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故鄉童年的回憶:圍子牆

故鄉童年的回憶:圍子牆


 1.『』牆子『』——土圍子牆

原創 春華秋實

(一)

我的老家是一個叫北黃埠的村莊。

  她座落在齊魯大地東北部的魯中平原上,位於昌樂縣城以北七華里的丹河東岸,是一個有著近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落。

更值得一提的是,北黃埠村所在的濰坊市,她地處山東半島的東西走廊,是沂山山脈與渤海海岸的緩衝地帶,她背靠沂蒙山區,面向渤海之濱,南依膠濟鐵路,北靠濟青高速,既佔盡地利優勢,又坐享交通之利,真可謂地理優越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就是進出膠東半島與內陸的戰略要衝,尤其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飛速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經濟繁榮,風光秀麗人民富足,不愧是齊魯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在我小的時候,老家四周被高大而且寬厚的圍牆所環繞,家鄉的人稱它為「牆子」。圍牆呈正方形,邊長約兩華里,東西南三面有鑲鐵大門,但唯獨沒有北門。四面圍牆上長滿各種灌木花草,每當春夏植物繁茂之時,整個村子四周綠樹掩映相映成趣,每當清晨千家萬戶做飯之時,炊煙裊裊薄霧繚繞,遠遠望去好像仙境一般,令人心生一種如夢似幻的奇妙之感:彷彿置身於海市蜃樓中的蓬萊仙閣,又恰似駕臨於薄霧籠罩的玉皇神宮。實在是一個環境優美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二)

據老人們講,圍牆始建於清朝咸豐年間,為的是防範『』長毛『』造反,是由當時村裡的一位綽號叫『』三千六百碗『』的大財主出資興建的,說起這位三千六百碗,還有一個流傳很久且廣為人知的故事,據老輩傳說,在清朝年間北黃埠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大財主,人稱三千六百碗,他不僅勤勞能幹善於盤算,而且精於治家。他既不吃喝嫖賭,又不欺壓百姓,只有一個嗜好,那就是只要手裡有了錢就拿去置辦土地房產,所以很快就成為坐擁土地三千六百多畝和豪宅數座的土財主,他雖然家資甚巨富甲一方,但卻行事低調為人和氣,從不顯擺炫富。

有一次他去濰縣一個人稱「丁宅」的大財主家做客,當時前來做客的除了一方巨富就是當地名流,誰也沒有把三千六百碗這個穿著普通的鄉下人放在眼裡,在中午宴席時人們就各自選擇與自己相當的位次落座,而把最末的座位留給了這位年紀不大穿著一般的鄉下人,面對這些趨炎附勢依服飾待人的凡夫俗子們,三千六百碗並不在意,就在下首落了座。

  開席之前免不了要相互打聽一下彼此的家業大小,也藉此顯示自己的尊貴,當有人問到三千六百碗家裡有多少畝地時,他顯得很無所謂的樣子笑了一笑說道:「哼哼!我一畝地打一碗,我還打三千六百碗唻」。眾人一聽莫不吃驚,立馬就換了一種神態,接著就不容推託的將他讓到了首席的位子上,從此「三千六百碗」這個名字不脛而走,三千六百碗也因此名聲大噪!以至於三千六百碗竟成了他的正名,而他真正的名字也就漸漸的被人們淡忘了。


(三)

話休絮繁,咱們言歸正傳。

  我們老家的圍牆在很早以前方圓百里的地界內,可算得上是最大的村莊級別的圍牆了,也可以說它的規模宏偉頗有氣勢,它的東南西三面都有像城門一樣的大門,很是氣派!至於為什麼沒有北門,則是眾說不一,有的說按照古時的講究是不留北門的,也有人說為了防守的需要。圍牆高十餘米,圍牆的頂部寬闊而平坦,可以並排跑開兩輛馬車,圍牆邊長約二里地有餘,南西北三面是土質結構,唯獨東面是沙灰結構,據說東面的圍牆還是三千六百碗的岳父家(當時濰縣的大財主丁宅)幫忙來修建的,所用的材料和人工都是從五十里之外的濰縣用大板車拉來的。圍牆採用夯土結構,異常堅固,在一百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真可稱得上是銅牆鐵壁固若金湯了。


   (四)

正是由於這一得天獨厚的防禦條件,就使得我們北黃埠成為歷次戰爭的兵家必爭之地和軍事要塞。長毛造反時有一支女兵隊伍曾經從圍牆北面攻打過村子,當時正值隆冬,村裡人為了防止敵人從圍牆上攀爬上來就用井水澆在圍牆外面,經過一夜嚴寒,圍牆外面結冰,溜滑立陡,當時也沒有大炮,因此敵人不但無法攻破圍牆,還讓守衛的村民用鳥槍撂倒了不少長毛兵,最後敵人看看沒有辦法就撤走了,當時的人們在敵人撤走後打掃戰場的時候還撿了不少戰利品,有人還從一名陣亡的女官身上撿到一柄佩劍——護身短劍,這柄寶劍雖然小巧,但卻是製作的極品,劍柄是用骨頭和白銅鑲嵌而成的,劍身正中的脊線上嵌入了距離相等的七個金星,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七星寶劍,我小的時候在一個同宗的爺爺家裡還看到過這柄寶劍,這個故事也是聽他說的,後來此劍不幸遺失。由此也可以推斷,這位女官的官階應該是一位中級以上的首領,從這裡可以看出,太平天國的中高級將領在兩軍對壘時,一定是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這也難怪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能夠讓大清朝首尾難顧焦頭爛額了,就連皇帝老子咸豐皇帝,也在大廈將傾的風雨飄搖之中,憂憤成疾,撇下大位撒手而去了,若不是危機生於堡壘內部的原因,那洪秀全極有可能會一統天下了!另外還繳獲了大刀、長矛以及土槍等戰利品,特別是那製作精緻小巧玲瓏的小手炮,十分可愛,在我小的時候還能見到這些古董。


(五)

在解放戰爭時期,濰縣和昌樂是國統區,黃埠村駐有國民黨的軍隊,我人民解放軍在攻打黃埠的時候,曾發生過較大規模的戰鬥!當時擔任主攻任務的是陳毅和粟裕的部隊,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突然襲擊的進攻效果,解放軍是在當天的晚上,在夜幕的掩護下,從沂蒙山區急行軍趕來的,儘管這樣,戰鬥也還是進行的異常激烈。解放軍的突然從天而降,嚇懵了守衛的敵人,他們頓時象炸了窩的馬蜂,亂作一團,慌亂的拿起武器倉惶應戰,但守城的部隊畢竟是國民黨號稱模範保安師的張天佐部下,都是頑固不化的死硬份子,守衛的敵軍團長見勢不妙,便親自上陣彈壓,並馬上組織火力瘋狂反撲!就在這時,忽聽外面「轟」的一聲巨響,南大門被炸開了,解放軍一擁而進,敵軍團長見情形不妙,立即掏出手槍接連擊斃兩個退卻的士兵,並藉助防禦工事內的密集火力,這才穩住了陣腳。很快敵人又組織了瘋狂的反撲,就這樣雙方在南大門展開了拉鋸戰,據老人們說,敵我雙方在南大門反覆爭奪打了七進七出。在此緊急關頭,為了減少部隊傷亡,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的我獨立團馬團長英勇果斷急中生智,決定撤下北豁口子的攻城部隊,給敵人留出一條逃跑的出口,讓敵人自己『』出水『』,然後在其逃跑的必經之路,也就是黃埠村北面的黃土溝組織埋伏聚而殲之,結果困獸猶鬥然而卻走投無路的敵軍見北豁口子槍聲驟停,就好像是憋在悶罐兒里的黃鼠狼見到了一線光明,也是絕望之中慌不擇路,立即不顧一切的紛紛湧向北豁口子,當他們看到眼前的黃土溝時,好像又發現了一根救命稻草,不覺大喜過望,立即利用這條深溝的掩護向北倉惶逃命,結果正好自投羅網,進入我軍預設的伏擊圈,在我軍的一片喊殺聲中紛紛舉槍投降,敵軍團長也成了我軍的俘虜。就這樣,經過一夜的激戰,終於打下了北黃埠,至此,昌樂縣全境宣告解放!

在我小的時候人們還常常在圍牆的牆根下撿到手榴彈、子彈,以及步槍上的刺刀等戰爭遺留物。

 

  (六)

早先的圍牆頂部寬闊而平坦,站在圍牆頂部可以極目遠望,遼闊的原野一覽無餘,無論是青紗遍野的夏秋季節,還是白雪皚皚的隆冬季節,遠近的景色盡收眼底。

每當我站在這寬闊的圍牆頂上,面對著遼闊的曠野,或是無邊無際的青紗帳,都會感到盪胸悅目心曠神怡。

我小的時候因為沒有出過村子,那時候汽車又很少,所以沒有見到過真正的汽車,但我們站在高高的圍牆頂上,就可以看到東面二里路以外的昌大路上奔跑的汽車了,如果是晴朗的天氣,還能比較清晰的看到汽車的輪子,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相當於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了。

  圍牆上也有好多我們好玩的去處,比如去掏鳥窩,圍牆上當時棲息著好幾種小鳥,有雞雞狗子、山大頭等等,去圍牆上尋掏鳥蛋和小鳥,是我們當時最著迷和好玩兒的事兒了。另外,生長在圍牆上的酸棗、杜梨子等野果也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天然大餐『』。

最具刺激性的,同時也是最具有危險性的,是在圍牆上下進行「軍事演習」,演習雙方輪番以圍牆頂部和下方為陣地,利用土塊互相進攻,這在兒童玩樂圈中稱之為「開火」,當然這種遊戲的危險性是很高的,如果有誰違背事先的約定,偷著將規定使用的土塊換成了石塊,或者誰不幸被『』子彈『』擊中,那可就麻煩大了,被「子彈」打到頭上那自然是很倒霉的事了,可就算是勝利的一方,也難免會挨嚴厲父親的一頓好打,但是對於一個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嚴厲父親的管教又是完全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七)

印象最深,也是最不被父母反對的一件事,就是夏天的夜晚到圍牆頂上去乘涼了,每當夏夜來臨,天氣炎熱時,村民們就拿上一片麻袋片子或者是麥秸篙件,聚集到圍牆頂上去乘涼。

由於圍牆頂上地勢高,所以風也比平地上的大的多,不僅很涼快,而且也可以免受蟲蚊的叮咬,坐在這涼風習習的圍牆頂上,遙看著滿天星斗的浩瀚夜空,真是既涼爽,又愜意。在這美好靜謐的不眠夏夜,人們盡情的享受著大自然的這份特殊恩賜,消解著一天的忙碌帶來的緊張和疲勞,人們各自進行著自己愛好的活動:婦女們在說著屬於她們自己的悄悄話;大老爺們兒在談論著各自白天幹活的心得,交流著自己對明天和以後的計劃和打算;小夥伴們在聚精會神的聽老爺爺講故事,什麼響馬傳了,水滸了。更有趣的是,這時還可以看到遠處田野里流動閃爍的「鬼火」,上過學的初中生們,帶著神秘而且不無自得的神氣,向天真而充滿童稚和好奇的小弟弟講述著鬼火的原理,這一位說,那是古代戰亂年代遺留的人或者動物的白骨因自然風化而產生的磷火,那一位說,是狐狸在奔跑時,尾巴與地面摩擦而產生的電火花。這就是知識與科學對人們的教化和影響啊!真是潛移默化無時不在!

牆子外圍是護城河,我小的時候,護城河已是被圍牆上脫落的泥土填埋的很淺了,但即使是這樣也還是常年有水的,水裡面有魚,象泥鰍、浮哨、麥穗子等,有時發大水的時候,也從昌樂城裡沿著村前的水溝漂下來較的大魚和王八,護城河還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那時候我們游泳可不像現在這麼講究衛生,只要有個水灣就不錯了,當時我們游泳有三個地方,一是圍牆外面的護城河,當時我們叫壕溝,二是村裡因打坯或燒窯挖土形成的水灣,三是去村外一里多路以外的丹河。

由於牆子上有這樣多的「土特產」和這麼多好玩兒的地方,牆子就成了我們小時候不可或缺的樂園和「訓練基地」了。


(八)

隨著人們日益繁多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增加了用土的需求,再加上近二百年春夏秋冬風霜雪雨的自然風化,這座代表著古代生產力水平的土圍子,終於消融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現在,當我們再回到家鄉的時候,看到的不再是兒時記憶中的「牆子」了,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齊的大瓦房,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大門樓,和停放在大門樓前的那一輛輛睜明瓦亮的小轎車。而且未來的新黃埠社區的樓房也已經建設完工,鄉親們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日子也指日可待了!

  看到眼前的一切,憧憬著家鄉的美好未來,我不禁為自己家鄉的巨大變化而驚喜,也為家鄉的美好未來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欣慰。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也將要進入花甲之年了,許多的記憶也逐漸變的模糊,甚至出現記憶的空白,但童年時候的許多往事,卻好像要趁機來填補這些空白,童年記憶中的土圍子,以及那些和它相關的許多趣事,就像紛飛的花絮,時時飄過我的眼前、進入我的夢鄉。

——春華秋實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日定稿於昌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你現在的付出,都會是一種沉澱
眷念時光不老,斑駁了指尖流年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