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才缺口超500萬?教育部出手了,將建設100個「AI+」特色專業!

人才缺口超500萬?教育部出手了,將建設100個「AI+」特色專業!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發展,人工智慧正引發可產生鏈式反應的科學突破、催生一批顛覆性技術,加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塑造新型產業體系,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大數據驅動的視覺分析、自然語言理解和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能力迅速提高,商業智能對話和推薦、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設備、語言翻譯、自動導航、新經濟預測等正快速進入實用階段,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滲透並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甚至社會結構,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

高校處於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面對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機遇,教育部近日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從科研、教學、成果轉化三個方面給高等教育體系下了「任務」。

這不算是我國出台的首份關於人工智慧的文件。去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一度引爆AI圈。5個月後,工信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也提出針對智能產品、軟硬體基礎、智能製造等發展規劃。

但這是第一份國家教育部出台的人工智慧紅頭文件,而且就在近日,教育部牽頭主辦,創新工場和北大承辦的首個中國高校AI人才培養計劃,也已經正式啟動,甚至還為此請到了Jeffery Hinton、圖靈獎得主John E. Hopcroft和李開復等授課嘉賓。

可以看出,人工智慧的產、學、研政策都在馬不停蹄落地。那麼,這份最新的教育部文件公布了哪些信息?

三步走

這份文件將高校AI建設規划了3個時間節點,分別對應一個目標,一個階段。

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布局。

2025年: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部分理論研究、創新技術與應用示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人才高地。

三大任務

文件從科研、教學、成果轉化三個方面入手,督促高校完成相關「任務」。

一、優化高校科技創新體系

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創新基地、一流人才和創新團隊、科技智庫和學術交流等建設。

其中,人工智慧、腦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等領域深度交叉融合等是教育部重點關注的前沿問題,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混合增強智能、群體智能、自主協同控制與優化決策、高級機器學習、類腦智能計算和量子智能計算等基礎理論研究是教育部重點推進的項目。

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教育部支持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促進相關交叉學科發展。同時,重視「人工智慧+X」人才培養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專業

主動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需求,積極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重視人工智慧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慧+X」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對計算機專業類的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進行調整和整合,對照國家和區域產業需求布點人工智慧相關專業。

三、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示範應用

教育部將實施「人工智慧+行動」的計劃,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國防安全等領域開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加強應用示範;加強與有關行業部門的合作,推動形成若干產業集群和示範區。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本身,文件中也給出了「智能教育」相關的指示。教育部門將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變革,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向智能校園演進,構建技術賦能的教學環境,探索基於人工智慧的新教學模式,重構教學流程,並運用人工智慧開展教學過程監測、學情分析和學業水平診斷,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多維度綜合性智能評價,精準評估教與學的績效,實現因材施教。

將人工智慧本身用於人工智慧的教育,確實也是一件非常人工智慧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工智慧大趨勢 的精彩文章:

大動作!蘋果挖走谷歌前AI負責人,到底想幹嘛?
博鰲人工智慧分論壇:關於未來,業界「大咖」都說了些什麼?

TAG:人工智慧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