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機大戰的四月,誰能讓消費者翻牌子?

百機大戰的四月,誰能讓消費者翻牌子?

上個月圈內人都忙的焦頭爛額,北京、上海、巴黎、杭州到處跑,只為當月上市的80多款新機。如今,發布會自嗨潮過去,近百新機落地市場,開始接受消費者的揀選。

茫茫機海,到底誰能讓消費者在「亂花迷人眼」中堅定翻牌?

T型態勢下,頭部大品牌卻戰術不同

眾所周知國內手機市場已經進入頭部玩家市場,幾個頭部品牌佔據市場的80%以上份額,這種態勢下,看看這幾個「頭號玩家」怎麼玩,對於向來懂得借鑒的手機市場似乎更具意義。

有趣的是,和以往同質化佔主導不同,這次蘋果、三星、華為、OPPO、小米卻在營銷上走向不同,分別呈現出營銷降維、保持慣性、品牌升維三種走向。

先從手機圈中品牌價值最高的蘋果說起。要說蘋果在營銷上應該是從來不把其它廠商放在眼裡的,比如以往的slogan「iPhone:Apple reinvents the phone」、「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可如今蘋果的營銷策略似乎卻殺了了回馬槍。這從前段時間三星與蘋果互懟的可看出一二,如今蘋果已經與安卓陣營開始針尖對麥芒。

這樣的營銷方式,看似是蘋果對於自家技術的信心,倒不如說是蘋果已經對安卓陣營的迎頭趕上,尤其是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產品牌的快速追趕而心生忌憚做出的選擇。而近期蘋果的短片除爭議頗多的《三分鐘》之外,還有一眼鎖萬物的《Unlock》和刷臉支付廣告片似乎都聚焦於功能層面,很少再現原有的霸氣品牌態度。因此,蘋果這次的落下身段可以說是品牌營銷策略的降維。

至於國產手機華為,P20延續了P9的營銷方式,重點依舊還是落在了徠卡攝像頭上,一系列的AI拍照場景的展現以及攝影大賽就是例證。同時在營銷上保持慣性的第二個例子是小米,雖然呼應雷軍在發布會時所強調的「設計感」和「藝術化」的標籤,但依舊沒有放棄發燒式的數據喊話,「史上最強」似乎還是小米最喜歡說的一句廣告詞。

保持品牌營銷的慣性,最終會落在產品功能,這個是華為和小米殊途同歸的地方,因此他們也可以被分為第二類。

最後一類的典型代表是OPPO,就像銷量自2016年起異軍突起一樣,它的營銷策略也已經擺脫行業「套路」,走出了特立獨行的味道。譬如,4月12日OPPO剛剛發布的微電影《熱舞吧!青春》,洗滌了功能的味道,換上了樸實的生活感,極具帶入感的故事為OPPO目標受眾解決了青春困惑。

態度式營銷,才是營銷的升階之路

實際上,回顧近十年來智能手機競爭,性價比營銷、功能性營銷基本上是營銷內容的兩個落點,這兩個內容在一定時期內此消彼長,但從不缺場。作為科技消費品的一體兩面,這兩種營銷在前期競爭確實有效,並同時推動了智能手機普及潮。

但局限於這兩種之中,也是有弊端的。尤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性價比雖拉低了智能手機的消費門檻,對於消費者來說算是一種競爭福利,但卻讓行業遭遇了長期的零利潤漩渦。至於功能性的營銷,OPPO的產品Slogan「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前後2000W,拍照更清晰」成為品牌差異化打法,但如今也遭遇了友商的快速學習包抄。如此看來功能性在如今技術產品日益同質化的大背景下,已難以成為營銷決勝的獨到之處。

說到底,營銷的根本還是講述價值。就像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所說的,「營銷並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一門真正創造顧客價值的藝術。想打造差異化,還得找尋差異化的價值。」

在這裡面OPPO又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解法,就是品牌升維,將態度注入到品牌之中。但態度式營銷看似美好,卻並非易事。如果說功能性營銷、性價比式營銷是營銷競爭的萬金油,那態度營銷則是一把難以駕馭的雙刃劍,具有「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的效果。

那麼OPPO這次是如何成功「出位」的呢?其中有三個核心不可忽視:

第一,態度營銷的前提,是精準的消費者區隔。

之所以為「態度」,就是與其它人群所持有的獨立價值觀,這本身已經具有非常鮮明的群體性標籤。這是「態度」的一個渦輪效應,就像一個旗杆,下面會聚集大量贊同的人群,也將其他的人群區隔在外。

一個精準到位的「態度」可以形成本身具有號召力和宣傳力的標籤,讓消費者主動找到品牌、愛上品牌,並以品牌作為自己價值申訴的符號,但失敗的態度定位,也會將品牌推入萬劫不復。這既是態度式營銷極為有效的深刻原因,但也同樣是它難以駕馭的根本。

對於OPPO來說,自誕生之時就目標於年輕人,有著非常清晰的差異化細分。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和產品賣點都是基於年輕人的痛點,比如拍照、充電、遊戲等。因而,在態度營銷的加持下,OPPO的品牌屬性越發清晰,這也讓年輕人再選擇品牌時,第一眼就看上。因為,你很難找到第二個這麼具有「年輕人專屬」的手機了。

第二,態度營銷的成功,在於目標受眾對於精神歸屬的認同性。

態度營銷態與一般的共鳴式內容營銷不同,不停留於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中低維度的營銷,而是直接擊中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需求」。這意味著對於消費者心理需求的滿足已經不是在「附和」層面,而是倡導甚至是指引。這意味著品牌甚至需要比消費者更了解他自己。

從OPPO此次的「Live for real」態度來說,OPPO的洞察可謂足夠深刻。對於目標年輕人,實際上正經歷人生中最多選擇與變化的一個時期:是選擇眼前的麵包,還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是選擇依舊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繼續堅持自我,還是回顧於父母的期望?而OPPO以迪麗熱巴化身「手機人」陪伴年輕人共同去探索這一系列問題的解答,並最終發聲:年輕就是要努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種高燃的價值歸屬無疑正中了如今年輕人的內心,而不久前OPPO與周翔宇聯合設計的Slogan Tee,圍繞#DecodingME解碼人設主題也是在倡導年輕人應有的一種生活態度:不受限,解碼更多生活可能性。OPPO樹立的價值觀標誌讓年輕人自發地歸屬於OPPO粉絲陣營之中。這也是為什麼OPPO忠誠度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第三,一個到位的態度營銷,必須是長期已有營銷的巧妙承接。

雖然有效,但態度營銷不適合小品牌。道理非常簡單,態度營銷是一種升維之戰,產品本身的認可度是一個承載的基礎,比較適合一個品牌在紮實地產品銷量基礎上的「鞏固城池」。不問現實的浪漫主義,雖美好,但難以抵禦時間的考驗。這也是OPPO在已將產品賣點告知得非常徹底之後,才開始這樣品牌升維之旅的原因。

行業能學到什麼?

前段時間新世相營銷課爆火,也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在碎片化時間和注意力分散的背景下,如何獲得消費者注意力和品牌忠誠度永不過時,甚至成為更為重要而棘手的問題。這對於同質化日盛的手機行業更是如此。

那麼,從這波OPPO的態度營銷上,有什麼可以學的?

一是,審視手機的第二視角。一直以來,手機都被看做是冰冷的科技產品,這個才是行業受困於「功能式」營銷的根本。的確,功能性的輸出必不可少,但你看看連最擅長這點的OPPO,都開始轉向態度俘獲和價值認同了。其它廠商是否更應該開始反思?

實際上,OPPO從2015年就推出的手機人系列微電影,這應該也是在國內手機圈中第一次有廠商以「擬人化」的角度去解讀一款科技產品:他不僅可以拍照或是個智能助手,更可以陪伴主角去實現夢想,破解生活中一道道難解的命題。在OPPO眼中,手機已經成為用戶生活的陪伴者與守護者,正如微電影中迪麗熱巴所說「如今,沒有手機誰還能活啊」,這也是種差異化的破局正是OPPO值得行業尊敬的地方。

伴隨著5G、大數據、AI、AR等新興技術對手機的賦能,我們的生活將更加密切地與手機聯結為一體,對於手機定位的思考是否應更快地提上各大手機廠商的日程?

二是,透過手機功能看到消費者的人性化需求。就是解讀每個物化功能背後的人性故事。這點在OPPO早期的微電影中也可以找到影子。比如《周杰倫的2000W個故事》中,雖然2000W暗指手機的拍照功能,但在故事邏輯上,卻傳遞出一種含義:照片即「記憶」。通過周杰倫的鋼琴聲,「記憶」被喚醒,讓老奶奶可以與老爺爺一起重享美好。

當然這背後最為重要的,還是對於自身目標受眾的差異化審視。只有植根於這一個根本,才能練就品牌力的逐步升維。這對於我國的頭部手機品牌更應如此,在銷量聚變的時刻,重新思考下品牌內涵才是取勝下一波競爭的必選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葛甲 的精彩文章:

2014年的兩起驚天收購,是聯想今日困境之因

TAG:葛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