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黑皮膚的他以保安身份搞科研,親手開創了時代卻仍籍籍無名

黑皮膚的他以保安身份搞科研,親手開創了時代卻仍籍籍無名

提起黑人,恐怕多數人很難將他們與科學家、醫生這些職業掛鉤。

明眼人笑稱,這可不能怪人們有偏見,因為在這些方面做出貢獻的黑人實在是太少了。

但其實這並不單是數量上的問題,重點是即便他們做出驚世創舉,人們依舊選擇性地無視。

黑人醫生托馬斯

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黑人醫生,他直接促使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臟修復手術的成功。

要知道,這台手術可是改寫了歷史,劃開了心臟外科的新時代。

它更是讓另外兩位主刀醫生一舉成名,獲得各路大獎。其中,包括在醫學上僅次於諾獎的拉斯克獎

然而,唯獨他因為膚色,沒能得到外界的認可。

另外兩位主刀醫生:巴萊洛克和陶西格

1910年,維維安·托馬斯出生在美國黑人的家庭里。

曾祖父是奴隸,父親是木匠,一家子過著貧窮又飽受歧視的日子。

他從小就發奮讀書,並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19歲那年,他順利從當地唯一一所願意招收黑人的高中畢業了。

可家裡也無力再負擔他的學費了,他不得不先跟著父親做一名木工。

還沒等他攢夠學費,卻不幸趕上了美國經濟大蕭條。

木匠活沒了主顧,一沓沓鈔票也幾乎成了一堆廢紙,上大學的願望就此破滅。

他只能一邊自學醫學知識,一邊尋求在醫院工作的機會。

但周圍人都知道要想找一份在醫院的工作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黑人是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的

自1896年,美國政府默認對黑人進行隔離是合法的以來,在此後的幾十年間,黑人的人權就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諸如黑人只能去黑人醫院看病,居住在黑人區,不可進白人的工作場合等充滿壓迫的政策深入人心。

就算不是黑奴身份,只是在工廠、醫院等地方工作的黑人也受到了諸多不公,更別提找一份醫院的工作了。

正當托馬斯認清現實,準備放棄之時,他打聽到位於范德比爾特大學的醫學實驗室正在招收助理。

這間實驗室的主人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白人醫師,阿爾弗雷特·巴萊洛克

他畢業於當時最富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著宏大的醫學抱負。

阿爾弗雷德·巴萊洛克

正是他,打破種族觀念,給予了托馬斯面談的機會。

一番了解之後,他深深地為托馬斯的執著和醫學天賦所打動,最終突破重重阻力將其留下。

事實證明,巴萊洛克確實選的是一匹千里馬。

不出幾周,一個從未進過實驗室、才高中畢業的黑人小伙,就已經能熟練地打麻藥、進行基本的實驗操作了。

實驗室里的維維安·托馬斯

此外,他還自學了解剖學、生理學等醫學知識, 認真鑽研各種實驗。很快,他就成了巴萊洛克不可替代的助手。

隨後,托馬斯還參與了巴萊洛克證實休克是由於失血過多機體不能代償引起的實驗研究。

這一重大發現可是使得二戰期間千萬人的生命被挽救,巴萊洛克也因此開始聲名鵲起。

1941年,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邀請巴萊洛克重回母校時,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同時接收托馬斯。

而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托馬斯也不顧父兄的反對,拖妻帶子遠赴他鄉就職。

當兩人奔赴新崗位之時,托馬斯才意外發現巴萊洛克一直說著善意的謊言。

原來巴萊洛克始終突破不了社會根深蒂固的歧視觀念。

所以,一直以來這位默默在實驗室付出的托馬斯,實際上籤訂的身份是保安而已。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托馬斯感到非常諷刺,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所高等學府里,歧視和種族觀念更為深重。

這些年來,這裡專門對黑人設置隔離的病房、血庫、食堂、飲水以及廁所,而且從未改變。

每當托馬斯穿著白大褂走進大廳時,很多人都露出驚訝和鄙夷的神情。

這使他不得不脫掉白大褂,穿平時的衣服前往實驗室工作。

迫於現實的壓力,巴萊洛克和托馬斯在實驗室內外的相處也全然不同。

在實驗室內,兩人配合地天衣無縫,托馬斯能完成巴萊洛克所期待的每一項實驗。每當實驗成功時,他們都會舉杯歡慶

可一旦在外人面前或是公開場合,他們卻從不敢交談,甚至沒有正視

除了要忍受歧視以外,托馬斯還邊干著含金量極高的技術活,邊拿著最低等的工資。

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在空閑之餘找其他工作來養家。

不過,當托馬斯實在無力支付房租時,巴萊洛克也再次伸出援手,極力說服學院破例為他加薪

轉眼到了1943年,一位叫海倫·陶西格的醫生來到了他們實驗室進行交流學習。

海倫·陶西格

她講述的一種怪病引起了巴萊洛克和托馬斯的注意。

我們知道在人的體內循環流動的血液,可以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並將人體內的廢物收集起來,排出體外。

也就是說,當血液流出心臟時,它把養料和氧氣輸送到全身各處;當血液流回心臟時,它又將機體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輸送到排泄器官,排出體外。

人體循環系統

然而,這種怪病一出生時由於心臟的結構存在缺陷,使得從心臟流出的血液無法提供足夠的氧氣。

而當它流到全身動脈血管,也使得動脈血液里的氧氣濃度下降,從而導致全身的血液缺氧。

它常發生在0-6個嬰兒身上,患兒的身體會變成藍紫色,因而也被稱之為「藍嬰症」。

正常的心臟和先天性「藍嬰症」的心臟

當時除了給這些孩子戴上純氧罩,讓更多的氧氣進入他們的肺部,沒有別的辦法。

可就算給他們提供再多的氧氣最後也是無濟於事的。

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孩子迅速地消瘦、胸部疼痛、皮膚髮藍,不久陷入昏迷並最終死去。

早期的藍嬰患兒

經過漫長的研究後,陶西格發現「藍嬰」是由於通往肺部的主動脈阻塞了,導致那裡的血液缺少氧氣,最後窒息而死。

這樣一來,能使患兒獲救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外科手術讓肺得到更多正常的血液。

這也意味著,需要有項技術能讓位於心臟的主動脈重新提供正常血液給肺部。

不過,在當時看來,這樣的方法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罷了。

但巴萊洛克和托馬斯經過深入了解後,認為它並非不可能實現。

原來在陶西格到來之前,他們就曾做過一個為肺部製造高壓的動物實驗。

兩人試著將動物鎖骨下的動脈接到了肺動脈,結果發現沒能製造高壓,反而使血流增大了。

這不正是嬰兒們所需要的嗎?

在右鎖骨下動脈和右肺動脈之間吻合的示意圖

有了方向之後,巴萊洛克讓托馬斯先在狗身上創造出一種「藍嬰」般的狀態。

之後,通過對其進行的吻合術來尋找位於心臟的動脈血通向肺部的方法。

當時沒有進行複雜精細心臟手術的現成器械,托馬斯就發揮曾作為木匠的精神,親手將鐵杵磨出了細小的針頭。

在近兩年的時間裡,托馬斯在200隻狗做了這一系列實驗,並在其中一隻叫安娜的狗身上取得了成功。

在一次次的實驗中,托馬斯也探明了在狗的心臟上完成手術的辦法和細節。

但不管怎樣,他們從來沒有在人身上做過這樣的心臟修復手術。

1944年10月,一對父母在托馬斯所在的醫院裡萬分焦急。

他們的女兒艾琳·撒克遜一出生就被確診為「藍嬰」。

她還未滿八個月,就出現了青紫發作、缺氧等情況。

按照以往的情況,她很快就要離開人世了。

巴萊洛克、托馬斯等人知道情況後卻於心不忍,心想為何不嘗試一下在狗身上成功的修復手術呢?

可在當時,心臟上做手術,是外科手術的一大禁忌。

即便此前有膽子大的醫生敢在心臟上動刀子,但無不以失敗告終,最後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不過,在托馬斯極力勸說下,巴萊洛克甘願一搏,賭上自己好不容易在醫學界獲得的榮譽。

徵得家屬同意之後,巴萊洛克決定冒險進行世界首例心臟修復手術。

但其實,這樣的手術巴萊洛克只從頭到尾在動物身上完成過一次。

托馬斯才是那個真正諳熟於心,能夠確保萬無一失的人。

當一切準備就緒,手術即將開始之時,托馬斯卻因為是黑人而不允許進入手術室

巴萊洛克只能不顧規定,破例堅持要讓托馬斯來到他身邊進行協助。

要知道,當時外科手術室大多是玻璃牆的,手術進行期間其他醫生可以在外現場觀摩。

在場觀摩的醫護人員還為此引起了一陣騷動,甚至一些人還表示出不滿。

但在手術過程中,托馬斯始終站在巴萊洛克的身後。

白人醫師拿著手術刀在藍嬰身上創造著生命的奇蹟。

黑人小伙則始終注視著台上每一個微妙的舉動,指點著白人醫師完成每一步操作

另一位陶西格則站在患兒的頭端,以觀察血壓以及孩子臉色的變化。

三人通力合作,為的是要連接了一條讓心臟進入通向肺部的動脈,給血液提供了第二次供氧的機會。

當嬰兒嘴唇的顏色由深藍色奇蹟般地轉變為粉紅色的那一刻,手術獲得初步成功。

那一刻,醫院裡響起了歡呼聲,嬰兒的父母更是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此後,他們三人又做了兩例相同的手術,並將手術經過寫成論文在著名的《美國醫學會雜誌》進行發表。

這一下子震驚整個醫學界,媒體爭相報道,許多絕望的父母們聞訊,帶著相似的「藍嬰兒」從各地湧來,請求巴萊洛克他們幫助救治。

截至到1949年為止,已有近一千多名符合手術條件的兒童接受了類似的心臟修復手術。

當然,這也為巴萊洛克與陶西格帶來巨大聲譽,甚至直接將該手術稱為「巴萊洛克-陶西格分流術」。

但這些報道中唯獨沒有提及到托馬斯,那個花了整整兩年在狗身上尋找最合適方法的人,那個給巴萊洛克信心和操作指導的人...

換句話說,為這台手術做出極大貢獻的托馬斯卻沒有得到任何承認。

慶幸的是,托馬斯並沒有因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選擇離開,而是繼續留在巴萊洛克的外科實驗室里工作。

直到1976年,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才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這才讓托馬斯在醫院裡終於可以被人稱為「醫生」了。

三年後,托馬斯在工作38年後順利退休了,並於1985去世患胰腺癌離世,享年75歲。

在他去世十多年以後,托馬斯的功績才最終被全世界廣泛認可。

不過,在那個種族歧視異常嚴重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托馬斯背後付出多幾倍的艱辛呢?

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科學的發展是美好的,但其實它也受著社會思想的束縛,伴隨著諸多的不公。

只不過,有些人敢於打破種種歧視獲得成功,但另一些人恐怕連入場券都拿不到吧。

*參考資料

Vivien_Thomas.Wikipedia.2018.3.18

Vivien T. Thomas | 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

Vivien Thomas, Inventor of the Blue Baby syndrome treatment

楊遠帆.一位曾被忽略的心臟外科先驅[J].中國衛生人才,2012(03):90-91.

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賄賂科學家讓脂肪做「替罪羊」,製糖業這50年來都作了什麼惡?
俄國第一位諾獎得主,不僅靠「虐狗」而聞名,還曾用親弟弟做實驗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