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悅讀城市 海上趣聞:唐末漁村成良港 日本遣唐使回國都是從此起航

悅讀城市 海上趣聞:唐末漁村成良港 日本遣唐使回國都是從此起航

唐代初期,今上海市區除了楊樹浦東端和復興島等處,絕大部分都已漲出海面。隨著海岸線的推進,吳淞江河口形成了喇叭形海灣。

唐代中後期,吳淞江河口段「寬二十里」;由於「滬瀆」常被作為河道名或地名出現於詩文中,當地漁民為了避免混淆,遂根據「滬」那「斷魚蟹退路」的功能,將這種捕魚蟹工具改稱「籪」,陸龜蒙的《漁具詠》序提及:「滬,吳人天寶二年(743年),吳淞江下游南岸的一個小漁村憑藉「據滬瀆之口」的優越地理位置,開始興旺起來,人們為了祈求出海平安在此動工興建佔地數十畝的報德寺(即青龍寺),繼而又造起國清寺(即隆平寺)等。

青龍寺

後來,這裡形成了青龍鎮(遺址位於今青浦區白鶴鎮塘灣村、青龍村一帶);相傳,三國時吳大帝孫權曾在此置青龍戰艦並操練水師,故得其名。青龍鎮東面水域遼闊,適宜停泊眾多大型海舶;那巍然聳立的青龍塔,則兼具導航標誌的作用,可引領海舶順利進出。

隨著太湖地區經濟的發展,長江三角洲的一個良港悄然崛起。 在長慶年間,青龍鎮已十分熱鬧,蘇州一帶的貢物常在這裡轉口北運;大中年間,青龍鎮屢有倭國(日本)、新羅(朝鮮半島古國)的海舶停泊,日僧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也記述了由此登船踏上歸途的過程。

據考證,開元二十年(732年)、天寶十二年(753年)、大曆十三年(778年)日本遣唐使回國,都是從青龍鎮起航的。 那時,不少詩人都曾關注吳淞江,並留下與之相關的作品,如白居易的《松江觀魚》云:「震澤平蕪岸,松江落葉波。在官常夢想,為客始經過。」皮日休的《滬瀆》云:「全吳臨巨溟,百里到滬瀆。海物競駢羅,水怪爭滲漉。」這些雋句都生動反映了沿岸的獨特風情。 青龍鎮的面積很快達到數平方公里。及至五代十國時期,這裡是吳越的重要通商海口,對外與日本、高麗(朝鮮半島古國)、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均有貿易往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