范永平在伯鴻書店偶遇徐俊,讀者、編者相談甚歡。雅好楹聯的范永平自擬一副對聯「長欣我輩買書富,唯恐後人賣紙貧」,而長於書法的徐俊欣然提筆,在他購買的新書上錄寫此聯以作留念。伯鴻書店經常邀請作者來為圖書籤名,筆、墨是常備的。

「多了一個圖章、一個簽名,書的主體內容雖然沒有變化,但讀者能感到與作者、編者的距離更近了。這也是讀者對我們的認同。」徐俊常常告誡書店的同事們,要珍惜讀者的這份認同,像對待藝術品一樣對待每一本簽名本,即使多年之後,讀者看到書上的圖章、簽名仍能感受到一份溫暖。

讀者對簽名本的需求有時超出了很多出版人的想像。中華書局退休編審崔文印、許逸民學殖深厚,但一輩子為人作嫁,很少走到前台。伯鴻書店把兩位先生請來,為他們曾經點校、撰寫的《大金國志校證》《靖康稗史箋證》《酉陽雜俎校箋》《庾子山集注》《古籍常識叢談》《古籍整理釋例》等圖書籤名。很短的時間裡,讀者就通過實體店和微店購買了200多本簽名本。論銷量,毫不遜於一些名家。

上海讀者包豪勤在伯鴻書店微店留言說:「伯鴻書店是最專業的書店,因為只有這家書店能真正地明白讀者的心思,明白實體書店所具有的優勢。」

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有一段激勵了幾代出版人的名言:「我們希望國家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的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我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係,卻比任何行業大些。」2017年4月23日,在伯鴻書店正式營業的儀式上,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石在這段話中又加了一句「我們希望書業進步,就不能不希望書店進步」。

經過一段時間的困境,如今,實體書店的當代文化價值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可。對於中華書局這家擁有106年歷史的老牌出版機構來說,年輕的伯鴻書店無疑已經成為了一張嶄新的名片。近來,中華書局的誕生地上海、濱城大連等城市都伸出了橄欖枝,希望中華書局到當地開辦書店。

「城市需要書店,尤其需要有文化特色和品牌影響力的書店。伯鴻書店創辦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特色。」徐俊希望,未來伯鴻書店能走進更多社區、學校、文博單位,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得更遠更深。

感謝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微信公號「文藝菜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的精彩文章:

苗春 陳鍾昊:北京國際電影節——市場風向標 人才孵化器

TAG: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