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短莛韭 | 你是哪根蔥 竟敢冒充鬱金香

短莛韭 | 你是哪根蔥 竟敢冒充鬱金香



|

 

諾諾 

|


本公眾號創始人,堅持科普,已歷三載。




     植物圈雖然是個小圈,但小圈也是圈,圈內總會有各種新聞刷屏的,比如一向文章又臭又長的本公眾號居然開始推出7個字的推文(內含一段幾十秒的原創視頻),比如某最大的官方轉載植物星球的櫻花科普文居然忘記了署名, 再如著名的植物科普團隊喵控的自然足跡觀花團越來越火,另如我們以前的一個作者君樊容(公眾號:植物遊記)在前幾天刷爆了新浪微博和我所在的唇形科分類群(383495048)......



南京植物園的歐洲花卉展


       生活每天都會發生新的事情,當然也總會重複一些事情,比如每年著名的歐洲花卉展都少不了的著名花卉鬱金香,據資料顯示僅荷蘭每年的鬱金香銷售大約為300萬株,另據資料顯示中國每年的3~5月有上百個城市會舉行大面積的歐洲花卉展,其中50%以上是鬱金香,再據本人統計發現,植物交流qq群、微信群,植物類科普公眾號之中有大約80%以上會在3-5月提到鬱金香以及中國一個與鬱金香有關聯的植物——老鴉瓣。



老鴉瓣


        有人又覺得完全不像,所以每年的老鴉瓣和鬱金香在開放的季節都會是話題。像與不像,其實更多的源於傳統的分類系統與新的分類系統的不同處理,在以前的中國植物志中將老鴉瓣置於鬱金香屬,所以大家一致認為老鴉瓣便是土生土長的鬱金香,並引起更多的關於荷蘭的國花鬱金香是否也像很多其他觀賞花卉那樣起源於中國的爭論。不過在新的分子證據支持下,老鴉瓣已經從鬱金香屬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屬,這下或許關於鬱金香原生種起源的爭論可以告一段落了。




新疆鬱金香(疆疆芒 供圖)


    不過,在中國的西北其實是真的有鬱金香的原生種的,比如二葉鬱金香、新疆鬱金香、天山鬱金香等大約有10餘種,他們的花色、花型、葉形都相當的美麗,雖然不能完全與購買的園藝鬱金香比,但生長在西北獨特的石櫟環境下,比溫室培育出來的鬱金香品種顯得又多了幾分仙氣。



進口的一種鬱金香品種


談老鴉瓣、原生鬱金香與鬱金香,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了,大家看著當然也未必過癮,我在前年的一次考察中遇到的一種與鬱金香很相似的植物,才是今天的主角。


短莛韭  Allium nanodes 


那天我們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橫斷山區的稻城縣與鄉城縣之交的地方做完考察工作,來到一座無名山(巧了,這座山不是沒名。就真的叫無名山),風和日麗、萬里無雲,沿著山脊有冰雪融化後的流石堆痕迹,同行的豬豬和奧奧都覺得是時候刷刷流石灘(其實只是一點碎石)的植物了,於是我們便在方便處停車找尋。



        人群中突然發出了一聲尖叫,緊接著是第二聲...以及很多聲,在遠處搜尋的我很清楚這不是他們在海拔4700m的地方滾下了山崖,也不是都採到了牛屎,而是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高山流石灘地帶發現了鬱金香的原生種.....


如果是真的,我想這應該可以成為植物圈內的最佳發現獎了,然後我們大家都聚集在了這個所謂的「原生鬱金香」旁邊,它真的很像鬱金香(如果只有葉子的話)。



我嘴裡一邊念叨著"不可能、不可能,怎麼可能",一邊也在犯嘀咕,會不會真的被師妹、老王以及豬豬、奧奧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物種,因為真的很像啊,而且葉片顏色在高原強烈紫外線的照射下,顯得那麼美麗、那麼的....美麗。



我突然發現了幾乎每一株」神奇鬱金香「的二片葉子中間都有數朵小花,這花暴露了它本來的身份,這是一個極度縮短花梗的傘形花序啊,跟鬱金香那一朵一朵獨立的花序還是有差別的,連跟老鴉瓣都不像。



」是蔥「,隔壁老王已經忍不住用他」摘點葉片聞一聞「百試不爽的獨特拈花手法掐了一點葉尖,聞出了它的身份,它有蔥屬植物特有的香味。



額,你是哪根蔥?竟敢冒充鬱金香。


涉及長途旅行中的考察,當然在野外便沒有繼續深究,只是覺得即便不是鬱金香,也很好看,拍了一通照片後就回縣城了。


        既然是蔥,那就好辦了,在年底整理照片時,諮詢了百合科分類的專家高雲東博士,他一看便定種,說是短莛韭Allium nanodes,蔥屬中顏值極高的一個物種,可惜的分布海拔非常高,一般地區難以種植,否則,這棵蔥幹嘛冒充鬱金香啊,憑實力,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個享譽全國的觀賞物種。



當然,知道名字了一般都還是會去一些專業群里晒晒的,在著名流石灘植物研究專家徐長卿博士(開公眾號:朝花夕

)的群里發出時,直接被他逮住問到:小夥子,無名山拍的吧?



我對那個無名的山並沒有注意,說,什麼無名山啊,稻城拍的。長卿群主繼續說,這玩意全國基本就兩個地方有,一個雲南西北部的某某山(此某某為本人忘記也),另一個就是四川稻城的什麼山,那個名字我記不住,就一直記無名山了,你這生境一看就是那什麼山,你別哄我,老實交代是不是那什麼山,不是的話就是第三個地方了。



我這才一下子反應過來,好像確實是稻城拍的,我翻到了我的相冊在埡口的地方曾經拍過一個牌子,放大5倍時候,果真看到一個無名山寫在一個不好記的名字的括弧裡面,是枯魯柯,難怪大神也記不住,這像一種殼斗科植物的山,誰記得住啊!


閑聊之後,對長卿的佩服又加深了好多倍,不止分類厲害,居然還能根據物種識別出我的活動路線和地點,這也太神了,所以我便一直潛伏在他的專業群里默默的學習,因為實在愚笨不堪,直到現在也沒有學到什麼。



短莛韭是百合科(我們還是按照熟悉的系統)蔥屬植物,可能是因為味道更像韭菜,所以沒有叫短莛蔥,基生葉兩片,不同於常見的蔥、蒜、韭。由於紫外線照射的原因,通常紫色、帶紫色、深綠色不等,通常向背面反曲,呈波浪式的妖嬈樣式,顯得比鬱金香還要性感,花葶很短,高1-3厘米,傘形花序常有花10-15朵,比較鬆散的排列在兩葉中間。


由於是新遇到的神奇物種,在不破壞生境和居群的情況下,我們採集了一份標本(非專業研究所用請勿模仿),從土裡挖出後發現短莛韭的根系發達,鱗莖圓柱狀,鱗莖外皮灰褐色,呈明顯的網狀纖維。



挖出來後與在地面看到並不完全相同,由於隱藏了很長一段的莖在地下,挖出來後可以發現它除了俯瞰葉片像鬱金香外,更像一種四川盆地周邊常做野菜吃的蔥屬植物(卵葉韭),實際上他們也是親緣關係很近的兩個種。


卵葉韭的分布海拔在1300-4000米的森林以及土壤肥厚陰濕山坡處,由於分布海拔範圍相對較寬,分布地區廣,倒是可以考慮引種作為觀賞,當然對於吃貨們來說,肯定是」能好怎「了。



卵葉韭 Allium ovalifolium


根據我的經驗,這玩意完全符合能好怎的答案,答案就是:


能吃、好吃、隨便你怎麼吃都好吃。



在一個旅遊景區擺攤販賣的卵葉韭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哼!



(重要提示!!!:全文完,請轉發、打賞!)





蘋果用戶通道(好久沒放了,意思一下啊)



-END-



識別二維碼,可自選金額!




編輯 | 諾諾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以下業務:


野外科學考察,物種鑒定,科研材料採集,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家庭園藝,自然、文創課程分享,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拾自然 的精彩文章:

巡山記
重拾自然線下組團活動回顧丨三月三龍泉山尋春行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