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優秀的獨立性格,來自不盡職的父母

優秀的獨立性格,來自不盡職的父母

作者:王浩威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01

姿顏是因為清清楚楚的憂鬱症才來到診所的。

所謂「清清楚楚的憂鬱症」,指的是完全符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修正版(DSMIV-R)的診斷標準

如果依操作手冊,這時應該給她包括抗憂鬱葯在內的幾種相關癥狀的處方。

只是,這樣夠嗎?甚至,非這樣不行嗎?

姿顏說起近一年多以來的情緒,愈來愈低落,往往半夜一個人在自家屋子就莫名掉淚了。

這房子原本是夫妻兩人配合彼此上班地點才挑選的,沒想到不到一年,先生就高升到成都工作了。

邁入四十五歲的姿顏,雖然上司很欣賞,計劃要指定她當退休後的接班人,可是,她一點興奮感都沒有。

這十多年來,姿顏其實是在女強人的表象下,隱藏著一個傳統的身影。

她一直企盼有個孩子,也持續尋訪所有的西醫或民間醫療。

儘管目前還繼續努力著,卻因為努力久了,愈來愈不抱希望,反而像是一種許久以來的反射動作,一成不變地填補生活的空洞。

整個人終於崩潰的那天,是因為父親又打電話來需索一筆款項,說他前一陣子投資朋友的小生意被騙了,需要三十萬元周轉。

姿顏知道這是父親例行的謊言,但還是二話不說就匯給了他。

那一天,姿顏還是繼續上班,眼淚一直留到回三峽一個人的家之後,才終於潰堤般狂瀉而出。

我在台大門診遇到姿顏時,是按號碼依次序叫號的。

輪到她時,她還是精幹上班族的模樣,正用手機利落地交辦工作,我完全沒法聯想到憂鬱症三個字。

她說起自己下班以後一個人的處境:雖然白天上班,她表面還是十分有效率,但她卻很清楚自己是強行撐住,其實整個能量指數已經掉到最低點了。

可是,她說能不能不吃西藥?因為,她現在正用中藥調理身體,想再試試能否懷孕。

我知道對這年紀的傳統價值觀女性,懷孕生子比任何事都重要。

於是我規定她如何應用生活作息方式,包括運動等,先來幫助自己,也要求她進行固定的門診密集會談。

因為這樣,才能弄清楚姿顏成長的來龍去脈。

十二歲父母就離婚的姿顏,似乎一直處在工作狀態。

因為總是識人不清而永遠投資失利的爸爸,是她從小就十分操心的對象;

喜歡有空就小賭一把的媽媽,總是哭哭啼啼說沒錢過日子,更是小時候最凄慘的記憶。

在這兩面夾攻下的她,從中學開始打工以來,經常賺來的錢不是立刻交給父親就是母親。

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她還是在扮演這角色。

02

憂鬱可能是獨立盔甲崩潰的徵兆

先生婚前就知道姿顏必須照顧父母。他不知道的是,她父母是從她十二歲,甚至更早以前就必須照顧的。

然而,金錢的照顧並沒有表面上的單純。

或者說,如果所有的照顧很清楚地只局限在金錢上,問題也就簡單多了。

每一次父親或母親來電話,姿顏的內心就揪一下,她又一次確信,他們的日子都還是不好過。

有時,甚至連父親的女朋友或同居人也打電話來借錢,這讓身為女兒的姿顏更是感受到父親自己生活上的不堪。

這樣的情感負擔,這種莫名的擔心和著急,早在中學打工可以幫他們以前,甚至在十二歲他們還沒離婚只是吵吵鬧鬧的時候,就一直都是存在的。

我在門診沒辦法很深入地談。

但是,如果可以分析取向一點,說不定姿顏從小就有莫名的自責,以為自己是父母婚姻不幸而導致日後各自不幸的主要因素。

我只是等待適當的時機,在姿顏哭泣的心情稍微喘息之際,輕輕地說:

「你還記得嗎,從多久之前,你以為再過一陣子爸媽就會懂事照顧自己,丈夫會開始了解堅強表面下的你是脆弱而需要照顧的,甚至以為只要時間到了,自然就會懷孕有小孩?」

我稍稍停頓: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父母還是一樣老是闖禍,丈夫還是以為你很堅強,而小孩這件事還是遙遙無期。

你從少女等到現在,已經是中年婦女了,而所有的事都沒有一點進展。

如果我是你,我對人生早就開始困惑,不知所措了。」

有些時候,真正的崩潰是治療憂鬱的必要手段。

許多憂鬱是緣自像姿顏這樣,對某一套價值觀的堅持幾乎到了執迷不悟的地步。

他們的價值觀通常沒浮上意識層面,也就是從沒有好好地想過一遍,卻是早早就有一套清楚的邏輯藏在潛意識深處。

對姿顏來說,她的邏輯就是:

「父母有一天會了解我的付出而誇讚我,丈夫終有一天一定會知道妻子需要呵護,而女人結婚一定就會有小孩。」

只是光陰過去了,卻沒有任何跡象證明事情會發生,一點一滴的幻滅感也就逐漸浮現。

真正的崩潰不只是情緒上的,更是原來價值觀最終的瓦解,是一種失落,一種不可避免的哀悼。

這同時,更可怕的是茫茫然的困惑:以後呢?

榮格探索這部分比任何心理學者都深切,他認為人們一直是持續成長的(即自性化,individuation),其間會有一次或多次的轉化(transformation),也就是舊的價值觀被迫拋棄,而新的或早或晚將突顯。

只是,在這過程中,從原來的價值觀開始動搖起,憂鬱癥狀就會浮現。

當舊價值觀終於幻滅,也是憂鬱最嚴重的時候。

而且,這並不保證每一個人都會找到新的價值觀。

這一條路是走在生命的幽谷,是人間和冥界之間的凌波(limbo)地帶。

然而,問題是幽谷不一定有盡頭,越在凌波地帶上可能不小心就掉進冥界。

這情形,抗憂鬱葯也許可以保護人不會掉下去,但卻對新出口的尋找,大多而言並無幫助。

而且,這時生命力已經極脆弱,稍稍的藥物副作用都可能抑制大腦僅存的活動力。

如果真的是這樣,人的狀態就只是被藥物凝滯在時間不動的狀態,沒有危險,卻也沒有所謂的治療。

03

和父母之間建立界線的必要

我不知道姿顏的未來會如何,深度的心理治療會帶來多大的改變。

這影響將不只對她,也包括對她的生命中所有的親密關係。

但我確切知道的是:如果這治療可以在她和父母之間建立起一條適當的界線(boundary)、一種距離,讓她在面對父母時能夠維持某種程度的拒絕,那就可以讓她不再像以往一樣,只因為他們是父母就要求自己扛起一切,甚至讓自己再度受傷。

我也沒法改變她的父母,沒法改變她自童年以來遭受的傷害,但若至少教她保護好自己,這條漫漫心理治療之路也算是成功了。

張老師文化公司曾經出版過一本書《父母會傷人》,原書名就叫 Toxic Parents,有毒的父母。有些父母,其實是有毒的,而且,還真毒。

我真敬佩姿顏,居然可以承受這種愛的傷害那麼久。

我也困惑,如果是在她的青少年時期就遇見她了,又能怎麼辦?

那時的她沒有憂鬱等癥狀,甚至是早熟懂事,比同學都更自律認真。

我除了和一般的師長一樣地誇讚這一切——其實是在戕害她自己的「美德」之外,究竟還能做什麼?

我是能告訴她:

你不必這麼成熟,

你父母才是該成熟一點的人!

只是,這些話語,能起任何作用嗎?

對於不成熟的父母,我們又能如何呢?

蘇珊·弗渥德博士(Susan Forward,PhD)是《父母會傷人》的作者。

這本書在 2002年出版,一出版立刻躍登《紐約時報》排行榜二十來周。

除了這一本,她的著作單單已譯成中文的就包括《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1998,智庫出版)、《男人都會犯的錯》(When Your Lover Is a Liar,1999,經典傳訊出版)等。

這一連串的書,都在暢銷榜上有名,儘管每本書各有不同的討論主題,但都是關於各種親密關係的黑暗面。

20世紀末,像蘇珊·弗渥德這類的作品,忽然開始在美國暢銷起來。

有些社會批判理論的學者談起這種現象,大多以美國家庭神話的瓦解來討論。有些更犀利的評論,甚至質疑:

真的有心理學(包括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在內)所假設的那種理想父母真的存在嗎?

如果沒有,為何心理學假設他們是存在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夠好的父母只是少數?

也許父母,就像人類其他的社會角色一樣,在真實的世界中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存在著。

人類所歌頌的母愛或父愛,都只是局限在孩子語言能力有限、認知能力有限的階段。

而成熟的、負責的父母,

原本就是罕見的存在。

偶爾的片刻出現一下,便足以支撐家庭和父母相關的神話。

就像在華人文化里,「孝順」就是以父母形象為前提,而建立起這一整套的神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柚柚育兒 的精彩文章:

【有聲故事】對牛彈琴
【有聲故事】完璧歸趙

TAG:柚柚育兒 |