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籍是一面鏡子,映出讀者自我的內心

書籍是一面鏡子,映出讀者自我的內心

Forward

閱讀

任何一本書被一個讀者拿起來的時候,他心底都有一種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慾望,就是我要改變自己,要提升自己,這是一個很偉大也很卑微的慾望。

——梁文道

正文

Story

| 讀書的最大驅動力——改變自己

確如梁文道言,我們讀書就是為了改變自己。雖則這種自我超脫和異化的慾望,往往潛在下意識里,難以被意識層面的思維運作捕獲,納入日常普遍的行動框架,去驅使人有意識地讀書。

這樣講未免抽象,換句話說,也即驅使我們讀書的原始動力,正是來自內心深處的熱望:很可能是溯至胎兒時期,剛養成的意識原型。然而當第一聲啼哭響過,我們與世界發生聯繫,但此時面對世界,那些最初最原始的慾望未免太過私密,以致我們生而為人就戴上了面具的「自我」是無法感知,甚或羞於感知的,於是將其封在了平素難以覺察到的下意識區域里。

而那些下意識里的珍寶,歷經歲月沖刷,因位處深幽,仍保持最初的熾烈純然,好比人體深處的一顆恆星,發散永恆的光芒,不停地轉動,轉動,驅動人不自主地,驅動人超出意識地去讀一本書,藉助讀書,獲取知識、領受感悟、刷新體驗,最重要地,還是借書鑒人,映照自我,讓自我的抒情得到年深日久迢遙千里外的回應: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竟然有與你如此近似的靈魂,而你們之間的聯繫,因為書本作為介質的緣故,是可以輕鬆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即便最初你並非有意識地要為「改變自己」而讀書,但原始的慾望驅動你去讀書,完成了這項行為,且在這一過程中收穫了「改變自己」以外的譬如閱讀快感、知識見地、開闊的心胸等等;甚至讀完書的最終,你仍未意識到「改變自己」或許是貫徹你讀書行為始終的核心動力——但事實層面上,你已然改頭換面,今非昔比了。

| 書籍是一面鏡子,映出讀者自我的內心

阿蘭·德波頓在其精巧趣致的小書《機場里的小旅行》中,援引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如此表述道:「『事實上,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作者將其提供給讀者,以便於他發現如果沒有這本書的幫助他就發現不了的東西。』不過,書的價值還不止於描繪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習見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書對我們各種情感的描繪遠勝於我們自己的體會,它處理的感知和認識雖確屬我們所有,卻又是我們根本無力予以明確表達的:她總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是的,一本書必然是有千萬個全不一樣的讀者的,而吸引他們自五湖四海迢遙而來翻開它的,這本書自身獨具的魅力以外,更加發揮作用的必然是所有好書共同的特質——即可作為鏡鑒以映照每個讀者自我的內心。就好比人會迷戀於鏡子的精緻工巧,然而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具備的實用功能,即「映照」才是吸引人們長久持有和使用鏡子的根本原因。

我們都是一本書

寫著自己 等待心動的讀者

看著別人 期待生命的精彩

讀書時 別斷章取義

寫書時 別埋太多伏筆

——Nobody

最後借用林語堂先生論說「讀書的藝術」時的一句話來結尾:「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

放在這裡,也是想呼應前文:當你捧起一本書,一心是為了「改進心智」或「改變自己」的時候,恐怕,讀書就已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所以,讀書無關美醜,無關貧富,無關修為體煉,無關明智怡情——讀書只關乎「讀書」本身,既從最開始已無意識讀書許多年,願你繼續「無意識」、「無目的」,永葆這份閱讀的真純與摯誠。

End-

2018年4月13日/第270期

文字編輯:鄭浩楠

後期製作:劉彩陽 何潔雯

責任編輯:王佳

審核:魯震霆 張江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菁工職 的精彩文章:

TAG:菁菁工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