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淮海戰役發起後毛澤東為何才著手成立總前委

淮海戰役發起後毛澤東為何才著手成立總前委

在淮海戰役發動和開始之初,中央軍委並沒有決定成立總前委,當時設想的淮海戰役也不是後來的樣子。淮海戰役發動之初,遼瀋戰役剛剛結束,國民黨軍隊在遼瀋戰役和其它戰場均遭到慘敗。蔣介石為了不使其在江北的軍隊被解放軍各個擊破,正想將江北的主力撤至江南,企圖憑藉長江天險與解放軍對峙。但把部隊撤退到江南,又怕影響軍心,所以猶豫不定。蔣介石和他的國防部,錯誤地估計我軍在解放濟南以後,需要一個長時間的休整,不會立即南下,也沒有估計到我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兩大野戰軍會會師淮海與其作戰略決戰。

在攻擊方向上,國民黨最高軍事指揮部估計我軍可能經魯西南地區南下,而根本沒有估計到我軍會集中主要兵力首先殲滅黃伯韜兵團。鑒於這種錯誤的估計,國民黨國防部原來擬定的放棄徐州退守淮河的計劃遲遲沒有實施。就在此時,敵軍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驚慌失措,待後來判明了我軍的戰役意圖和主攻方向,為時已晚。敵60多萬軍隊,被我分割包圍,動彈不得。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及其國防部知道要按照原計劃撤兵淮河以南已不可能,只好硬著頭皮被迫與我軍在徐州地區進行決戰。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西柏坡

在淮海戰役發動之初,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只是設想以華野和中野相配合,分別進行淮海和徐蚌兩個戰役。原來設想的淮海戰役的規模和範圍也只限於魯南和蘇北地區,戰役目的是殲敵徐州一部。中野進行徐蚌作戰的直接目的,主要是為了在徐州西南牽制徐州敵人的兵力,配合華野的作戰。但是,戰役發起後,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敵人的兵力逐步增加,徐州周圍的國民黨軍隊紛紛撤離原來駐地,向徐州集結,兩淮和海州、連雲港等地區已為我軍解放,我軍原來設想的淮海戰役的範圍就自然地向西擴展。而這時,中野部隊由徐州以西東進至津浦線以西,並攻佔了宿縣等城鎮,截斷了津浦鐵路,兩大野戰軍逐步靠攏而聯結起來。

原來中野為配合華野的戰役而準備發動的徐蚌作戰,自然地成為發展了的淮海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到這時,我軍發動的淮海戰役在地域範圍、兵力使用、指揮關係上,都已擴大到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的範圍。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委和華野、中野根據戰場戰局的發展,及時調整原來的作戰部署,改變原來分別舉行兩個戰役的設想,準備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一舉將敵人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的徐州地區。

鄧小平和劉伯承在中野指揮部

根據這一作戰要求,中央軍委遂作出了攻佔宿縣、截斷津浦線,防敵南撤等一系列部署。此時,我軍在徐州地區兵力也達60多萬。由於戰役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作戰兵力的逐步增加,這就使得我軍迫切需要有一個統一指揮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的機構,來統籌解決戰役的指揮和後勤保障等各項衛作。本來,早在戰役發起前的10月31日,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就曾向中央軍委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此次戰役的要求。

次日,即11月1日,中央軍委同意了粟裕的要求,決定: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陳毅、鄧小平當即向中央軍委表示: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裕、譚震林方面多直接指揮。這是淮海戰役開始時的指揮系統。當時,中野司令部隨中野二縱行動,使用二縱的電台,與華野的電台沒有溝通,所以兩大野戰軍的行動都各自報中央軍委,而中央軍委的指示、電文,同時發給兩大野戰軍。

淮海戰役總前委

戰役發起後不久,陳毅、鄧小平率中野一縱、三縱、四縱、九縱等四個縱隊進入淮海戰場,接著中野二縱、六縱也尾擊黃維兵團來到淮海戰場,這時中野司令員劉伯承已經和陳毅、鄧小平等會合在一起,統一指揮兩大野戰軍作戰。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領導中野和華野,執行領導淮海前線軍事和作戰的職權。中央軍委在給中野、華野、中原局、華東局等單位的電文中說:中原、華東野戰軍,必須準備在現地區作戰三個月到五個月,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達80萬人左右,必須由中野、華野會同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冀魯豫區黨委統籌解決。

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理一切。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總前委的成立,是淮海戰役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保證。淮海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即命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向南開進,組成百萬大軍,準備渡江戰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品侍衛 的精彩文章:

1935年劉伯承和朱德受到誰的打擊報復,寧死不屈被毛澤東稱道
陳明仁起義後歸入林彪麾下,林彪為何盡量在一些場合迴避陳明仁

TAG:極品侍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