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學會區分福鼎白茶與安吉白茶,告別選錯茶的尷尬!

學會區分福鼎白茶與安吉白茶,告別選錯茶的尷尬!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關於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的區別,在微信上解答不下百次,專門寫文章,也有數十次。

本以為,在村姑陳這麼努力的科普下,再也不會有人混淆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

然,事實告訴村姑陳:這只是一個理想狀態。在目前,依舊有人會混淆安吉白茶和白茶。好在,混淆的頻率不高,不像前兩年那般,說到白茶,腦袋瓜里就直接蹦出「安吉白茶」四個大字。

之所以會混淆安吉白茶和白茶,罪魁禍首,乃是名字惹。

有的茶友就不理解了,這「安吉白茶」四個字,橫看豎看,怎麼看都和白茶有關啊,為什麼你們說安吉白茶不是白茶呢?

呃……村姑陳只能告訴你,這安吉白茶屬不屬於白茶,不是由名字說的算,而是由工藝決定的!

《2》

我們一起來看看,安吉白茶是如何製作而成的。

安吉白茶的加工製作,大致分為六個步驟。

1、採摘

2、攤晾

3、殺青

4、理條

5、烘乾

6、保存

我們會發現,其製作方式,是採用綠茶的加工方式製作而成,尤其是殺青工藝,更是綠茶工藝的標誌之一。

安吉白茶,用高溫殺青,先高後低,通過高溫250-300℃左右,破壞酶的活性。

再來看看,福鼎白茶,又是怎麼製作的?

福鼎白茶的傳統工藝,工藝較為簡單。

1、採摘

2、攤晾

3、萎凋

4、乾燥

對比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的加工工藝,我們會發現,二者差異巨大。

福鼎白茶,是不需要炒青的!

這一點,註定了二者有天壤之別。一個是南極,一個是北極!

瞧見沒,雖然安吉白茶有「白茶」二字,但並不意味著它就是白茶。嚴格意義來說,它屬於綠茶。

《3》

那我們遇到一款茶,該如何判斷它屬不屬於福鼎白茶呢?

要判斷自己買到的,是安吉白茶還是福鼎白茶,簡單,可從三個方面下手。

第一,看外觀

安吉白茶的外觀,比較單一。遠看,是細長型的,好像乾枯的竹葉一般。顏色翠綠外表上會覆蓋著一層淺薄的白毫。

而福鼎白茶的外觀,比較豐富。福鼎白茶的外觀,因採摘等級不同而有所差異。

福鼎白茶主要有三個品種: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

白毫銀針,全部是用芽頭製作而成,短小,長度約1-2厘米。外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毫,好似抹茶蛋糕上撒的糖霜。

白牡丹,用的是茶樹嫩梢的一芽一葉、一芽二葉製作而成,芽頭較為肥壯,葉片狹長,在葉片背後,還有一層白毫。

壽眉,用的是茶樹嫩梢的一芽三葉或者是一芽四葉為原料製作而成,芽頭細小,茶梗粗大,芽葉連枝。白毫相對來說較少。

但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在加工製作時,不揉捻不炒青,最大程度保留了茶葉原有的形態,故而我們看到的白茶,都是最天然的。

單從外觀上,就能輕鬆區分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的不同。

第二,聞香氣

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的香氣,也大有不同。

福鼎白茶的香氣,主要有:毫香、花香、粽葉香、鮮筍香等。而安吉白茶的香氣,比較單一,不如福鼎白茶豐富。其香氣,主要是嫩香,花香薄弱,不像白牡丹那般張揚放肆。

第三,品滋味

滋味方面,福鼎白茶因加工純粹,不破壞茶葉的原有結構,從最大程度保留了茶葉的風味,茶湯清甜、柔和、甘醇、鮮香。

而安吉白茶喝起來,則相對比較單一一些,帶有鮮香。

對比香氣和滋味,可發現明顯不同。

《4》

除了上述兩點差別,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它們能保存的時間長短也不同。

福鼎白茶適合長期保存,而安吉白茶,只能短期保存。

保存時間的差異,和工藝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福鼎白茶加工時不破壞茶葉原有結構,保留了豐富的內含物質。這些內含物質包括:茶多酚、咖啡鹼、氨基酸等。這些物質,是白茶後期轉化的原動力,有了這些物質,才能讓福鼎白茶具備長期保存的特點。

而安吉白茶在加工時,需要高溫殺青,阻礙茶多酚的氧化。但茶多酚的氧化,是不可避免的。通常在保存一年後,安吉白茶葉片容易因氧化而變化,最後失去飲用價值。

故而,若是您要長期收藏白茶,可千萬千萬不要選錯茶,別選擇要保存在冰箱里,只能存一年的安吉白茶。

《5》

福鼎白茶,如陳年美酒般,越存放越醇,越老越好。

安吉白茶,註定只能是曇花一現。

雖然二者名字當中都有「白茶」二字,但茶類屬性的不同,註定是要有迥異的命運。

福鼎白茶,茶界當紅小生,你還在混淆它嗎?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茶友提問:白茶是不是要直接煮而不是泡著喝?
圖文實拍:三款半成品春白茶的品鑒實錄!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