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

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什麼?生、老、病、死苦。那麼當你面對生、老、病、死,恐懼嗎?當然恐懼。

要幫人怎麼幫呢?無非就是幫他至少暫時地消除恐懼。

我們講佛教的兩個例子吧。比如說台灣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他們遍布全球60多個國家,有幾千萬會員,她做了什麼事?「病」,幫助人至少暫時地消除對病的恐懼,提供好的醫療、提供好的幫助,慈濟功德會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大?因為他抓住了根子,做了這個「病」字就能夠做得很大。所以做事情要做到根源上去,抓住生、老、病、死苦才是根本,抓住枝末做不大的。看問題看到本質上去,幹活干到根子上去就對了。

佛光山做了什麼?人無非一個是「病」,一個是「笨」嘛。佛光山做的就是怎麼解決笨的問題。他們辦了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西來大學,辦了十幾所大學,解決的就是怎樣讓人穿透無明、開啟智慧,所以佛光山也能做得非常大,非常非常有影響啊。

所以我們回到問題本身,其實每個人都是要面臨生、老、病、死的恐懼呀,除非明心見性了,或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至少是有把握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了,這樣他就真的是無有恐怖,沒有恐懼心了,否則是無法真正地徹底消除內心恐懼的,這是個真實相。但是,我們通過學佛,通過修禪,我們就走在生命覺醒的道路上了,我們就可以無限趨近於消除內心恐懼。不是真正徹底消除內心恐懼,而是無限趨近於消除內心恐懼。

我們看,公元前2年佛法就傳入中國,那時候,其實中國的文明已經非常燦爛,諸子百家已經非常輝煌了。從春秋時候開始一直發展了幾百年,文化已經非常輝煌燦爛了。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佛法為什麼能夠傳入中國,而且迅速地能夠紮下根來。一定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缺失了某一塊,而佛教彌補了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的一個巨大不足,那就是缺乏對人生命本身的關懷,缺乏對生老病死的關注。

儒家關注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提倡仁義禮智信,關注怎麼樣讓這個社會成為一個有禮儀、有道德的和諧社會、一個穩定的社會。那麼她關注的是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倫常。

道家關注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通過關注大自然怎樣能夠長生;那墨家關注的是什麼?是兼愛非攻;韓非子和商鞅關注的是法家,關注的是帝王之術,關注的是駕馭之道。

有沒有看到,他們至少沒有重點關注人的生命本身,沒有去關注生、老、病、死。所以佛教的核心關注很簡單,就是一個焦點,關注生、老、病、死。那怎樣能夠穿透對生、老、病、死的恐懼呢?因為有這麼一個巨大的需求,所以佛教才能夠在中國文化已經很燦爛、很繁榮的時候,依然能夠紮下根來,而且越來越枝繁葉茂。

那麼,我們現代人總是以忙碌或者總是給自己找點活干,不會閑著,這樣來暫時掩蓋內心對於老、病、死的恐懼,這個其實是掩耳盜鈴的愚蠢做法。假裝看不見,你不關注就不存在了嗎?其實你要面對才是對的呀!

美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所有大學全面地推行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死亡學」,教人如何面對死亡。我們大學堂講《生死禪》的時候就提到過了,其實由生死可以開創一門「生死學」,要面對才是有智慧的做法。

-----節選自大願法師《無禪不商,邁向智富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願法師 的精彩文章:

學習佛陀從生命角度看待工作
唯有修行佛法才能夠讓我們找到生命的出路

TAG:大願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