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信死的冤嗎?不冤 其實韓信一定有造反的計劃

韓信死的冤嗎?不冤 其實韓信一定有造反的計劃

韓信是否想謀反,歷來許多人都在質疑,多數人認為韓信不會謀反,但我認為韓信一定在想謀反。原因有四。

1、劉邦一直對韓信不滿。劉邦和項羽在楚漢之爭的時候,項羽處於明顯的優勢,劉邦派韓信去齊國作戰,招兵買馬。韓信在齊國站穩腳跟後,劉邦要求韓信招募大軍,回師援助劉邦一起抗衡項羽。韓信聽信了手下謀士的建議,派使者向劉邦轉達了齊國需要一個王來穩定人心的說辭,讓劉邦先假封他一個齊王的身份便於他治理齊國,這樣他才能率大軍回援。這明顯是和劉邦講代價,劉邦當時的心理誰都能想像的出,氣的咬牙切齒,只不過韓信的利用價值太大,不能整治他而已,這也為將來埋下了禍根,只是臨時保持著獵人與獵狗的關係,而韓信自然是心知肚明,這也是他的一塊心病。

來自網路

2、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韓信在面對劉邦的懷疑時曾說過的話。漢朝的許多開國功臣後來都被劉邦給除掉了。他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韓王信。在政治人物的心中,沒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天下大定後,皇家與異姓諸侯王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就逐漸爆發,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除長沙王吳芮外,其他七大諸侯王先後被殺,韓信此時更應該明白眼前的形勢,他不會聯想不到自己,自己也是一個王,既然屠刀已經砍向異姓王,落到自己頭上是早晚的事,他不會不想自己的退路。

來自網路

3、劉邦在建漢之初,由於異姓王的反叛,借鑒了西周初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經驗,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大封同姓王,建立了一個同姓王分封制的政治體制,歷史上稱為「白馬盟誓」。完全可以看出劉邦對誰都不信任,戰爭時期可以利用異姓王來討伐四方,江山穩定了,異姓王是最不放心的,自己活著可以控制他們,自己的後代能掌控他們嗎?我們再想一個事實,在一次戰鬥中,劉邦戰敗逃跑,夏侯嬰趕車跑得慢,為了減輕重量,劉邦一腳將兩個孩子踢下車,夏侯嬰不忍兩個孩子死,趕緊將車停下來,將兩個孩子抱上車,如此又跑了一陣,劉邦又踢,夏侯嬰再抱,如此反覆幾次,劉邦大怒,拔劍就要殺夏侯嬰,夏侯嬰說大王殺了我,誰替你趕車?劉邦這才不將孩子踢下車了。從這兩個真實的事件中看出劉邦心裡只有劉家天下,最危險的時候只有他自己,任何人都是草芥,韓信雖有大功,也是一隻螻蟻,說碾死就碾死,韓信應該明白這一點。

來自網路

4、從韓信的怨言分析。當時韓信被貶為淮陰侯,軟禁在都城,胸懷怨氣,知道劉邦顧忌他的能力對他不放心,也知道劉邦不可能再重用他,於是稱病不朝,天天閑逛,一個曾經馳騁沙場的「無雙國士」、曾經稱雄一方的諸侯霸主,現在卻被軟禁於一城之內,其鬱悶心情可想而知。一天韓信常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韓信去樊噲家串門,肯定是想去聊聊天,但樊噲卻跪迎稱臣,仍尊稱韓信為「大王」,但韓信這時已經被貶為「侯」而非「王」了,此時的「大王」二字在韓信聽來肯定極為刺耳,不管樊噲是善意還是惡意,估計韓信心理肯定感覺是對他的諷刺和嘲笑,所以他才會說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流小熊 的精彩文章:

TAG:潮流小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