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香浮動月黃昏

艾香浮動月黃昏

隨著清明時節漸遠,再過些時日就到穀雨了,所謂「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穀雨時氣溫偏高,陰雨頻繁,南方地區升溫快,蚊蟲亦滋生得多。

在古代,艾葉不僅用於端午插艾可辟邪,用於驅蚊蟲也是一神葯。隨著當今養生保健行業的發展,艾灸依然盛行。縱觀古今,艾草之用,無所不在,然知其用者,實屬不多,吾愚笨,願略陳一二。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艾草又名遏草、香艾,灸草﹑醫草﹑黃草等。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為止血要葯,治虛寒證疾患尤佳。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唐本草》:"生寒,熟熱。

《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名醫別錄》:艾葉,生田野。三月采,暴干作煎,勿令見風。

《本草圖經》: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復道者為佳。雲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采葉暴干,經陳久方可用。

《本草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揀取凈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雲,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適逢溫暖時節,水濕氤氳,蚊蟲甚多,房前屋後,取艾一把,曝晒晾乾,熏於堂內,芳香辟邪,醒神祛蟲,豈不比現代花露劑或化學噴劑更天然,更經濟,還可增添情趣,妙哉!

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艾糍粑。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可謂是應時節之美味,養生保健之佳品。

艾草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可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植物。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艾葉晒乾搗碎得「艾絨」,點燃之後在人體皮膚、表面上(特定穴位或患處)進行溫灸,借艾火的熱力透入肌膚,以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等作用。《莊子》記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說「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灸則宜用熟艾。

艾葉還可用於:預防瘟疫時毒,濕疹,調經,染料,香料等等。以其來源廣泛,處所皆有,用途之廣,深受民間喜愛。

文字:月下獨酌

編輯:古風尋道

▍版權聲明:

○ 本文為投稿文章,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尋道 的精彩文章:

論中醫思維,我獨愛其三

TAG:古風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