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動聽文化·憶婺韻

動聽文化·憶婺韻

露天電影是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50至80年代,在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歲月里,露天電影成了農村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只要聽到有放映的消息,大伙兒就成群結隊地趕赴幾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外的放映點觀影。《小花》《廬山戀》《平原游擊戰》依舊曆歷在目,還有一直存留著的夏夜涼爽的風、用勺子大口挖著吃的香甜的西瓜、臉上明滅閃爍的光影,身邊年輕的爸媽……現在人們對露天電影帶著鄉愁般的情懷,因為缺乏而格外懷念。

作者:張明,浙江浦江人,多年從事地方新聞工作,現為《今日浦江》報社總編輯。近年來致力於散文創作,作品散見於《浙江日報》《金華日報》和《今日浦江》等報刊。

朗誦:亦文,退役媒體人,鍾愛語言藝術,現任某雜誌編輯。

《露天電影》

張明

對大哥有記憶,始於露天電影。

一天晚飯過後,天已擦黑,母親正在井邊洗衣服。她白天得了廣場有露天電影放映的消息,便要大哥帶我出去看一場。開始大哥似乎不願意,帶了個娃不方便,遠沒有自己一個人輕鬆自在。後來母親說了幾句,大哥也就應承下來,甩手把我扛在肩上,再一聳,我就騎在大哥的脖子上,穿過硬硬的石子路,沿后街去了廣場。那晚的電影是《地道戰》還是《地雷戰》,記不清楚了,很可能還沒到轟隆隆的地雷炸響,我已經歪在大哥的脖頸上睡著了。

對三哥記憶的起點同樣也開始於露天電影。

三哥只比我大七歲,我七八歲的時候,他已長成一個半大的小伙了。年輕人精力旺,晚上又沒有像樣的文化娛樂活動,看場免費的露天電影是個不錯的選擇,城裡放露天電影的不多。鄉下倒是遇到有人做壽、有人生子、有人亂砍樹木罰了款會放場電影,所以三里五里半徑的金獅、五里、石馬、浦北就常常成了目的地,稍遠一點的七里、大許、竹窠頭也會趕去。《春苗》《南海風雲》《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烏鴉與麻雀》《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都是先先後後看露天電影看的,從此記住了演林則徐的趙丹、演偵察兵的王心剛、演靳恭綬的于洋。電影《青松嶺》主題曲《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的旋律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第一次鄉下趕場看露天電影去的是大溪樓。我小小年紀,心裡有點兒沒底,可也並不太擔心。從家裡出發,途中要翻過一座舊石拱橋——南橋,橋下面是浦陽江,流著嘩嘩的江水。橋兩頭一上一下,有兩條長長的坡道。坡道兩邊種了泡桐,開紫色的花。南邊坡道的盡頭是下季宅,再往東走上一段路,就到了大溪樓。我跟在三哥他們後面,緊趕慢趕到了那邊,天已差不多黑下來。

幕布掛在浦陽江邊的一處曬場上,看上去又大又白,四隻角上各拴著一根繩子,四仰八叉伸向四個不同的方向,最後固定在兩邊的毛竹上。幕布前人頭攢動,嘰嘰喳喳響成一片。小孩子因為機會難得,高興得不得了,胡亂穿梭在人群中,肆無忌憚地呼朋引伴,還時不時狗兒貓兒的學叫幾聲。大人們則有說有笑地踱著步子過來,嘴裡嗑著噴香的瓜子,偶爾打一兩個飽嗝,一臉的幸福感。有點意思的姑娘小伙在這個時候就顯得有幾分詭秘,舉手投足不太一般,斯文也是裝出來的,他們的表情更多的在眼神上。當然,夜幕掩護之下別人不好判別,只有自己知道,但他們良好的精神狀態明眼人還是能看出來。

因為幕布前面實在站不下什麼人,最好的位置早已被本村人的四尺凳、高腳凳佔據,他們只要在電影放映之前踏踏實實地坐下來就行,我們這些外來戶只好斜斜地站在兩側觀看。一束強光打出,放映機開始「咔咔」地走動,清脆,緩慢,規律。八一電影製片廠閃閃的星光一下子使大人小孩安靜下來,大家的眼裡充滿期待,閃耀著動人的光。

三哥帶了我出來看電影,多少有些責任,總不能自顧自地看電影,我踮起腳尖又無濟於事。於是,他乾脆從曬場旁邊捧了兩三塊磚頭,放在幕布的背面,讓我坐下來,也算是對我有了安排。

夜晚的曬場上,除了電影里發出的聲音,偶爾會有大人的幾聲咳嗽。相比幕布的正面,坐在反面的人稀稀落落,對比非常強烈。幕布上劇情不斷地推進,我的心裡卻在一個勁地著急:反了!反了!可不,打槍的全變成了左撇子,喝水的也全變成了左撇子,本該右邊的東西全放在了左邊。但著急歸著急,終於不好意思喊出來。一場露天電影看下來,腦子裡亂七八糟的全是反的,其他的什麼也沒有看進去。

身後不遠處是浦陽江流淌的溪水,覺得涼涼的,好像就從我的腳下流過。我一下子感到有些寂寥,回來的路上暗暗發誓:什麼時候長大了,我也挺直腰桿站在人群里,正面,一定要正面,美美地看一場露天電影。

星星躲進雲層,不見了。月亮也是淡淡的,眉毛一樣,又細又柔。

《動聽文化》 「憶·婺韻」專欄精選《老金華的記憶》《金華味道》《文化金華》等書刊中本土文學原創作品,用圖片、文字、朗誦的形式在微信平台上呈現,運用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和新媒體傳播載體,給予受眾優美的視聽享受和豐富的精神滋養。同時,傳播地域文化,傳送文化能量,傳遞城市溫情,傳揚最美風尚,助力文化金華建設。在這裡,你可以聽到那些遺留在八婺大地上的金華老故事、流傳在大街小巷的經典傳奇、飄蕩在千家萬戶的地道美味……欄目力求清新,溫暖,動聽,充滿人文氣息,富有地域特色,用精神生活的清音蕩滌塵世的喧囂。

END

聲明:本欄目文字、音頻版權歸「金華文化」所有,若有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出品:金華市文化信息中心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王雅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華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金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