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回復『佛語』,送你一句開悟的話

許多學佛修行的居士們,在思維上犯著一個毛病,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是個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這些全是兩回事。

事實上,學佛與家庭、與生活,原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們來談談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菩提樹》雜誌有過一幅漫畫:漫畫中畫著一位老居士,手持念珠,坐在蒲團上,念佛打坐。一個小孩由門外伸頭進來,喊道:「爺爺,外面有人找你。」老居士怒容滿面,叱責孫子道:「你沒有看到我在打坐?」

「打坐」坐到這個程度,不坐也罷。打坐,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其實所謂「修行」,無非是修正我人「行為」上的缺失,我人身、口、意三方面常有的缺失,在身行者為殺生、偷盜、邪淫;在語行者為虛誑語、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在意(心)行者為貪婪、嗔恚、愚痴,三者之中,以意(心)為本,身行、語行,只不過是執行意(心)行的命令而已。

所修行重在修心,如果不能改掉嗔恚習氣,如何能口不出惡語呢?如果不能修心,坐爛十個蒲團又有何用呢?

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我人行為上的缺失,而修正行為缺失原本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正,離開生活,何來的修行?所以有偈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原來就是在我人生活中,離開生活,離開世間,何處去覓佛法呢?

學佛是自做學起,不管社會如何變遷,而做人的基本原則——如誠信、寬恕、公正、慈悲等信條是不能變更的;如果一個人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做人的條件尚且不夠,如何有學佛的資格?所以「欲學佛祖,須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佛是佛陀的略稱,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人格圓滿的聖哲,學佛就是學佛陀圓滿的人格,我們必須自日常生活中改正缺失,修正行為,才能趨向學佛之路。

在家居士學佛,不是一個的事,是全家人的事——個人的生活不能與家庭生活隔離,所以佛法不但要生活化,更進一步要家庭化。佛法家庭化,仍然是自日常生活中做起。中國人重視倫常,倫常是人倫的常道。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居士的信中說: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趨向,良以佛教賅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

他信中又說:「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份。」

或者有人說:印光大師是讀儒家書出身,他是自儒家倫常立場而說的,佛經上未必這麼說。其實不然,佛經中也是這麼說的。《無量壽經》有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長短高低、大小方圓是相對,而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也是相對,既是相對,就有互相對待的人際關係,而我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知要求別人,不知反省自己」。

父親要求兒子孝順,如果父親不慈愛,孩子會孝順嗎?丈夫要求妻子溫順,如果丈夫性格粗暴,妻子單方面溫順得起來嗎?

胡適寫過這麼一句:「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你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先怎麼對待別人,如果只要求而不付出,那就是「我執」與「我見」在作祟,家庭中的一切糾紛、爭執,「我執」與「我見」是根本的原因。

佛教家庭化,要由「自我」放棄執著與我見,要由「自我」主動付出與奉獻,去影響、感化你的父母、妻子、兒女,以至於兄弟姊妹,你不必先存有所收穫之心,但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你的家庭氣氛會有所改變,不再經常地爭執與冷戰。

漸漸地,氣氛溫和了、融洽了。當然,這只是初步。進一步,你可能把佛教雜誌、淺顯的佛經,或者故事式的、漫畫式的佛書介紹給家人看,最終的目的是使家人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一個佛化家庭,如果能全家吃素,當然最為理想;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做到廚房不殺生。不殺生,不是指殺牛殺豬、殺雞殺鴨(在現代社會中,也根本沒有人在廚房中殺這些東西,一切到超市中買現成的),而主要是不要在廚房中烹炸魚蝦,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投入油鍋中,於心何忍?

我們與其殘害數十百生命煎一盤魚蝦,不如吃一盤豬羊肉,殘害的生命少一點。當然,這是一種不徹底的慈悲,但在目前這種殺業慘重的社會上,不徹底總比完全不慈悲略好一點。

佛化家庭是家庭中每一分子都要恪盡其分,尤其是做父母的,更要盡到父母的責任。目前社會上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由鬥毆、吸毒,到飆車搶劫,使人有「人間何世」之感!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俗語「言教不職身教」,父母以身作則,本份做人,家庭中不至出太大問題。

種一株花也要盡心培育,何況養一個兒女?如果父親忙於賺錢應酬,母親忙於打牌享受,這就是父母失職。一個家庭主婦打牌應酬、不顧家庭,固然是失職,就是專門參加佛教活動,跑道場而忽略家庭,同樣是失職。

學佛要自本份做人學起,要自端正家庭學起,要在繁雜萬端的生活中修行,要在融洽和睦的家庭中修行;反此道而行,一切都是緣木求魚。

把佛法融入生活,融入家庭,進而凈化社會,建設人間凈土,這才是我們修行者努力的目標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語禪學悟人生 的精彩文章:

靜心佛語: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在家身份修行能否成就?

TAG:佛語禪學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