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東師大辦聖約翰大學文獻展:校長卜舫濟和他的學生們

華東師大辦聖約翰大學文獻展:校長卜舫濟和他的學生們

誕生於1879年的聖約翰大學(St.John"s University)初名聖約翰書院,它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

1952年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被解散併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劃歸華東政法學院。73年的辦學歷程雖不算長,但從這裡走出了顧維鈞、宋子文、劉鴻生、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榮毅仁、經叔平、貝聿銘、魯平、周有光等校友,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

今年3月底,由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主辦的「光與真理——慕光簃藏聖約翰大學學人翰墨及校史文獻展」在華師大舉辦。

華師大古籍研究所教授丁小明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他拿出了他所收藏50餘幅活躍於現當代政界、商界、學界的聖約翰大學師生的書畫作品,及《約翰聲》、《約翰年刊》、《聖約翰大學畢業文憑》等70件珍貴校史文獻,希望重現聖約翰時代的動人故事。

張愛玲信札(點擊看大圖)

宋子文書法(點擊看大圖)

聖約翰大學畢業證書英文(點擊看大圖)

靈魂人物卜舫濟

展覽中,一件有聖約翰校長、美國人卜舫濟親筆簽名的《聖約翰大學1941年年刊》格外引人注目。

「辦聖約翰校史展,若沒有一件關於卜舫濟的展物,這個展是立不起來的。」3月30日,丁小明就展覽與聖約翰校史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在我看來,他是聖約翰歷史上最重要的靈魂人物,甚至說他是聖約翰之父都不為過。」

卜舫濟親筆簽名

丁小明表示,卜舫濟於1888年掌校後,規範了聖約翰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全英文授課,調整學科體系,提高辦學層次,讓原本的一所聲名不彰的聖公會書院漸漸變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自由、開放的大學。

「一開始人們對是否全英文授課是存有爭議的。畢竟這是一所教會學校,比卜舫濟年長的教會教育前輩認為只注重英文,會把宗教精神拋棄,最後培養的都是商業人才而不是宗教人才。但以卜舫濟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教會教育者認為,學校不該強化宗教背景,而是一處自由開放所在。而且英文教學能讓學生全面了解西方文明,也符合當時的社會潮流。」

在卜舫濟的堅持下,聖約翰將英文教學列為各科之首,學生們日常交流全是英文。如畢業於聖約翰的著名作家林語堂的英文就很地道,這和他在聖約翰所受的全英文式的教育有莫大的關係。另據學者雷強的研究,聖約翰學子顧子剛從學校畢業後進入北平圖書館,並任西文期刊組組長。當時的北平圖書館將購書委員會分為中文、西文二組,西文組有丁文江、胡先驌、陳寅恪、傅斯年、孫洪芬、王守兢、顧子剛等六人,顧子剛是全組唯一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但其英文毫不遜色。

「要注意的是,雖然強化英語教學,卜舫濟還是關注到當時中國社會發展,做了本土化的嘗試。」

丁小明說,比如為了融入上海的社會,卜舫濟習得一口浦東上海話,同時不顧教會的反對,迎娶中國女子黃素娥。在學校教育上,他邀請了著名教育家黃炎培來校考察,在黃炎培的提議下添設國文科目,增多大學部的國文學分,增購了國文圖書。同時,卜舫濟聘請聖約翰1916年畢業生、當時南京大學教育科教授孟憲承回校主持國文部,又聘請錢基博等人為國文部教授,使得聖約翰長期以來重英文輕國文的情況有所改觀。

從聖約翰「分出」了光華大學

1925年,「五卅慘案」在上海爆發,各界紛紛走上街頭。也是在這一年,一群曾給聖約翰大學帶來新面貌的國文部教員於「六三」事件後紛紛離校。

「這是卜舫濟歷來備受指責的主要原因。」丁小明說,「『五卅慘案』後,聖約翰大學的學子義憤填膺,要求罷課、降半旗行禮,卜舫濟最初同意了。但是後來因郭斐蔚的要求,卜舫濟才持中立態度,並阻止學生降半旗,並由此引發『六三』事件。」

其結果是,那年6月5日,孟憲承、錢基博、蔡觀明等國文部教員登報聲明脫離聖約翰,後另建「光華大學」。從聖約翰辭職的孟憲承等人成為了光華大學初期的教學骨幹,後來還有許多名人前來光華任教,以表示對愛國鬥爭的支持。

錢基博書法

周有光書法

「光華之成立,我認為最大原因在於時勢裹挾,其實不少當事人未必想真正脫離聖約翰。」丁小明以當時隨孟憲承、錢基博脫離聖約翰的蔡觀明為例,「他是我的鄉賢。在他的回憶錄《知非錄》中曾說『平心而論,我對於教育權的收回,認為尚非其時。因中國所辦學校,不如外人所辦遠甚;自己的學校既辦的不好,又不許人家辦,似乎徒爭意氣,不顧實際。但那時情勢特殊,且我系孟、錢兩君邀來,自應和他們同進退』。」

另一位當事人錢基博則在1926年10月的《聖公會報》為卜舫濟撰寫了《聖約翰大學校長卜先生傳》,盛讚卜舫濟治校有方。「這種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既顯示錢基博的大度與冷靜,也可看到聖約翰及卜舫濟對光華人的影響。事實上,光華大學自立後仍然有很深的聖約翰痕迹。」丁小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光華大學的英文文憑都和聖約翰大學的非常相似。

光華大學的英文文憑都和聖約翰大學的非常相似。

「還有一種論調是光華自立後聖約翰就一蹶不振,處於事業的下坡路段。但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光華自立後,聖約翰的確面臨自創校以來最大的困境,但卜舫濟還是積極主動地自救,最終渡過難關,甚至於1937年至1941年迎來聖約翰發展又一期高潮。」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只從結果上去看光華大學從聖約翰大學的『分離』。當時卜舫濟也有他的困境。如何應對中國迅速高漲的民族主義,是當時有著西式教育背景的教育家的共同問題。『六三』事件無論在聖約翰歷史上,還是現代上海高教史上都是重要分水嶺,現在描述模式都認為這是時代進步,是大勢所趨。但我覺得,冷靜考慮當時社會發展和當事人的具體情況,對歷史事件給出客觀公允的評價才是後來者的責任。」

在丁小明看來,洗去歷史塵埃後,今人不但要知道白求恩、司徒雷登,還需要知道卜舫濟。「據徐以驊教授的研究,卜舫濟一方面向美國人介紹中國是如何進行著偉大的現代化進程,並且在抗戰結勝利必將成世界最強大的民主國家之一。另一方面向美國人介紹中國國民的優秀品質,如堅韌頑強、知恩必報、重視教育等,而且他一再表現其有生之年唯一的願望就是在戰爭結束後『回到自己選擇的祖國(指中國),為其重建而竭盡綿薄』。」

事實上,卜舫濟是言行一致的。1946年10月24日,82歲高齡的卜舫濟重返上海,當天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兒是我的家,我要永遠在這兒,直到老死。」1947年3月7日,卜氏因病住院治療數周后,在宏恩醫院去世,葬於上海靜安公墓。

丁小明指出:「中國人有著『知恩圖報』的美德,對於卜舫濟樣將自己一生都奉獻給中國教育事業的外籍人士,我們沒有理由不給予以應有的尊敬。這也是我策劃『光與真理』展的主要目的之一。」

化作春泥更護花

1952年,聖約翰大學和其他教會大學一樣被裁撤——政治系被併入華東政法大學;外語、新聞、歷史等系併入復旦大學;教育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原校址歸為華東政法學院使用,從此聖約翰大學成為了歷史名詞。

華東區高等學院院系調整設置方案(草稿)有關聖約翰大學的部分(點擊看大圖)

「我們可以發現,1952年華師大對聖約翰的接收五個系,是最多的。而且華東師範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就是聖約翰大學校友、後來去光華大學的教育家孟憲承。」丁小明感慨,「我就想到一句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華東師範大學的另一個主要前身——大夏大學,也和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丁小明稱:「大夏、光華的創建皆因學生運動而起,所以校際認同甚強。他們之間最大關係莫過於教師之間的相互兼課。聖約翰與大夏之間有一層關係很特殊,就是學校高層及骨幹教授中很多人有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背景。」

大夏大學、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教授王遂常、周谷城、胡士瑩、錢仲聯、傅統先、蔣伯潛、郝立權、唐景升等人書法合卷(點擊看大圖)

「可以說聖約翰的解體,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但查閱資料,我發現聖約翰大學在解放後是多麼迫切地想跨上時代列車,想要延續下去。第一,它申明脫離聖公會的教會背景;第二,它在抗美援朝時派學生支持志願軍,當時的校刊《改造》兩天一期,可謂『改造之深刻,反省之全面』,我們可以看到它當時的態度。只是,考慮到當時的時勢,特別中美的敵對關係,它實在難有立足之地。」

當時的校刊《改造》(點擊看大圖)

最讓丁小明最感動的是,儘管聖約翰大學早已不復存在,那些聖約翰人卻一直記得母校,在世界各地都有校友會。「我收藏了一張照片,上面寫著 『聖約翰大學土木系1955級留影於六三堂』。1955年聖約翰的土木系已經被併入同濟了,可是這群學生依然還是跑到聖約翰校址里留影,這種精神是難得可貴的。」

聖約翰大學土木系1955級留影於六三堂

約友情況表(點擊看大圖)

「在今天,全球各地也有聖約翰大學校友會,他們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他們對聖約翰有很強的情感認同。」

丁小明透露,展覽期間,聖約翰醫學院1950級校友、上海胸科醫院主治醫生郭德文前來參展,並在《約翰年刊》中找到了當年風華正茂的自己。93歲高齡的郭老在留言薄上寫下了:「參觀了聖約翰大學的展覽材料,感到似乎已回到當年在學校求學的感覺,很有依依不捨的心情。」

郭德文在《約翰年刊》中的照片(左上)及觀展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會遏制中國高端製造業崛起嗎
美國中情局前局長:特朗普不顧勸阻祝賀普京「或因被抓把柄」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