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平中山:閩西的「京城」——小南京

武平中山:閩西的「京城」——小南京

武平中山鎮,這座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鎮,人口僅2萬人,卻居住著100多個姓氏的人家,最多時有108個姓氏。因而中山鎮也被譽為「百姓鎮」。2014年2月,中山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4月7日,在中山鎮的中山百家姓文化園內,遊客們不時地駐足各姓氏楹聯前,了解姓氏由來。「早就聽說這裡有座百家姓文化園,武平所有姓氏的源流和典故都在這裡,趁著清明假期,我特意帶孩子過來看看,也算是尋根。」武平東留鎮的鐘茂暉和孩子停留在自家的姓氏楹聯前,向孩子講述著自家姓氏的來源。

如今,每逢周末或節假日,百家姓文化園都會迎來不少遊客。

十八將軍入中山

中山鎮位於武平縣城西南,距縣城12公里,現轄11個建制村,總人口2萬多人。

在中山鎮的中心區域老城的入口處,有一個百家姓公園,公園的中心豎有一塊「百姓鎮」的石碑,公園周圍放置著一百多塊巨石,每塊石頭上都刻著一個姓氏。據鎮里的老人介紹,中山鎮歷史上姓氏最多時有108個。

中山是個千年古鎮,地處閩粵贛三省邊界,山峙人稀,地勢險要,素有「全汀門戶」之稱,從唐代閩西始置汀州到北宋武平開縣之初,中山一直是鎮、場、縣的治所。關於鎮中百家姓的由來,最為人所熟知的原因便是「軍籍人」的遷入。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在全國設立衛所,中山鎮古時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故築城設立千戶所(又稱武所)。一支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千人軍隊在中山長期屯田守城,這些軍人世代繁衍至今,當地民眾把這些人稱為「軍籍人」。

那次設所給中山帶來了35個姓氏,傳說設所時主要是由十八位將軍帶領軍隊駐守武平,而十八將軍每人帶了一位副將,每一人都是不同姓氏(有兩人姓丘除外),當地還流傳著十八將軍的十八姓氏歌:「賈陳張向余、危洪程、祝莫樂,侯毛古董葉夏陶」。因而今天村民們更多的是用「十八將軍」來稱呼他們。

中山鎮程榮春便是軍籍人的後代,他的祖先就是十八將軍之一。程榮春自小便在中山長大,對於百姓鎮以及軍籍人的歷史,他都有著深刻的了解。「七分屯田,三分守城,我們的先輩就是這樣分工的。」程榮春說。

軍籍姓氏的遷入,是中山鎮成為百姓鎮的重要原因。此外客家人的南遷也是中山鎮姓氏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西晉之後的幾次南遷熱潮讓大量中原人定居於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其中,中山又鄰近江西、廣東,一直是鎮、場、縣治所在地,經濟富庶,水陸交通方便,吸引了大量客家人的遷入。

清順治年間對武所的三次屠城讓武平所成了一座空城,為了恢復武所的生產生活,當時清朝當地政府從附近縣城移民到武平所,這也是中山鎮成為百姓鎮的另外一個原因。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山鎮的人口逐漸增加,但姓氏卻有減無增。「目前中山鎮共有102姓,有6個姓氏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中山鎮文化站站長饒高元告訴記者,數百年來,中山鎮的這102姓,從多到一姓上千人到一姓僅一戶,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程。如今在中山鎮中人口較多的危、張、李、鍾等姓氏,每一姓的人口大概有2000人左右,而較少的蔡、余等姓氏,則只剩下了一戶人家。

如今,102姓氏分布於中山鎮11個建制村中,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閩西的「京城」——小南京

十八將軍帶來的不僅僅是35個姓氏,還有當時的具有京城應天(南京)特色的一系列風俗習慣,至今影響著中山鎮中人們的生活,因而中山也有著「小南京」一說。鬧花燈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明洪武年間,朝廷在中山設千戶所,十八將軍帶領軍隊入駐鎮守,在完成任務後,每逢元宵節,戰功累累的將軍們不能回南京城觀燈,為了穩定軍心,給軍士們有種身在京城的感覺,明太祖朱元璋便破格批准武平千戶所可以按照南京城的規矩,元宵節大鬧元宵。

元宵鬧花燈,武平其他各鄉都有,但只鬧元宵一天。而中山鬧花燈卻從正月十三到十九,歷時七天。從正月十三那天起,鎮里各姓氏祠堂,添男丁的家庭以及城裡的十三廟都要上燈,花燈上有山有水,還有各種戲文故事。

元宵期間的夜晚,走在古街上,沿街兩側的騎樓式老房子掛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在五顏六色的花燈照耀下,小孩三五成群提著鯉魚燈、蓮花燈穿梭在人群中,十分熱鬧。「有食無食,食到正月二十;有聊無聊,聊到燈了。」這句當地人常說的諺語就是武所鬧花燈盛況的真實寫照。

如今鎮里雖沒有了「所城十三廟、廟廟鬧花燈」的熱鬧景象,卻也仍保持著連著七日鬧花燈的習俗,現在只要新添小孩的家庭都要上燈。

除了鬧花燈,十八將軍還帶來具有南京皇城風格的建築,八角樓、燕子尾無一不帶有皇城建築的影子。可惜由於時間變遷,加上人為的破壞,這些建築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漢劇是中山鎮的另一項文化瑰寶,據饒高元介紹,中山鎮還是閩西漢劇的發源地之一。2008年11月,中山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漢劇)文化藝術之鄉」。與軍家話、宮燈等傳統文化一樣,中山鎮的漢劇也一度瀕臨失傳,2014年,在政府的引導扶持下,鎮里20多位漢劇愛好者們自發組建了「同心漢劇藝術團」。

獨具特色的「軍家方言島」

自清雍正朝以來的300多年,一個小鎮里擁有上百姓氏,這樣全國罕有的現象讓中山鎮名聲在外。與此同時,中山鎮的另一文化現象同樣罕見:這便是由軍籍人帶來的與各種方言相融合而成的軍家話,相比百姓鎮的成形,軍家話的歷史更為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因而中山鎮也被稱為「軍家方言島」。

十八將軍帶軍入駐後,當時在中山形成了兩種語言,一是軍家話,二是客家話。由於駐兵來自江蘇、江西、安徽等多個地區,各操不同方言,也延續了原軍隊的部分用語。但各地方言不同,士兵們和當地人交流困難,為了讓官兵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也為了加強與當地人的聯繫,駐軍官兵逐漸形成了共同的語言。

當時,十八將軍中有十一位來自江西,而贛方言又較容易掌握。軍家話就以贛方言為基礎,沿用部分原軍隊用語,融合各地方言,並且在與客家人的長期生活中,吸取客家話元素,最後在長期的蘊育中形成了如今的軍家話。

現在,中山鎮中講軍家話的人口有近萬人,占鎮總人口的一半。分布於老城、城中、新城、武溪、太平、龍濟、陽民、三聯以及原屬於中山鎮的城廂鄉的長居、下東村。

軍籍人對於軍家話的傳承都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不僅將軍家話傳給子孫後代,還要求嫁進軍家的媳婦也須學會軍家話,而這也是軍家話能世代相傳留存至今的原因。這部分人會講客家話,也會講軍家話,但在家中或與軍籍人在一起時,他們都用軍家話交流。

隨著時代變遷,現今軍家話的傳承卻遭遇一些困難,許多孩子或從小隨父母外出上學,或從小學習普通話,說軍家話的機會不多,導致許多孩子軍家話講得並不流利。為了讓這獨特的方言傳承下去,中山鎮中心學校數年前就將軍家話列為傳統文化入校園的項目之一,專門開設軍家話課堂,由專人教授孩子們軍家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行雲旅 的精彩文章:

在龍岩,這裡的油菜花美翻天,趕緊來凹造型吧!
你知道新羅十景嗎?第一景就把我美醉了!

TAG:樂行雲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