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科學家公布地球第二磁場的最新細節圖,展示地殼深處的驚人結構!

科學家公布地球第二磁場的最新細節圖,展示地殼深處的驚人結構!

據《每日郵報》4月11日報道,最近歐洲航天局公布影片展示了數千個細微波動的地磁信號圖,這是該機構結合了三顆衛星得到的數據作出的數字地圖,也是迄今為止繪製的最詳細的岩石圈信號分布圖,該地圖可被用來了解更多的地球地質歷史。

這張通過在太空測繪出的地球磁場分布圖,涵蓋了前所未有的細節。 歐洲航天局為此發布新影片展示了這些由海洋潮汐和地球堅硬的外層-岩石圈所產生的數千個細微波動的地磁信號。

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用三顆衛星繪製了這張地圖,稱這是有史以來最詳細的地殼磁波動圖。地球磁場是圍繞著地球外面的一層電荷層,可以使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即「太陽風」發生偏轉。如果沒有這層保護膜,太陽粒子很可能會消除臭氧層這個能幫助人類抵禦有害紫外線輻射的唯一防盾。

得益於群集衛星四年來的測量數據,此地圖將被用來更多地了解地球的地質歷史,測量結合了德國先前一艘名為Champ的航天器的歷史數據以及其他先前的觀測數據。來自法國南特大學的項目科學家ErwanThebault博士說:「這是迄今為止繪製的最高解析度的岩石圈磁場模型。該影像範圍達到250公里,我們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地殼結構的變化,甚至在地殼的某些部位能看到十分精細的結構,比如位於澳大利亞國土之下,在那裡,測量的解析度達到了50公里。這些圖像結合了衛星和近地表測量結果,讓我們對腳下的地殼結構有了新的認識,也會為科學研究帶來巨大的價值。」

紅線和粉紅色線表示強烈的磁波動,而藍色和黃色線則表示較弱的磁波動變化。

如圖示,由衛星繪製的海洋潮汐和岩石圈產生的數千個地球磁信號的微小波動

來自丹麥技術大學的尼爾斯·奧爾森教授告訴BBC新聞:「這項測繪工程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因為地球磁場的波動非常小。對比衛星高度來說,這些波動相當於2-2.5的納米級別,比地球的全球磁場要弱20,000倍。」

繪圖的衛星圖像結合了來自德國Champ航天器等歷史數據

這三個軌道的探測器於2013年發射,目的為更多地了解地球的磁性分布。這三顆衛星都裝有感測器,能持續測量磁場的強度、大小和方向。地球的大部分磁場產生於地球外地核深處形成的炙熱的鐵熔流。但其他成分也會組成總體磁信號,例如來自海洋的信號。

除了地殼產生的磁信號地圖外,歐洲航天局還繪製了地球潮汐磁變化的視覺圖

這張地圖可用來更深刻地了解地球的地質歷史,這都得益於該機構四年來的測量結果。其中一部分磁場來自岩石圈上部的磁化岩石,包括地球的外殼和上地幔。這種岩石圈磁場很微弱,很難從太空中探測到。隨著海底火山噴發,而後產生新的海洋地殼,富鐵礦物也隨著上升流岩漿被帶到地面。這些礦物在噴發時都指向磁北,隨著岩漿的冷卻而逐漸凝固。

這項測繪項目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因為地球磁場的波動非常小。發射的三顆衛星都裝有感測器,能持續測量磁場的強度、大小和方向。

由於磁極方向隨著時間不斷翻轉變化,最後凝固的岩漿在海底形成了不同的條紋,因此記錄了地球磁場的歷史變化。這些留在海底的磁印跡就像是時間測量機器,重現著過去的磁場變化,展示著數億年以來的構造板塊的運動過程。

磁場是了解地球次表層結構的一個關鍵因素,結合地球引力和地震等其他數據,這是迄今繪製的關於地球表層結構的最好的模型。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126.00

編譯:李珏,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企鵝號「中國星空攝影聯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星空攝影聯盟 的精彩文章:

黑洞研究有新成果:科學家正在觀測3億光年處,一個黑洞吞噬恆星的過程
人民日報:來讓視線飛渡浩瀚星河

TAG:中國星空攝影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