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國力遠高於日本,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呢?

清朝國力遠高於日本,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呢?

原標題:清朝國力遠高於日本,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呢?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結果想必每個中國人都非常清楚,清朝大敗,當時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晚清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全部化為烏有。


許多人對這場戰役的結果感到匪夷所思,當時清朝的國力遠遠高於日本,甲午戰爭怎麼就會一敗塗地了呢?


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當時和日本作戰的北洋水師實力落後於日軍,所以才會最終輸的那麼慘。這種說法當然是正確的。不過當時清政府可不止北洋水師一支艦隊,還有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如果這三支水師艦隊加在一起,無論是總噸位還是火炮數量,都要高於日本聯合艦隊。那麼甲午戰爭爆發時,這兩支水師在幹嘛呢?


南洋水師的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擁有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北洋水師總噸位34325噸,日本聯合艦隊總噸位40840噸)。但當時主管南洋水師的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張之洞,卻因和李鴻章關係不好而找各種理由拒絕參戰。整個甲午戰爭從頭到尾,南洋水師也不曾出過一兵一卒。


廣東水師實力較弱,主管者是李鴻章的大哥,兩廣總督李瀚章。北洋水師有難,他立即就派了廣東水師最大的三艘軍艦:廣甲、廣乙、廣丙,開赴前線參戰。不過對於北洋水師而言,這隻能是杯水車薪。


說完了海軍的情況,再來說說陸軍。甲午戰爭進行到了最後階段,形勢已經迫在眉睫。日軍在威海衛登陸後,北洋水師面臨腹背受敵的境況。但時任山東巡撫的李秉衡卻拒絕出兵幫助北洋水師,而只在後方布防。北洋水師被圍困於劉公島上直至彈藥告罄。最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右翼總兵劉步蟾、左翼總兵楊用霖等人自殺殉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除了上述原因外,兩國在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也是完全不同。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一直在積極備戰。日本的財力遠不如清朝,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普通百姓,幾乎人人都卯足了勁,要省下每一分錢用來增強軍事力量。而清朝這邊卻壓根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在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朝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為了給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清政府竟將北洋水師的軍費削減掉拿去修園子了。


在1889年到1894年間,日本在海軍方面的投入年均高達1000萬兩,而北洋水師的軍費,年均僅為200萬兩。

因此,當時的日本如同一枚釘子,而清朝就像一塊鐵板。雖然鐵板比釘子大了很多,但釘子可以穿透鐵板,鐵板卻拍不壞釘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清朝為什麼要閉關鎖國?大有大的難處!
清朝皇帝每天吃什麼?看了菜單卻讓人羨慕不起來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