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有勇有謀,如果可以穿越,用其代替吳三桂,能否戰勝康熙?

朱棣有勇有謀,如果可以穿越,用其代替吳三桂,能否戰勝康熙?

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於對削藩政策的不滿,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打出「興明討虜」的旗幟,宣布起兵反抗清朝;同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也相繼響應,史稱「三藩之亂」。叛亂開始後,吳三桂便指揮大軍攻入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兵鋒直抵長江沿岸;甘肅、陝西、廣西、廣東、福建等省也加入了吳三桂陣營,天下震動!遺憾的是,由於吳三桂錯誤的戰略計劃,給了康熙喘息的時間,以致功敗垂成!

274年前,在中華這片土地上,一位藩王也是因對朝廷削藩政策的不滿而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不到四年時間,這位王爺便逆襲成功了,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就是明朝的燕王朱棣,史上最驍勇善戰的帝王。那麼,如果可以穿越,用朱棣來替換吳三桂,可否戰勝康熙呢?先說答案:能,而且朱棣還會帶兵橫掃遼東,迫使其臣服!

對於這個回答,相信很多網友會大噴,會說「縱橫國史」偏向明朝,偏向朱棣。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乃曠世少有,豈是一般人可比,葛尓丹、吳三桂、沙俄等強勁對手不也是敗在康熙的手下嗎?在此,「縱橫國史」就事論事,說說為何朱棣能夠戰勝康熙,而且還會出兵塞外,橫掃女真!

其一、朱棣謀略過人,會直接帶兵渡江,直搗黃龍。吳三桂起兵造反時,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而且純女真男丁人數只有七萬左右,否則吳三桂不可能這麼順利就席捲南方,打到長江沿岸。吳三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戰略目光短淺,只想做明朝的沐英,世代鎮守雲南即可,所以他沒有趁著大好形勢渡江北上而是在衡陽一帶搞持久戰,這就給了康熙從容調動軍隊進行反擊的時間,最終得以將三藩各個擊破!

如果是朱棣,絕對不會幹這種蠢事。想當年造反時,朱棣在北方遇到了朝廷軍隊的頑強抵抗,徐輝祖、盛庸、平安、鐵玄等又是能征慣戰之將,尤其是徐輝祖,軍事能力不遜於自己,所以造反了三年,依然被困在黃河周圍,無法打開局面。但是,當他得知南京防務空虛的消息後,便冒著後路被截斷的危險,立刻率領輕騎南下,攻入南京,逆襲成功。要知道,當時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是遠超康熙時代的朝廷軍隊,若是朱棣手中擁有吳三桂近三十萬軍隊,一定會直接渡江奔向北京,沒有得到大多數漢人支持的滿族皇帝康熙只能逃往關外了!

其二、朱棣外交手腕高,會調和內部矛盾。退一步講,即使朱棣渡江計劃遇到挫折,他還是會取得成功。首先,朱棣會攻破荊州和襄陽,然後順長江東下,奪取南京,截斷朝廷漕運航線,控制江浙財賦之地。此時,清廷必然大亂,北方人心惶惶,東南半壁江山就此失去。其次,憑藉超高的外交手腕,朱棣會很好的調和鄭經集團跟尚可喜與耿精忠之間的矛盾。方法就是許諾得天下後分出土地,亦或是暫時把自己的控制的地盤讓給尚、耿兩人,然後勸兩人把漳州送給鄭經;當年靖難時,朱棣綁架寧王時,也是這麼乾的!最後,當時蒙古察哈爾汗已經宣布加入集團,起兵反對康熙,這一點,朱棣一定會利用。吳三桂最終失敗,與以上三點也有很大的關係。

其三、朱棣不會直接稱帝,暴露野心。既然是搞造反運動這種高危活,自然就得具有堅定的意志力,就要學會「忍」,學會「裝」,學會「作秀」。在這些方面,吳三桂可謂是差到極點了,連小學生的水平都不具備。進入相持階段後,吳三桂眼看勝利無望,便立刻稱帝,建國號為「周」,把之前「興明討虜」的大旗扔到一邊,這無疑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同時,也讓前明的知識分子對其大失所望,不再擁戴和響應。反觀朱棣,在「作秀」這一塊可謂是行家裡手,即使是攻入南京後,他也沒立馬稱帝,而且還屢次「拒絕」朝臣的勸進。所以,若是在與康熙作戰時,即使是條件再怎麼不利,朱棣也是斷然不會帝制自為,而是繼續打著「興明討虜」大旗,直到取得最終的勝利!

其四、朱棣容不得有威脅存在,一定會剷除乾淨。如果朱棣攻入北京,康熙逃往遼東避難,朱棣是否會放過康熙呢?答案也是很簡單,根本不可能,而且還會親率大軍橫掃女真,徹底讓康熙臣服。朱棣是一個容不得有敵人存在的君主,只要不服氣,那就直接打到臣服為止,就如同他親率大軍五次征討韃靼和瓦剌,讓蒙古騎兵聞風喪膽,絲毫不敢與明軍對陣,只能乖乖地來朝賀。大軍渡江北上後,朱棣一定會讓鄭經率領龐大的艦隊去佔領當時已經是人煙稀少的遼東地區,截斷康熙退路。遼東失守後,蒙古各部也會紛紛倒戈,投降朱棣陣營,康熙除了放下武器,俯首稱臣外,已無路可走!

您的關注、轉載、分享、收藏是「縱橫國史」創作的力量,您的評論、交流和指正是「縱橫國史」進步的推力。註: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說大明是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這六次對外戰爭道出了真相!
天京事變中,為什麼是韋昌輝殺楊秀清,而不是他人?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