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行車的回歸》——重返現代性

《自行車的回歸》——重返現代性

GIF

《自行車的回歸:1817—2050》

[法] 弗雷德里克·赫蘭 著

喬溪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年4月

內容推薦

自行車,一個看似很普通的物件,卻折射出人類生活與社會經濟的演變。早期的自行車如何挑戰了馬的運輸霸權?為什麼荷蘭人比法國人更愛騎車?汽車真的比自行車更快嗎?如何評價免費租用自行車、可摺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增加自行車專用道是否可以促進自行車的使用?……

本書回顧了年代、階層與生活方式譜寫的自行車史,探討了同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環境與自行車自身的技術特點,娓娓道來了一部歐洲城市市民出行歷史。

城市發展至今,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資源匱乏等問題已給大多數人造成困擾,一套新型城市出行系統呼之欲出。在未來,面對經濟與環境的雙重危機,自行車將成為人類走出困境的方案之一,令城市變得更加平等、和諧,更具人文精神。弗雷德里克·赫蘭將在本書里描繪他心目中的未來新城。

GIF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赫蘭(Frédéric Héran),法國經濟學家、城市規劃學家,里爾第一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里爾社會與經濟研究中心學者,近年來在法國期刊雜誌上發表多篇關於城市自行車的文章,其中包括《自行車,未來的答案?》《關於交通方式的普遍速度:重新審視伊萬·伊里奇》等。

譯者簡介

喬溪,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本科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法語系,2008年赴法國留學,2015年獲得法國利摩日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蔚藍的想像:大航海時代中國與歐洲文學中的海洋與遠方》。2016年回國任教,致力於中西比較文學、海洋文學、地理文學批評研究。

內容節選

一匹機械馬?

馬這種動物從史前時期就已為人所用,在歷史的長河中,騎馬逐漸成為一種極富魅力的出行方式,如此高端優越、彰顯自由的特性使之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19世紀,騎馬出行的受歡迎程度達到了巔峰。然而,畜養馬匹卻頗費功夫,除馬廄、草料、麥稈之外,還需要長期僱用專人打理,如此開銷恐怕只有貴族階級與大資產階級才負擔得起。出租馬車和依靠馬力的老式輕軌曾一度走向大眾,但它們的花費仍舊偏高。從某種程度來說,馬具有一定的速度優勢,可它們很快就會疲累,所以綜合算下來,也並沒有真正比步行快很多。更大的問題是它們常給城市帶來諸多不便:馬糞雖然有些利用價值,但會把路面弄得又臟又臭;駕駛馬車事故頻發且容易造成擁堵,外加馬蹄鐵帶來的嘈雜聲等,這一切都令人不堪其擾。

我們可將 1891 年看作是現代自行車的誕生年。

人們諧謔地把自行車稱為「機械馬」,它的出現終於教人擺脫了馬匹帶來的種種麻煩。說來有趣,自行車常被拿來與馬作比較。英國人把德萊斯自行車稱作「玩具木馬」;德國人給自行車起了個外號 叫「鐵絲驢」;更有許多人字面意義地叫它「鐵馬」。而且,自行車在人們眼中始終是一種坐騎而非座椅,就連自行車學習班都直接被稱作馬術學校。

從一開始,卡爾·德萊斯就宣稱自己的傑作比馬要快得多。隨著他在技術上的不斷改良,德萊斯一次次地證實了這句話。自1891年起,最初的幾次自行車賽都是遵循這個理念開展的,組織者選擇的「波爾多—巴黎」與「巴黎—布雷斯特」往返賽段都是從前賽馬的經典路線。1893年,歐洲中部組織了一次「維也納—柏林」自行車賽,全程沿用兩年前舉辦的一場盛大賽馬活動的路線。比賽的結果令人驚喜:自行車平均速度是馬匹的2.3倍。馬匹用72小時跑過的582.5公里路程,而自行車只需31小時就能順利完成,平均速度為19千米/時,而馬匹則只有 8千米/時。此外,1891年那場精彩的賽馬結束後,一周內有30匹馬因過度勞累而死,而1893年參加自行車賽的所有選手,卻都平安無事!

自行車還有許多好處,比如它價格比馬低,卻比馬兒順從乖巧,想什麼時候騎都可以。皮埃爾·吉法爾在 1899 年寫道:「有了它(自行車),再也不用準備一籮筐燕麥、乾草和秸稈了,連馬廄都沒必要了,更不再需要面對那些狡猾的飼馬員和飼料商——就連心眼最好的人都得提防著他們,小心他們狼狽為奸合起伙來撈你口袋裡的錢。有了自行車,我們再也不必擔心它會不會累壞,它可以隨時整裝待發。」最早的德萊斯自行車就已被證實,其價格僅為一匹馬的四分之一。發明家們都饒有興緻地試圖讓自行車從各個方面代替馬匹,諸如散步、比賽、日常出行可以改騎自行車;醫生出診、神甫探問、郵差送信、馬戲表演都改用自行車;甚至組織一支自行車騎兵也不無可能。

最後一點好處同樣很重要:自行車幾乎不給城市造成任何污染。像巴黎這樣的城市,1902 年仍有11萬匹馬,它們的逐漸減少對當時城市的衛生環境來說可謂一件幸事。然而,馬匹雖然消失了,緊隨其後的卻是汽車的流行,它帶來的污染也不在少數。

運動或旅行,速度或發現

自 1870 年起,自行車就成為現代性進步的標誌。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騎著它走街串巷,擺脫原先步行者或騎馬者的標籤,從此不再受火車時刻的限制,也不必擔心路上的突發事件,更不用費力照顧馬兒。自行車的價格在當時仍然較高,主要供中產階級娛樂消遣、 運動或者旅行。菲利普·加博里歐曾說道:「但願人和這機器成為一對前途輝煌的組合,希望我們能一起成為『世界的主宰』。科學與運動也攜手加入了這場奇妙的探險。」在當時社會,如果你想脫穎而出,那麼擁有一輛自行車就是個不錯的開始。

早期的自行車在法國和德國均以速度著稱。自行車賽的熱潮逐年劇增,1903 年,第一屆環法自行車賽應運而生。這場比賽讓整個國家都領略到了自行車的魅力,它不但快捷,而且具有環繞整片國土的持久力。1881年,法國自行車聯盟(UVF)成立,它成功聯合了全國各地現有的俱樂部,其主要功能是組織比賽。另有一些自行車愛好者對觀光旅遊情有獨鍾,他們於1890年成立了法國觀光俱樂部(TCF)。 此舉實際上是效仿英國1878年成立的「兩輪車觀光俱樂部」,1883年,它更名為「騎行者觀光俱樂部」,以免把三輪車愛好者排擠在外。法國觀光俱樂部的目的是傳播自行車文化和推廣自行車旅遊,它一經成立就迅速取得了成功。

GIF

在荷蘭,「自行車發現之旅」的主意在全民公投中以壓倒性票數順利通過。面對著1870年由俾斯麥統一起來的德國,面對著隨後到來的泛日耳曼主義,荷蘭人壓力巨大,他們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方式。自行車就是答案。一方面,人們騎著它可以輕鬆地探索和發現祖國的角角落落;另一方面,它體現了幾種價值觀:力量、平衡、自我控制、自由與獨立,這些價值觀讓國人回憶起風光無限的黃金年代,當時荷蘭北部的合眾省叱吒風雲,幾乎控制了整個17世紀的經濟、文化與藝術。荷蘭人把發展溜冰這項傳統運動的經驗推廣到了自行車的發展中。荷蘭騎行者協會(ANWB)於1883年正式成立,目的就是提升自行車觀光旅遊的價值。

不過卡特琳·貝爾托·拉弗尼爾強調:「真正依靠自行車使民族同心同德的國家其實是義大利。當整個國家分崩離析、落後不堪、命運未卜的時候,北部工業區的一批工程師跨上自行車,他們從一個城市穿梭到另一個城市,宣傳這個新生事物並號召人們團結起來加入他們的行列。如此愛國之舉以一場盛宴告終,在宴會上,人們舉杯祝福一個全新的義大利。發現和欣賞祖國的一山一水,就是最美好的愛的告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鼓樓新悅 的精彩文章:

近期計划出版書目

TAG:鼓樓新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