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禪修是一門「管心」的學問

禪修是一門「管心」的學問

不少人認為禪修只是禪宗的一種修行方法,其實它同樣也是佛教各個宗派共同的修行方法,所有佛教宗派都是以戒定慧為修行的步驟,統稱三學,第二個就是「定」,沒有定就沒有慧,所以定是重要的。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修行六度萬行,其中「禪定」是六度之一。不僅佛教強調禪修,世界上所有宗教對禪修,對冥想都很推崇。十年前我去義大利參加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宗教會議一定有一個儀式,其中共同的儀式就是冥想/禪修。在佛教叫禪修,在西方基督教、天主教叫冥想,在儒家叫靜定,而有「智慧由寧靜而生」之說,這是儒家的思想。無論中國的儒釋道,還是世界各大宗教,對禪修都極為推崇。有的叫靜思,有的叫冥想,有的叫靜觀,雖然名稱不同,其實它的核心與禪修內容相同。

禪修延續古今

有人認為,禪修是佛陀創造的一種修行法門,其實不是。禪修的歷史很長,長到跟人類的歷史同步。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在印度有一個印度河文明,也叫哈拉帕文明,它們出土發現了很多的文物,其中有一個印章就是禪修的印章,一個禪修的圖形,說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印度人為了跟大梵天溝通,就是通過瑜伽/冥想。在現代瑜伽變成美容健身,古代它是通過冥想跟梵天溝通的,從那時開始禪修一直沒有中斷,一直延續到今天。

佛陀的開悟其實得益於禪修,開悟前他尋訪很多老師,也苦修過,都沒有結果。最後他到菩提樹下靜坐。佛陀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大徹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講,佛陀是因為禪修而開悟。佛陀每天有一個必修的功課,叫飯食經行,經行就是步行禪。他一大早起來第一件功課就是禪修,早晨禪修後托缽化緣,然後行禪,然後是弘法,這是他的日常功課。所有佛陀的弟子都必須禪修,學佛的人不禪修就白學佛了,現在很多人把學理論當成學佛,這是最大的誤區。學佛是學覺悟,是學開智慧,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才可以化解煩惱。開智慧,需要在心上用功,禪修,是在心地上用功的法門,至關重要,所以從古到今從來沒有斷過。

東西方都推崇禪修

我們講到宋明理學,就是通過禪修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所以有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說法,陸是陸九淵,王是王陽明。心學就是在心地上用功,宋明理學成為新儒學,它新在哪裡?它在傳統儒學的思維基礎上加入了了佛教的禪修,加入了明心見性的心學。禪修經過六祖惠能大師及其弟子的推廣,不但佛教徒重視禪修,儒家的人也重視禪修,他們通過禪宗的心學改造傳統的儒學,最後真正成為中國宋朝時期的新儒學,所以新儒學是融合了禪修的,如果不禪修,你在心地上就沒有心得。

再講到西方的心理學,西方的心理學早期強調科學性、理論框架,如今的西方心理學引進大量佛教的禪修,比如卡巴金的「正念療法」,直接使用了禪修的方法和名相,在西方的醫院、大學裡推廣。不少美國醫院有心理疏導的門診,在美國如果得了癌症,除了吃藥以外,他可能需要心理疏導,其中有一種叫正念療法,用的就是禪修的方法。所以說禪修改變了儒學,也改變了西方心理學,我們甚至可以說,禪修可以改變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對寶蓮禪堂的設想

我們無論是老參還是新參,都想到禪堂來求得一分進步,一分心理的安寧,禪修真的能改變生命的質素。在寶蓮禪寺每天有兩次禪修,上午一次,晚上一次,所有出家人都必須參加。從管理學上講,最重要的必須安頓員工的身心,心管好了,人就能管好;人管好了,事情就能管好。現在好多人根本不了解管理的真諦,只強調把事情做好,不去管人,這是錯誤的。管事必須先管人;管人必須管心,心不安,人就不安;人不安,事情就做不好。所以不能太功利,一味沖著事情去做。

我們心裡有煩躁,有壓力都需要禪修。如果我們這七天禪修體會到那怕是一點快樂、輕安、自在的感覺,應該把它帶回家裡,每天有一個時段用於禪修,大概40分鐘,通過一年自我的學習必然有進步。如果這樣,寶蓮禪寺每年的禪七就變成大考場,真正恢復禪七的本來功能。

現在有網路,有微信,有這種線上的教育,如果我們有心的話,我可以跟我們主七和尚和維那師商量,能不能辦線上寶蓮禪堂?進來以後打個卡,將每天打坐時間寫下,有問題留個言,我們的禪堂會持之以恆跟蹤,提供指導。 在座如果有人學管理的話,可以把這件事好好落實,不至於禪修一年只有七天,其它就照顧不到。我真的很希望在座的把禪修變成每天必修的功課,不僅在禪堂內禪修,禪堂外一樣可以禪修。我堅信通過一年的努力,到明年禪七真的會有另外一番風光。

編輯:蘭溪 校稿:蓮心如水

薇寧整理

轉發積善因

關注得福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蓮禪寺HK 的精彩文章:

TAG:寶蓮禪寺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