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世之讎」、「金壺丹書」與紀國滅亡

「九世之讎」、「金壺丹書」與紀國滅亡

昔太公垂釣於渭水,文王屈尊親自請其出山拜相,公元前1046年,周克商,西周建立。

周武王分封功臣,齊魯大地就被封給了姜子牙。

幾百年彈指一揮間,西周到了第九代國王周夷王時期。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

「九世之讎」、「金壺丹書」與紀國滅亡

周夷王

周夷王在位時期,周王室處於衰落階段,因此多有諸侯不來朝貢,而且互相攻伐。

當時,齊國地處海濱,享魚鹽之利,發展極為快速,是名符其實的東方大國。

某年,周夷王患病,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各國無不親自前來探望,唯獨齊國的齊哀公卻未來探望。

齊國始終連個使者都不曾派來,此後,周夷王眼見齊國坐大,日益忌憚。

「九世之讎」、「金壺丹書」與紀國滅亡

當時,齊國毗鄰紀國,紀國為小國,國君紀煬侯平時最為擔憂的就是會不會一不小心被齊國滅國。

紀國國君敏感的捕捉到周天子對齊國的不滿,於是他不失時機的上書周天子道:齊國數年不朝貢,終日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如此無道,莫非是想代周嗎?

周夷王本就對齊國心懷不滿,被紀煬侯一通挑撥,更加疑心重重。於是下令相會天下諸侯,斯逢盛會,齊哀公也興沖沖的趕來參加。

天下諸侯齊聚鎬京參拜天子,還沒明白此次召見所謂何事。

周夷王便一聲令下,左右猛士隨即拿下了齊哀公,並把他扒了個精光,將其扔進大鼎中活生生的煮了。

「九世之讎」、「金壺丹書」與紀國滅亡

齊哀公雖然也是個荒淫無道之主,但是死的這麼窩囊,消息傳到齊國,舉國哀嗆。

齊國不能公開埋怨天子的殘忍,於是齊、紀兩國成了世仇。

此後,齊國雖然一直給紀國小鞋穿,但紀國與魯國結盟,左右逢源,雖兩國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戰事竟從未爆發。

春秋時期,家仇只論五世,超過這個時間後,就公認為了結。

五世時間裡,齊國一直按兵不動,故而紀國也逐漸淡忘了此事。

然而世事難料,齊襄公即位後,調集全國士兵,以「復仇」為名,兵鋒直指紀國。並且還留下以下著名問答:


「九世之讎猶可報乎?」

「雖百世可也!」

其實,齊國一直伺機吞併紀國,報仇僅僅是個原因,其實滅紀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

齊國軍隊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紀國滅亡。

紀國滅亡後, 王室後代以紀為姓,來祭奠自己的祖國 。

《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在原紀國的土地上遊歷時,撿到一個金壺,打開來,裡面有一張用紅筆寫的紙條:


「食魚無反,勿乘駑馬。」

「九世之讎」、「金壺丹書」與紀國滅亡

煙台市博物館藏:紀侯壺

景公說:「有道理!吃魚不要翻面,是因為不喜歡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馬,是不喜歡它走不了遠路。」

晏子說:「不是這樣啊!吃魚不要翻面,是說不要用盡老百姓的力氣。不要乘坐劣馬,是說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國君身邊。」

齊景公說:「紀國有這樣深刻的言語,為什麼會亡國呢?」

「九世之讎」、「金壺丹書」與紀國滅亡

晏子說:「有這樣的言語也會亡國。我聽說:君子有治理國家的好策略,一定會公行於天下。紀國有這樣的言語,卻藏在金壺裡,怎能不亡國呢?」

後世遂用「金壺丹書」指錦囊妙計。意思是幹什麼都不要隱藏,否則終將無濟於事!

大概意思就是紀國的內政方針都是好的,可是不照著這個來執行,最終導致了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洗劍讀史 的精彩文章:

項三麻子:我對字畫的瘋狂,只有乾隆爺才懂
《三國演義》里最為細思恐極的事件,從孫策的一個怪夢開始

TAG:洗劍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