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本心理學著作,給你和孩子上場生動的心理輔導課

這本心理學著作,給你和孩子上場生動的心理輔導課

你的氣質

源於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大多數人也有過愛與被愛的經歷。

但是,對於多數人而言,關係越親密,我們就越渴望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對方的身上。

那時,我們就是在摧毀對方的真實存在。

《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是一本心理學著作,它以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為核心,講述了人在童年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如何影響性格和命運,以及成年後如何看到和改變自己的模式,走出輪迴的命運,享受愛和自由。

而作者通過故事、案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沒有枯燥的語言,層層深入分析,讓你忍不住繼續讀下去,停不下來。

而那些故事也成了我們每個人的鏡子,和主人公一起感受,看書的過程就像是接受生動的心理輔導課。

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下這六個定律。

① 自我實現或成為自己

我表弟讀初中時不是很上進,一開始家裡人用強勢的手段逼他讀,比如不給他玩電腦,給他買一大堆輔導習題讓他做等等。

結果等來的是他類似「報復」的結果:原本最拔尖的科目——英語,居然考得最差。

後來,我讓家裡人改一下方法,不要逼他太緊,在生活中多關心他,了解他心裡的真實想法。

到了高中,在沒人督促的情況下,他的英語成績回到了原來的巔峰時期,其他科目的成績也慢慢地提升上去了。

這件事可以表明,即使試試一個未成年人,他也是希望別人尊重他的意願,喜歡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按馬斯洛的觀點,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要,自我實現是最後的一個心理需要,也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

如果我們在生命體驗中感覺是主動參與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體驗是高興還是悲傷,我們會感覺到是在做自己。

反之,即是被動參與或是別人意志強加的結果,我們會感覺到沒在做自己。這會讓我們很不舒服。

② 我們天然有一個精神胚胎

隔壁家有一個小孩,在五六歲時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看了不下幾十遍。

明智的媽媽會理解孩子的這一匪夷所思的行為,而不是直接斥責「有毛病啊」。

因為這是孩子的精神胚胎指引的結果,它反映了孩子成長的需要,有其獨特的價值。

如果類似這樣的一些行為經常地被人為打斷,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很有可能會產生難以逆轉的傷害,最嚴重的結果會導致「多動症」。

按蒙台梭利的觀點,人一出生就帶著個精神胚胎,這胚胎里藏著他成長的心靈密碼,需要孩子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去解開。

所以,帶過小孩的媽媽們都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時候,孩子會沒完沒了地重複做一些事。

而按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的說法,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力。

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凡事尋求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創造力的人。

所以,別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別急著評判和塑造孩子。多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和發展。

③ 關係勝於一切

一個人在六歲前,會確立一個內在模式,這個模式是童年時孩子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現實關係的內化。

所以,也可稱之為「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

內在模式中的兩者「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同等重要。如果一者過分強於另一者,小孩的心理就會出現問題。

比如「楊麗娟事件」中,楊麗娟的「內在小孩」大大強於「內在父母」,所以她只知索取,甚至對於父親的死,都缺乏正常人應有的哀傷。

那麼,如何建立良好的內在關係模式呢?

一要有愛。

二要有自由。

三關係要平衡。

四關係要穩定。

四者缺一不可。

⑤ 幸與不幸,是你自己推動的

我們的心靈,是非理性的。

我們總是通過自己過去有限的人生經驗推出一些大結論,尤其是童年時期的人生經驗,並將這些結論延伸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童年遭遇了不幸和悲傷,以後就會不斷地重複不幸和悲傷的想法;童年擁有幸福和快樂,以後就會不斷地重複幸福和快樂的想法。

而且,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這種強迫性重複中,我們並非被動參與,相反,我們是主動推動了它的發展。

⑥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在童年定型,以後的人生就是不斷的將這個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我們外部的人際關係上的過程。

所以,一切可以說是自找的,除非你改變你的內在關係模式。不去別處找答案,不把原因怪罪在父母身上。

圖片 |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語末 的精彩文章:

TAG:夏語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