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在數據黑箱和信賴危機面前 誰更應該戰戰兢兢

在數據黑箱和信賴危機面前 誰更應該戰戰兢兢

在扎克伯格前往美國參眾兩議院發表證言這兩天,可能有很多大公司也過不踏實。

Steam新舉動

4 月 11 日,Valve 宣布旗下著名的 PC 遊戲發行平台 Steam 會推出新的用戶數據隱私安全措施。今後玩家們可以選擇隱藏你的遊戲庫內容,也可以隱藏你的活動細節,具體到最近收藏什麼遊戲,買了什麼遊戲,玩了什麼遊戲以及在某遊戲上花了多少小時等等。此前,這些信息全部是公開的,不僅你的好友可以看到,發表評論的時候社區用戶可以看到,而且第三方可以採用 Steam API 輕而易舉的獲得,那些 PC 遊戲數據提供商(Steam Spy 之類)就是依靠這些用戶數據提供服務的。

新的隱私措施實行後,不管是其他用戶還是第三方,將無法輕易獲取這些數據。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隱藏,那就永遠不會有第三者知道你在某成人視覺小說遊戲上面花了多少時間。

這對 Steam 用戶當然是個不錯的消息,而受影響最大的是 Steam Spy 這種收集並分析數據的第三方。Steam Spy 說起來大家都不會太陌生,很多相關新聞也會引用 Steam Spy 的數據報告。他們根據過濾器篩選數據,然後將 Steam 上的遊戲統計呈現給更多人瀏覽,但隨著 Valve 關閉 Steam 可用庫數據,包括 Steam Spy 在內的第三方可能都要面臨倒閉。

目前還未清楚 Valve 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用以讓第三方繼續提供數據服務,或者單獨推出面向開發者的數據統計工具。

Steam Spy 的創始人 Sergey Galyonkin 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說,「如果他們真的想遵守法律,應該隱藏所有的個人資料信息。目前他們有默認情況下暴露的敏感信息,只有遊戲庫被隱藏。這並不合理。」默認情況下,你的 Steam 個人資料仍會向所有人顯示識別信息,例如你的社交媒體帳戶。

Steam Spy 創始人提到的「法律」,其實是 5 月 25 日生效的歐盟「GPDR」,全稱「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歐盟的新規定要求公司加密所有「非公開信息」。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 Valve 做出這一決定並不絕對與近期爆發的 Facebook 數據泄露事件有關,但是這一事件肯定推動了 G 胖儘快落實自己的隱私安全措施。在這個時期,恰到好處地透露給用戶「我們是一家堅定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公司」這樣的信息,就是一顆很好的定心丸了。

可以想見 Facebook 數據泄露以及後來的 Cambridge Analytica 醜聞給各大科技公司帶來了怎樣的壓力。儘管 Steam 光是賣遊戲就能保證自己足夠賺錢,看起來完全沒有出賣數據的必要,Steam Spy 上收集的遊戲數據和用戶遊戲行為,於操弄政治的 Cambridge Analytica(劍橋分析公司)之流也產生不了什麼價值,但誰敢說有朝一日不會因金錢誘惑發生與 Facebook 醜聞類似的事情呢?

Valve 寧願讓一家第三方數據服務商去死,也不會冒著 G 胖走進國會接受聽證的風險,無數玩家還在苦苦等待《半條命3》呢。放整個業界來講,不管是哪家公司,都不敢再承擔一次這樣的「風暴潮」。

Facebook的教訓

Facebook 身處爭議漩渦,人們的抗議達到了頂峰。有人懷疑它的用處,有人直接否認它的用處,在當前的信任危機下,一切情緒都持續放大,公司和公司的使命被極端質疑。Facebook的市值自從指控以來已經減少超過500億美元,情況簡直糟糕。

上個月,根據紐約時報、衛報曝光 Facebook 發生了嚴重的數據泄露,波及用戶有 5000 萬人之多,外泄信息被商業公司利用建立成性格模型,用來操縱了 2016 年的美國大選。

Facebook 日前承諾 ,對於受 Cambridge Analytica 數據醜聞影響的用戶,該公司會專門進行通知。毫無疑問,自 Facebook 泄密醜聞曝光以來,許多人都在等待這樣的消息。隨著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作證,更多關於數據醜聞的細節浮出水面。

在過去一年的動蕩中,Facebook 廣告的基本理念,即基於用戶隱藏性格特徵來投放廣告,已被證明是一種惡意利用用戶信息,且容易遭到濫用的做法。Facebook 對此的回應與其他科技行業巨頭的態度類似:感到震驚,向用戶保證這絕對不是有意的行為,以及承諾採取行動。

扎克伯格面對數不清的鏡頭提出的觀點也頗有意思,他說經過此事希望美國數據處理和隱私規則能發生演化,其中包括直接呼籲放鬆監管來避免美國公司落後於中國競爭對手——在西方人的腦子裡,中國好像是毫無個人信息隱私而言的地方。

他談到了「讓人們完全控制」自己所分享內容的概念,聲稱這是「Facebook 最重要的原則」。

「你在 Facebook 上分享的所有內容都歸你自己所有,而且你完全控制著誰能看到它以及如何進行分享。此外,你還可以隨時刪除它。」扎克伯格說道,並未提及該公司在其發展早期階段距離這樣的原則有多遙遠。

國外媒體紛紛認為扎克伯格的辯解不太含蓄,因為其他平台泄漏數據的規模都比不上 Facebook,而用戶是否會買扎克伯格這個賬還有待觀察。

懟懟蘋果 更開心

一般大公司的 CEO 都充當了企業發言人的角色,經常在各種訪談、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言論,甚至是向競爭對手開炮。

Facebook 因為用戶隱私泄露被網友圍攻的時候,蘋果 CEO 庫克自然也被媒體圍著追問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庫克的回答十分尖銳:

「對我們來說用戶隱私等同於用戶的權利和公民自由,但是 Facebook 是一個免費服務,所以用戶在這個服務中反而成了賣給廣告商的商品,如果蘋果這麼做,我們將能賺到很多錢,但蘋果最好不、也永遠不會這麼做。」

在隱私方面,蘋果一直奉行著嚴格的標準,而且它自己也一直以這種嚴格為傲,蘋果的隱私方案多次承諾「我們不會根據你的電子郵件內容或網頁瀏覽習慣來建立檔案,然後出售給廣告商。我們不會用你存放在 iPhone 或 iCloud 上的信息來賺錢。」

他們有時甚至把美國政府搞得灰頭土臉。在對發生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的大規模槍擊案調查期間,蘋果拒絕幫助美國聯邦調查局解鎖一名嫌犯的 iPhone,甚至不惜為此與政府對簿公堂。解鎖嫌犯的 iPhone 要求開發專門軟體,蘋果認為影響所有用戶手機的安全功能。美國司法部隨後在沒有蘋果幫助的情況下自己找到解鎖嫌犯手機的方法。

直到現在,FBI 還在想方設法的要破解 iPhone。庫克的態度肯定是——抗爭到底。

當然,蘋果對用戶隱私的嚴格保護也是經過慘痛教訓的,2014 年好萊塢女星照片泄露事件波及眾多大腕,在全球引起了極大的注意,讓蘋果和 iCloud 都攤上了大事。雖然那一次隱私泄露是由於黑客行為,和今天說的用戶數據泄露、濫用態度有所區別,但那一次事件讓所有人開始思考應該如何給個人信息添加更嚴實的門鎖,更謹慎細緻地保護雲端安全。

所以,記住這些教訓,可以讓蘋果和 Facebook 們以後不再那麼慘痛。這次也一樣。

如何警示國人

用戶信息安全並不只是這一年或者這一個月的熱點,實際上近年來一直都有人談論,只不過隨著 Facebook 信息泄露事件的爆發,它揭露的問題更加尖銳。

互聯網+背景下,大公司和大平台手握著海量的用戶數據,他們擁有,是否等於他們能夠無償地利用這些數據,是否等於他們能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各種各樣的商業活動,到底誰來限制用戶數據的利用行為。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經歷過 Facebook 的信賴危機,必然會在不久催生出相關的法律。

而在國內呢?

從去年開始,媒體和社交網路開始曝出「大數據殺熟」的話題。當我們連上互聯網的那一刻起,就註定隱私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每一次搜索內容,百度都悄摸摸地給你保留下來,你以為你只是一時興起,但人就可以在你的畫像添上一筆。每一次打開淘寶,每一條瀏覽記錄,淘寶都會認真分析,也許你只是隨便逛逛,但是你會發現其實淘寶比你還要懂你自己。所以,「互聯網+」在席捲而來之時,我們總是對很多大肆收集我們數據,用數據侵犯我們隱私的事很少提出疑慮與質疑。

國內用戶大部分不像西方用戶那樣對自己的個人隱私有天生的敏感也有較深的認識,「如果說他們願意用隱私來交換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話,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這麼做的。」——百度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2018 年會說過這一點。

說一件國內關於用戶數據不算大也不算小的事件,國內網遊《劍網3重置版》——就是得了 2017 年 TGA 中國玩家選擇獎的那個,該遊戲從 09 年公測經營到現在,積累的玩家總總量大概估計有 3000 萬左右,根據官方自己的宣傳推測 PCU(最高同時在線人數)約為 80-120 萬左右。

就在前幾日,貼吧上有網友通過解包和收集資料發現了一個第三方插件大肆收集玩家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分析並測出的規律,與遊戲工作室(或稱遊戲代練)進行商業合作,遊戲代練再以每單幾百元——幾千元不等的價格向玩家出售服務,包括承諾某項隨機隱藏成就必定 100% 獲得之類。

好在西山居的動作也比較快,在貼吧帖子曝光這件事之後,立刻封禁了第三方的數據上傳介面。

此舉的過程已經侵犯了用戶隱私,結果也嚴重破壞了遊戲平衡。但在「牟取商業暴利」這個後果被曝光出來之前,很多玩家對於自己的數據未經被收集上傳的態度都很無所謂。只有當涉及了商業,聽到了「錢」這個敏感字眼時,才會引起反應。

在去年,馬雲爸爸曾經放過這樣的厥詞——

當時很多網友(包括媒體)發出的評論都是「驚」大於「懼」,如果這話是放在今天說,各位覺得是馬雲爸爸所說的事實比較可怕,還是他說這話的態度比較可怕?

用戶數據的採集、獨佔、利用,是互聯網時代科技公司生存的根本,所以誰更應該對此戰戰兢兢,答案不言自明。誠然有關互聯網用戶數據和個人隱私的法律法規會越來越健全,越來越嚴格,但面對數據黑箱,最好的監管依然是自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威鋒網 的精彩文章:

如何屏蔽 iOS 系統升級
三星在中國市場份額低於1% 新旗艦賣不動

TAG:威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