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人問:聖人無名,這三句怎麼理解?

有人問:聖人無名,這三句怎麼理解?

《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神人、聖人,三者有兩個說法:一是說,體為至、功為神、名為聖,其實是一個境界的三個方向的描述。另一種看法是,至人至善至美,是最高境界,神人次之,聖人又次之。由於《莊子》一書中,這三者的描述一會相似,一會又不相同,所以各家都有各家道理。元派認為,這兩種看法都可取,先說高下之分的,如同大乘佛法中佛、菩薩、羅漢的區別。

先說至人,水火不侵,了生脫死,騎日月,遨九天,簡直了不起,神通廣大。但是我們拋開那些怪力亂神的描述,直指根本,那麼就很容易想到「道」,因為世間萬物,都有生滅,唯有「道」是不生不滅的。以「道」的角度看,日月山澤又有什麼概念性桎梏呢?它完全超脫於這些概念桎梏。所以,合於「道」者,自然是在心境或者境界上不生不滅,逍遙自在。

當一個人物我兩忘,寂滅涅槃,那麼自然也就達到這樣的境界了,但這種「獨善其身」的「自我救贖」,還是小乘境界。至善至美的至人當然不會止步於此。

「道」是以「無極」為體,「太極」為用,造化天地,運磚五行的。本體「寂滅」而用卻活潑有情,生滅變化,無一不足。所以,歸於無極,合於大道,只是找回根本心根本性,本心守常恆一,不動不靜,就是體。但依舊要效法天地,效法道,去顯化生滅之情,這就是用。

體為道,用為德。所以至人,應該是道德具足的,大圓滿大自在者。

再說聖人,書中表述上,有很多地方也讚譽非常之高,有的時候又有所不如。比如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這樣已經是與道相合才會如此。而聖人之所以鹼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又表現得不如神人。這樣的狀況只有道合而德不具才對。又有毀道德以行仁義,聖人之過也。這樣的描述應該是指世俗概念中的聖人,而並非老莊理想中的聖人。

所以,聖人就應該是合道但不具德者。而至人道德具足,所以神人既然神通廣大如同至人,那麼就應該是合道而德不圓滿者。

回頭在來看這句話,無己、無功、無名,是不是就更應該是真人(也就是至人)境界的三種表達,也就是體為至、功為神、名為聖。

明了了這一點,再去看聖人無名,是不是會想起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這個公案。因為真人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無所謂來,無所謂去,一切自然而來,自然而去,自然而拿,自然而放……。天道如此,他便如此;他若如此,天道便如此。因為真人合於天地大道,道德具足。

所以,無名、無功、無己,卻也非虛無無物,是不執著於我、不執功、不執名。來去無礙,萬法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衢 的精彩文章:

有人問:《道德經》里的「經」是什麼意思?
有人問:你怎麼看待生活和活著?

TAG:天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