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生家庭的魔咒,還真不是所謂「弱者的借口」

原生家庭的魔咒,還真不是所謂「弱者的借口」

昨晚又被爸媽見不得。

好吧,正好趕上我最近一直以來心情抑鬱。

其實說起來也就那麼些事兒,

人和人也就是這樣,

在一起待久了就難免要互相嫌棄。

聽聞「原生家庭」的概念,借著好奇了解了幾篇文章,然後便是一晚上的思考。

Part

1

對於這個概念,我也像很多人一樣,確實深有同感。我爸媽恰好是各自家裡的老大,從小到大他們的生活經歷讓他們早早學會了承擔責任和獨立生活,還要負責照顧和管理家裡老小,再加上都是農村裡的孩子,最高也就念到高中,這數十年的生活他們承受了太多。特別是我媽媽,自小家教嚴格,所以在她身上我總能看到很多姥姥和姥爺年輕時候的樣子。她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苦累肯定沒少受,這也讓她變得強勢、顧慮多,到現在家裡的姨姨舅舅不敢跟她說一句重話。而我爸爸就是完全相反的風格,從他抱小孩的風格還有我印象深刻對他弟弟的包容和放縱,顯得過於慈愛和心軟,就知道如果讓他有選擇的權利,絕對不選家裡第一個出生的。

所以由他們帶大的我,會更懂事也更沉悶一些,就算生活可能本沒那麼大壓力,自己也總會給自己很多壓力。相比之下,老媽在我生活中參與地更多,所以我生活的很多方面、做很多事情,老媽肯定是有意識沒意識地都要干預,而且是很強勢的那種。之前看一句話好像是這麼說的:「從小被媽媽更多帶大的男孩子,會顯得更加軟弱」,可以說非常扎心了。所以很多時候自己身上偏抑鬱質的性格、在面臨選擇時的優柔寡斷、遇到挑戰時易想多不做,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最大的負面影響。

人們總愛說「天下的父母都一樣」,其實並不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全講了情義而不講道理:說出來父母的缺點跟「是不是愛他們」、「是不是孝敬」並沒有直接關係,也不是那麼衝突。家庭是一個人出生以後第一個社會化的場所,就像那些解讀「原生家庭」文章里舉的例子一樣,那些考上文理科狀元的,多數家庭環境要比絕大多數人的要好,特別是父母都是高知分子、高級領導幹部的。

(圖via公眾號:視覺志)

所以這就又扯到了之前人們熱議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特別是社會階層固化和我們國家的人事文化背景下,家庭對子女影響的馬太效應也越來越突出。

Part

2

想起了之前微博上熱度頗高的校園霸凌大討論。我是親身經歷過的,從小學到初中,再往後就好一些。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小學那次,掐我脖子把我按在黑板上一直不放,那個孩子其實也不是針對我,因為他把能欺負的都欺負個了遍,沒有緣由,就是幹什麼都霸道,不高興就欺負你,到現在我相信小學裡那些被他欺負過的孩子都有心理陰影。

結果呢?每當受欺負的孩子家長找到他媽媽的時候,他媽媽總是「不就掐了一下嘛,小孩子玩嘛」、「嗯我們孩子就是身體好」這般unbelievable的言辭回應,然後平時小區里熟識的人們做在一起閑聊的時候,這個媽媽還總能把他那兩個兒子誇出花來,哪怕被人們當成笑話。成績一般、還把周圍熟人陌生人家的孩子通通欺負遍的「校園小霸王」,家長找上門來不僅不道歉還能自誇自家孩子「身體好」的人,誰心裡還沒個數?

可放在當下再看,這位媽媽其實才是真正的「自信教育」踐行者,哪怕自己家孩子做了錯事,還一副沒什麼所謂、我家孩子最棒、欺負得好的態度,才能讓她的孩子那麼自信的隨意去欺負人,因為她用實際行動告訴自己孩子:你去做吧,我給你頂著。

所以這麼對比一看,別人家的媽媽雖然孩子非常不懂事一天到晚惹是生非,但居然還可以如此自信當著那些被她家孩子欺負過的孩子的家人們面前,肆無忌憚地誇耀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有著真正懂事、不惹是生非還好好學習的乖小孩們的家長,卻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指責自己孩子不懂事、不好好學習的,是不是顯得太過軟弱了?

這個世界還就是很奇妙,你用文明人的方式解決問題,往往比不上用土匪的方式效果更好、損失更小

Part

3

很多人說,找個「原生家庭」的借口,不就是為了掩蓋你自己無能改變又逃避現實的本質嗎?

這個話有理也沒理。我們一直相信的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更傾向於從內部因素而非外部環境來探討問題的本質,所以自然會覺得家庭環境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關鍵的還在個人。這個思維邏輯本身也沒錯,但是並不完善。

家庭環境對一個來說既是外部環境也是客觀實際,作為「外部環境」,是內因和外因的關係,而作為「客觀實際」,是物質和意識的問題,內因是決定性因素,而物質又決定了意識。你能說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意識沒有影響嗎?而意識又具有能動作用,可以激勵或者阻礙一個人的行動力,而能動性的大小,又決定了一個人從「內因」出發對自身現實能夠改變的多少。由此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家庭環境通過影響子女意識和思維層面的東西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子女能實現自我改變的程度?

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也有改變自身現實情況的慾望和訴求,但最終受限于思維層次和父母價值觀傳遞的因素,使得自己根本沒辦法也沒勇氣展開切實的行動。這就很現實了,為什麼同樣數學不及格,我只能按部就班地當一個普通人而不能成為馬雲?

同時現實生活中也更多表現出,很多人在自己某個年齡段意識到父母在教育自己的時候存在的問題,或者有的壓根也沒意識到,但是等他們有了孩子以後,自己也並未能實質性地去解決那些來自於上一輩的教育問題,所以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什麼?很多人還是變成了和自己父母那樣的父母。

所以我說,人們完全沒必要非得諷刺這些突然竄出的概念是「弱者的借口」,你要是個強者,又怎會在微博上指責別人是個弱者呢?

在我看來,所謂「原生家庭的影響」它不僅僅是個概念,它也是絕大多數人的瓶頸,因為靠自己突破自己固有的很多局限和極限本來就不容易,人要想改變現狀甚至想變得很優秀,那絕對要堅持不懈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

如果沒能成功還是成為一個普通人,那也沒必要自怨自艾,過好當下的生活,並保持對新鮮事物的熱情,學習一些新的更美好的觀念,努力做一個能幫助子女成長、讓他們發現自己、傳遞給他們自信和勇敢的父母。即便我們這一代不能突破原生家庭的魔咒(也沒必要急功近利地從我們這一代突破),我們也能儘力為自己的子女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未來變得更好、活得更出彩。

//

拖更了很長時間

請大家不要怪我啊

畢竟一個人寫內容還是很費勁的啊

久等啦

//

HopeUEnjo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聽說 的精彩文章:

不懂後期?沒關係,AI來幫你

TAG:小白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