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德為什麼批判?

康德為什麼批判?

序言(作於大三下學期,既2017年初)

「從大一下學期上過哲學導論課知道了康德和《純粹理性批判》以來,到現在也有兩年半的時間了,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裡完全是在一種自學狀態。在開始的時候我看《純粹理性批判》可以說好幾頁我一句話都沒看懂,但是因為興趣使然,我通過其他學者對它的研究,之後在反觀原文,等等方法吧,這樣自己學習了兩年半,感覺終於算是走到了康德學術的門口,不敢說進門。明顯這篇文章不能算是論文,也不是讀書報告,算是一個學習報告吧,鄭昕先生有一本書叫《康德學述》,我也作一借用,這篇文章就叫康德學簡述吧。

康德對於古典哲學,包括自然科學的貢獻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如果要問我對康德怎麼評價,我記得有一句評價羅爾斯的話,放在康德這裡更加合適,那就是「你可以不跟著他的思維思考,但是你永遠無法避開他思考。」下面將基於《純粹理性批判》,《道德的形而上學原理》,兼而有《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康德——休謨

1

從休謨的懷疑論談起:

休謨的懷疑論是從徹底的經驗論出發,提出了因果律問題的難題。他的主要觀點就是,人們對於外界的認識只不過是通過感覺和直覺,對於在時間順序上發生的事件前後聯繫,然而我們通常把前面發生的事情,當作後面發生事情的原因,把後面發生的事情當作之前發生事情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判斷這些感覺直覺之間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只是由於多次重複的習慣聯想,我們才把這些事件之間建立了因果聯繫,或者稱之為因果性。

休謨的這一觀點可以說有如驚雷一般,因為之前的科學知識,包括整個自然科學界都是建立在因果律之上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那麼自然科學將面臨「滅頂之災」,但是這個問題又是無懈可擊,許多堅持因果關係的科學家,哲學家對他都是束手無策,即使康德也沒有從根本上駁倒休謨,但是康德卻巧妙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因果律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為自然科學辯護,他也是為自己的理論打好基礎。康德自己說:「自從洛克《人類理智論》和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出版以來,甚至儘可能追溯到自從有形而上學以來,對於這一科學的命運來說,它所遭受的沒有什麼能比休謨所給予的打擊更為致命。休謨並沒有給這一類知識帶來什麼光明,不過他卻打出來一顆火星,如果這顆火星遇到一個易燃的火捻,而這個星星之火又得到小心翼翼的護養並且讓它著起來的話,從這個火星是能得出光明來的。」

顯而易見的,休謨對於因果律的顛覆並不是否定了因果律的存在,而是否定了他的客觀性,把因果律變成了人的主觀的,習慣性的聯想,也就是不能確定因果律的正確性。而康德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找到證明我們過去的因果律的正確的依據,也就是承認其必然性。首先康德並沒有用「自在之物」來解釋這個問題,「自在之物」是指人必須努力追求對自在之物或物自體的知識,這時,自在之物就是人們出於理性的本性而設定的「理念」,即靈魂、宇宙和上帝。自在之物作用人的感官,它是人的感覺的來源,感覺材料一經主體所具有的先天的時空形式的整理,就根本不可能是對自在之物的認識。但是通過這種預先設定的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自在之物」來賦予因果律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康德的選擇的是把因果律的證明轉移到認識主體的先天觀念上。他認為,我們能判斷一條規律具有普遍必然性,不是因為事物本身具有著這樣一條總起作用的規律,而是因為我們在做判斷時這條規律是先天有效的。「如果有一個命題與它的必然性一起同時被想到,那麼它就是一個先天判斷;如果它此外不再由任何別的命題引出,除非這命題本身也是作為一個必然命題而有效的,它就是一個完全先天的命題。」「如果在嚴格的普遍性上、亦即不能容許有任何例外地來設想一個判斷,那麼它就不是由經驗中引出來的,而是完全先天有效的。」因此看的認為的因果律是一種先天判斷,而不是休謨說的後天經驗性的判斷。

然而「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雖然是一個先天判斷,我們在接觸經驗之前就可以得出事情是有原因的這個結論,但是他又不簡單如此。再比如「藍天是藍的」這句話同樣是一個先天的判斷,因為即使是一位盲人,他沒有藍天的經驗,他聽到了這句話也可以做出判斷,但是這個先天的判斷和之前是不同的,因為在這句話中本來已經有了藍的概念,我們做出判斷知識通過邏輯分析,從句子中分析出了藍天藍的這個結果,這就是「先天分析判斷」而「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這句話中我們並不能從事情中通過邏輯分析出原因的存在,而我們也能得出這個判斷,這個判斷就是屬於「先天綜合判斷」。

那麼因果律何以存在的問題就轉移到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純粹理性批判》討論的核心問題,這也是我為什麼要把康德對於休謨懷疑論的解決問題放在第一個標題討論。言歸正傳,「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可以說要把整本《純粹理性批判》概括了,難有超越鄧曉芒老師的,「先驗自我意識的『本源的統覺的綜合統一』正是認識主體的先驗自我意識的能動的統覺作用通過十二類範疇把一切經驗對象綜合起來,才使我們獲得了各種知識中的「先天綜合判斷」,建立起了有關對象世界的可靠的科學知識體系,這就是所謂『人為自然界立法』。」所以,因果性等範疇是先天的,知識只是這個範疇對經驗性要素,或者說感性經驗材料的運用。「一種先驗的時間規定就它是普遍的並建立在某種先天規則之上而言,是與範疇(它構成了這個時間規定的統一性)同質的。但另一方面,就一切經驗性的雜多表象中都包含有時間而言,時間的先驗規定又是與現象同質的。因此,範疇在現象上的應用藉助於時間的先驗規定而成為可能,後者作為知性概念的圖型對於現象被歸攝到範疇之下起了中介作用。」

康德對於因果律的論證給當時的哲學創造了一個新的方向,將客觀的東西放在主觀性的基礎上,將客觀的東西理解為本身是由主觀的東西建立起來的。不難看出,康德是一個唯心的,不可知論者,但是他不是懷疑論者,因為他相信,即使我們不能知道天到底是藍色還是黑色,但是只要我們都說他是紅色,知識就不會出現問題,因為我們存在一致性。

康德最著名的哲學專著

——《純粹理性批判》

2

理性與啟蒙:

理性一詞也是康德哲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詞,不過它也有很多的意思,不過我對於德文是一竅不通,也不能看德文原文,不知道我所看到的不同語境下的理性其原文是否相同。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構想一切只是的建築術的純粹理性,就是那個與感性相對、並一起構成從人類認識能力的普遍根基中生髮出來的兩條枝幹的『理性』,它包含了整個高級認識能力」「具有思辨和實踐的一切興趣」。這裡所提到的理性首先是與感性相對的,也就是廣義上的理性,是基於人類的認識能力中生髮出來的高級認識能力,其內涵也就是邏輯推理能力。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開篇就提出「我們可以把出自先天原則的認識能力稱之為純粹理性」這種純粹理性包括了,知性,判斷力和理性。「顯然,這種出自先天原則的認識能力最一般地而言就是形式邏輯的判斷推理能力。因為邏輯作為一門理性的科學,不是關於特殊對象的,而是關於一切一般對象的,是一般知性和理性的正確使用的科學。」

第二類,第一類理性是與感性相對的,而第二種是與知性相對的,是較為狹義的理性。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我們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總結為,從感性開始,前進到知性,結束於理性。此時的理性指的是,以形式邏輯的推理來歸納總結出,理念和原則,也包括上升到引導,調節認知的功能。是最高級的認識能力。

第三類,這類理性是最狹義的,是一種超驗的存在,是通往物自體,並且企圖獲得這些對象的理論知識的方法。「理念並不是任意的虛構,而是從理性的本性中產生出來的,具有一種客觀性、普遍性的假象,往往就被人當作構成性原理來先天地規定對象,以為可以獲得超出可能經驗界限的實在對象(即物自體)的知識。」

而康德在《什麼是啟蒙》中,就是要喚醒大家,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理性。康德將啟蒙定義為了:人類脫離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性無能為力。他首先談了兩個內因一個是懶惰,一個是怯懦,懶惰是因為人們放棄了思考,因為處於不成熟的狀態是那麼安逸,而怯懦則是指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而放棄了思考。因此公眾的啟蒙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又是十分簡單的,因為「啟蒙所需要的,不是別的,僅僅是自由」但康德所言自由,並不是簡單我們理解的自由。

「電車難題」

3

人不僅僅要被當做手段,同時要被當作目的

著名的電車難題:假設一列電車在高速行駛中剎車壞了,而它面前的鐵軌有5個人工人正在施工,如果電車繼續行駛,那麼五個人則會失去生命,而在另一條鐵軌上有一個路人,你有一次搬動鐵軌的機會,你會不會選擇用一個路人來救這五個工人。顯然如果作為一位功利主義者,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為為了更多人的利益,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犧牲一人,救回五人是可行的,但是康德是十分反對這種想法的,並不是因為生命是不能這樣計算的,而是因為你把那一個路人當作了拯救別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即使是為了別人的性命也不可以。

下面就要談談人為什麼不僅要被當作手段,也要被當作目的,這還是要從自由說起。

有一句比較通俗解釋康德自由的話是,自由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你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這句話雖然並不是完全正確,不過確實有康德自由的意思。我們常常以為自由是為所欲為,或者沒有阻礙的完成我們的願望,然而這並不是自由,因為動物同樣是這樣活動的,如果人類只遵循自己的慾望,那麼和動物又有什麼區別,而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因為人的理性。當然康德不否定人會遵從慾望,但這樣的時候人並不自由,因為慾望是自然界的規範,當一個小球因為地心引力下落的時候,你能說他是自由的么,在這種他律的情況下人是不自由的,只有在自律的時候,只有當人遵從自己的規範時,這個人才是自由的,而這種規範則是由人類才擁有的理性生髮出來的。

所以人並不是最佳的結果選擇,而是因為在自律的情況,因為選擇的結果而選擇。而我們在遵從自然界的規範的時候,我們只是實踐外界目標的工具,而並非追求目標的制定者,當我們遵循自己的規範進行活動的時候,我們做某些事情就是為了事情的本身,此時我們就不再是達成外界給予目標的工具,這是我們,或者說人,才是我們自己的目的,而這也就是人類為什麼值得尊重,並不是因為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有自然賦予的權利,而是因為我們的理性,因為人的目的性,才使得人是值得被尊重的。

自由的概念也是康德哲學的核心概念,與他很多的學說都有關係。康德給道德教育下了這樣的定義,遵循道德法則培養自由人的教育。因為康德對自由的獨特定義,自由即自律,那麼道德也是自律一部分,因為道德並不是自然賦予的規範,那麼對於道德理解就又出現了疑問,因為在之前的前提下,康德認為道德同樣是人在純粹理性下為自己建立的一種自律,那麼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建立的道德是相同的么,康德的答案是有相同也有不同「有些行為有這樣的性狀:他們的準則就連無矛盾地被設想為普通的自然法則也不可能,更不用說我們還會願意它應當成為這樣一個法則了。在其他一些行為那裡雖然不會遇到那種內在的不可能,但是卻仍然不可能願意他們的準則被提升為一條自然法則的普遍性,因為這樣一個意志是自相矛盾的」這裡所說的內在的不可能就是如自殺,和撒謊,因為這兩種行為如果被允許就會出現邏輯上的自相矛盾,所以是不可能的,是在理性之下每個人都會遵守的,而不可能願意,則是在不同地域文化等等因素影響下的道德準則。其實後來的羅爾斯提出的無知之幕則是把這個問題給具體化了,通過無知之幕讓人在只擁有理性的時候思考社會的運作。

結語

康德的許多思想給當時的哲學界帶來了很多的思考,也有很多哥白尼式的思想衝擊,給我的震撼更是大,舉個例子,我以前一直認為沒有自由,因為你只要給自由下了定義,它就會被定義所「束縛」那麼也就不自由了,但是康德讓我知道沒有「束縛」也就沒有自由,自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以我們作為後人則更應該去嘗試了解他在說什麼,他想說什麼。確實我覺得,康德是我度過為數不多哲學家觀點中最難的一個,這麼長時間,我現在仍然是在嘗試理解他想說什麼,在說什麼,包括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更像個綜述,也只是把名人大家的觀點做個總結集合,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還是在嘗試吧,在了解他的觀點之後,嘗試著去理解他何以成立的原因,以至於最後能夠對他的觀點,有所批判,有所提升,以此勉勵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真愛一個人,是心靈的默契
《火星每日薦》主宰與操控時間進行戰鬥,模糊電影與遊戲界限的巨作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