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獲中航領投近億元A輪融資,「一飛智控」為商業客戶提供直升機無人化改造方案

獲中航領投近億元A輪融資,「一飛智控」為商業客戶提供直升機無人化改造方案

36氪近日獲悉,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天津的無人機整體方案供應商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一飛)已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此次融資由中航領投。2017年底,一飛獲得來自峰瑞資本的Pre-A輪融資,2015年底獲得來自豐厚資本的天使輪融資。

飛控作為無人機的「大腦」,擁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一飛從智能飛控設備切入農業植保無人機市場,為不具備或是研發能力較弱的無人機集成商提供核心的設備控制能力。一飛創始人齊桐俊告訴36氪,2017年產品以 B2B模式為主,共出貨植保無人機飛控3000餘套。根據已有訂單,預期2018年出貨量可再翻一番。

國內在農業植保領域具備智能飛控開發能力的公司除了一飛,還有大疆、極飛、無距等。齊桐俊表示,飛控硬體設備的技術和產業鏈發展均已比較成熟。未來各家服務的差異性更多會體現在後端軟體應用上,即對飛行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能力,以及和其他應用後台的集成能力。一飛組建了專門數據開發團隊,從華為、IBM發掘了一批專註於大數據、雲計算的中高端人才。在2017年的農業作業季里,一飛雲平台「百思智雲」已獲取1.6億條有效數據,大數據已覆蓋到除西藏和青海之外的所有省份及海外7個國家。

無人機植保行業發展最為成熟,大出貨量、廣泛的應用場景也帶來了大量的飛行數據。這些飛行數據可以幫助一飛提供飛控產品的智能性,而新的技術又可以在農業場景進行驗證,形成一種正向發展循環。當技術和商業模式在農業領域跑通後,一飛也在向物流運輸行業滲透。

不過現階段國內的植保和物流無人機市場發展相對平緩,一飛一方面穩定運營無人機飛控業務,另一方面也挖掘到了新的商業需求。

齊桐俊告訴36氪,在多年飛控開發技術積累基礎上,一飛將目光瞄向了有人飛行器的無人化改造上,為物流和勘探行業的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包括大疆、極飛等眾多國內無人機廠商,生產研發的無人機有效載荷一般在100公斤以下;在十噸級別以上則常年盤踞著波音、空客等傳統通航企業,像波音737和空客320這種典型的單通道客機,起飛最大重量大概是50-80噸的範圍;但在中間的100公斤至噸級空中智能駕駛領域,市場近乎空白。

從技術角度來看,想要切入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一個途徑是正向研發,從零開始研發、生產、測試一架符合載荷、動力、舵機的整體,這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不可想像;另一個相對簡答的途徑是逆向開發,對市場上成熟的有人機型進行無人化改造,將飛行員和一部分載荷重量替換成飛控和其他設備。

相比於傳統的有人飛行器,飛行器無人化的一大優勢就是去掉了飛行員,進一步提升了有效載荷,這也是物流運輸客戶核心關注點之一。同時也降低了人員成本,如果整套流程方案足夠標準化智能化,客戶的運營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而之所以選擇「改造」路線,是因為國內通航技術和產業鏈的成熟度遠不及歐美等發達國家。這意味著自己從0開始研發無人直升機的性價比遠低於直接對有人機進行無人化改造。齊桐俊告訴36氪,一飛現在主要是採購國外成熟的有人飛行器,並在設備加裝環節介入進行無人化改造。未來一飛會考慮投資或收購一些上游企業,以進一步降低改造成本。

大型飛行器的無人化改造對控制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齊桐俊告訴36氪,飛行器從人工控制變為電機控制,涉及到電動的伺服改造,以及控制的持續修正糾偏。另外直升機主要在複雜低空飛行,需要較強的環境感知和路徑規劃等能力。由於技術壁壘較高,現在國內尚沒有大型民用無人飛行器成功交付的案例。而如中航工業研究所、部隊總參等傳統研究所,則專註於超大型無人飛行器的研發,主要為軍工需求服務。

齊桐俊告訴36氪,他們已經接到了部分大型無人飛行器的訂單,並已完成了三款有人飛行器的無人化改造,載重分別為50kg、100kg和200kg。根據性能不同,飛行器價格在100-1000萬元不等。

業內專家判斷,空中智能駕駛與通航產業有著天然關聯性,通航的演進路徑正在從閉門正向研發變成兩條路。誰能率先掌握通航有人機無人化改造核心技術,或將在未來市場率先搶到入場券,實現彎路超車的機會。

為了保證未來的盈利可持續性,一飛傾向於以通航服務商的身份向行業客戶提供租賃服務,未來或根據飛行里程數收費。齊俊桐透露,成為國家隊之後,一飛將通過投資、併購、吸收歐美通航強國在飛行器設計、加工、製造優勢,希望以空中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核心出發點,打通全球智能航空上、下游產業鏈,搶佔下一代智能航空的制高點。

據悉,一飛智控現有150人左右的團隊,研發人員佔比60%以上,預期今年團隊會擴充至200人。一飛核心團隊主要由原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無人機方向負責人,研究員,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的齊俊桐、原intel投資總監孫遜、原東土科技高級產品經理陳東華組成,技術團隊被國際權威期刊評委「中國唯一:全球27個有影響力的飛行機器人研發應用團隊,排名第10」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Google是如何高效決策的?
十大手機廠商合推「快應用」PK小程序,能後發制人嗎?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