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橋東黃塘橋:書聲古道夕陽邊

橋東黃塘橋:書聲古道夕陽邊

家鄉四月滿眼清明,趁著假日走向原野走向山林,杜鵑花艷,蒼山含黛枝枝胭染,正合老樹畫意:待到春風起,扛花去看你。此刻遠方人兒正從四海八荒歸來踏青祭祖,故鄉原風景才是遊子心頭最美慰藉。放眼這江南地帶,鄉間山岡,丘陵或平原,哪裡不是綠意蔥蘢鳥鳴鶯啼?一排垂柳一樹桐花,倒映碧波,足可清心滌盪情懷。若是不期而遇一場細雨,拂面愜意,隨意停歇處良田美池環繞,小河縈帶,直教人疑心水鄉脈脈,不覺身在畫圖中。

藍田日暖玉生煙,黃橋綠滿到前川。據說橋東藍田村得名源自田裡產一種青色染料,真實情形倒無法考究了。藍田過去便是黃塘橋,黃塘橋前是栗華橋,栗花橋前桐木橋,黃塘橋村西南是株橋,一路洛水逶迤,村以橋名,離老集鎮不過一公里處,又是橋東橋與下橋。可惜那河道日漸淤塞,流不回波光清澈水粼粼。

穿過整齊新居,佇立黃塘橋老村,只覺視野開闊豁然,村巷潔凈,繞村叢林蔥鬱新葉如玉。進得農家,小梁掀開岳母堂前蒸籠,一籠艾葉包造型可愛清香誘人,一盆艾葉丸子細如指腹,擠擠挨挨深翠色,入口溫熱彷彿春天熨熨貼貼熨進心底。九十多歲太太目光慈愛,竹椅上搖著小寶寶熱情招呼我們。這一籠籠綠艾點心,正為迎接返鄉親人準備,趕上好口福的我們怎禁得住舌尖上誘惑?

黃塘橋姓蔡,村莊不大五百多人口,從善端公算起,至少有六百年歷史。蔡姓在橋東為大族,大明宣德年間橋東尚未開市,黃塘橋有田產,開市後田業方變為街墟。解放前從老信用社到橋東橋沿河最繁華一段,人們還稱「黃塘橋街」,足見實力。有句俗話可證:「九徐十八蔡,中間夾著羅精怪」。三坊蔡家、石上蔡家、藍田、葛塘等均為蔡氏,這些村落像水稻分櫱一樣,團團簇簇又星羅棋布。

溯源追蹤,北宋皇祐己丑年(1049),來自廣州永慶縣平原里的進士豐周公,為官第一站便是到江右豐邑作縣令,廉直善政得民心,任滿卻兩袖清風宦囊無幾。百姓挽留,他見南山山環水繞風俗淳良,於是擇定林黃墓坑卜居成始祖。滄海桑田,昔日黃墓坑在橋東北南山水庫那,古村早已湮失,蔡姓子孫卻蓬蓬勃勃,像蒲公英一樣飛向四面八方,藉助風的方向與力量,落地生根成為另一片村落開基祖。

豐周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伯昌為宋解元,大中大夫文官四品;小兒子伯選為宋紹興進士官揚州同知;三四五祖皆科名迭出成豐邑名族,八世祖淑賢考中進士任鄧州主簿,升大學士謚號文獻,退休回鄉建藍田書屋修身養性,九世祖柄公善書法文章雋幽。到十世善端公為鄧縣縣令,卸任後乾脆住在藍田書屋繁衍生息,黃塘橋就這樣析分而出,可謂書香起源文脈傳世,所以至今有人說它是橋東「才子之村」。

明朝南京吏部尚書黃宗載(1366-1444)系橋東株橋村人,相傳小時亦在藍田書屋課讀過,未出仕前到黃塘橋岳父承德公家,與志謙、伯雍有通家之好,拜年送節來往不斷,良辰美景會飲無間。大明正統丙辰年十一月,黃宗載有記,侄子黃伯凱任教藍田書屋,伯凱女婿蔡憲正是黃塘橋人,不遠千里京師省親,於是宗載帶他望宮殿之嵯峨,瞻王氣之郁蔥,睹鐘山之崔嵬,領卿大夫之談吐論,睹帝都人士之軒昂,以廣其識見,拓其胸襟。豈知蔡憲進退從容言辭斐尾,經書子史對答如流,紙筆面試文理優通,頗有師儒之風,於是欣然舉賢不避親,薦為應天府句容縣學職。

大明宣德壬子年(1432),賜進士探花及第、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孫曰恭與蔡嚴庵有金蘭之誼,評價族賢文就,為官者有治績異政,未仕而隱者德言嘉行,堪為型家范俗。乾隆三十九年(1774)杜市苦竹遊方震作序稱:貧賤不遺漏,富貴不妄攀,流風遺韻不衰也。

漫步村落,昔時書屋舊址已成黃塘橋蔡氏宗祠,創建者十世組藍田村蔡朝明為鄧州主簿,系宋末理學名流,晚年淡泊仕途,致力理學奧妙為人所崇。見村南二里處空廓,葉林蔬畦面陽背蔭,前望林峰森列,如虎躍龍騰,洛水依偎蜿蜒曲折,天然筆架形狀,認為此乃鍾靈儲祥之地。於是屋宇若干左右廊廡,前有大門,圍以院牆,取材堅良。藏書充棟,書門楣曰:黃堂書屋。即藍田書屋,經史子集、諸子百家,騷人墨客一應筆墨紙硯俱備。料想睹匾見手跡,當有念其創業艱難、思其命名深遠、勤於學而振家聲者,其意深遠用心良苦。人說藍田多寶玉,蔡家之寶惟書屋,一時遠近相酬名聲遠播。黃橋八景曾云:書聲古道夕陽邊,半畝芳塘緣草妍。一自濟公開講後,藍田日暖玉生煙。

清代同治元年(1861),蔡廷翰由督江塘務升任駐京提塘,誥封武德騎尉。其人器宇軒昂,胸藏韜略,形圖麟閣。蔡廷翰少年時叔叔攜帶入黔,已而中武進士,與堂弟蔡運泰誥授武顯將軍,光耀鄉梓,最終覃恩四代賜封。同治三年在京的傅大章與其交好,曾購其產業作豐城會館(見劍川《北京城的豐城記憶之一》)。

事實上從大清康熙到乾隆時期黃塘橋就一直有人入黔經商,他們至今分布在貴州水市、六盤水、織金、赫章納雍等地,如元泮公居貴州大定府(大方縣),曾發誓「積銀千兩回故鄉」,結果艱辛蓄積八百,乾隆乙未年(1775)闔然長逝,人稱「蔡八百」,遂有「積銀八百想一千,祖墳埋在大路邊」傳說,墓碑上仍然刻著故鄉地名。對於遊子來說故土是永恆眷念,可是人們總以「在路上」為藉口,直到有一天終於把自己也變成路上的風景。

繞村環行,前面田疇沃野,東側水塘相連。村後至西側,抬頭古樹萌新葉,陽光下呈現玉色光澤無限生機,俯首卻不忍目視,河面綠藻覆蓋,死水散發陣陣腐朽氣息。真君殿、八角廟無言靜默在春天裡,連同下首老橋東墟上昔日煙柳畫橋岸,不堪回首成枯勢頹敗。「不用假如,小時候河水澄清,摸魚摸蝦是我們的樂園,兒女們都在這裡學會游泳,唉……」有多麼美麗就有多少嘆息。村後就是原臨(臨川)樟(樟樹)路,從象牙橋到龍華橋過來往鎮上去,古道滄桑物非昨。眼前景物,遙想中令人生出無限遺憾,不知何日村旁溪流清澈如故,流走遊子悠悠鄉愁。

原創首發 尋找最美麗鄉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豐城文旅 的精彩文章:

金、玉、青銅與陶瓷文化

TAG:豐城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