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沒有管理學?

中國沒有管理學?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問題。自從國門打開之後,類似的問題可以說有很多。比如,剛改革開放之初,有人學習了西方哲學之後,回來後就說「中國沒有哲學」。也有人學習了西方美學後,回來說中國沒有「美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種現象的淺層次原因我們不再贅述。我們只想談談這種現象產生的知識觀的原因。眾所周知,西方的知識體系,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的知識體系是一種分科的知識體系。也就是」科學「的其中一種意蘊,即分科之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歷史上確實不存在著這種」分科之學「知識觀之下的哲學、美學。

中國傳統的知識觀中,知識是不分科而分層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道、象、器這三個層次。從終極意義上來說,道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性知識;象是變化較慢的的大自然所蘊含的知識;器則是指變化較快的人類社會知識。當然,以上是一個終極分類。從相對意義上來說,道象器可以這樣理解,」道「 相對穩定,「象」變化較慢,「器」則變化較快。

由於天地宇宙從象的層面上看無窮無盡,人類社會你來我往同樣不可勝數。如果從「象」和「器「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則會陷入到莊子所說:」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的尷尬境地。為此,中國古人的研究興趣首先是放在了共同規律的層面上,即「道」的層面。也就是易經「三易」的意旨。

所謂「三易」指的是易經首先是研究變化的學問,即變易;其次易經是研究變化背後不變規律的學問,即不易;第三,易經是研究變化背後不變規律並且用簡約的方式呈現的學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變易、不易和簡易。易經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即民諺所說:」天下文化皆出於易「。整個中國文化,諸子百家的知識體系莫不如此。只是道象器還有一個更簡化的版本「道術」。道是不變的規律,術是具體情況、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性知識。

因此,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更關注萃取變化背後的不變之道。原因很簡單,只要把握了共通的本質規律,具體問題的解決只要進行具體環境參數賦值具體應用就可以了。所以在傳統社會裡儒者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說法。在分科之學的角度看,這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是政治學、一個是醫學。但中國歷史中,大儒同為大醫者的例子隨處可見。因為把握了共通的規律所以可以根據環境進行知識應用。這就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所記載的:「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 用分科的知識觀來看,這似乎是神話個故事。但用中國分層的的知識觀來看,這再正常不過了。所以道家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的就是不變之道和她在具體情況下的運用。

當然,分層的知識體系也有他自身的缺點。由於是高度抽象的本質規律,「道」的學習之路非常困難。很難用現代西方知識傳播式的大學教育來實現。這就是她非常強調天賦、師承和家學的原因。因為作為緘默知識的「道」 需要教和學雙方累計足夠多的共通生命體驗才有可能行不言之教。其次,作為高度抽象的「道」和具體應用的「術」並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對應指導關係,這就要求研究者仍需在實踐中去具體定位和校正自己的心中之道。這也是古人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的原因所在。

由於知識觀不同,產生歧義乃至誤解是正常的。正如西方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所說的那樣:「兩組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的科學家從同一點注視同一方向時,他們看到不同的東西。」

但世界是唯一的,我們如果想得到這個世界的真知灼見,就必須聯合起來。一雙眼睛的盲區是巨大的,無數雙眼睛加入進來,盲區就會變得很小很小。

因此,如果從分科之學的角度,說中國歷史上沒有管理學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從人類管理實踐的角度說中國歷史上沒有管理學,顯然是一種「知見障」。我們不僅有管理學,而且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管理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英堂 的精彩文章:

兒童詩詞誦讀-驚蟄!

TAG:龍英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